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最近,有一些关于鱼类寄生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导致部分水产品消费者产生了对吃鱼安全性的担心。本人从事水生动物病害的防控教学与研究多年,觉得有责任向广大的水产品消费者说明鱼类寄生虫与吃鱼是否安全的问题。
毋庸讳言,鱼类(无论是养殖还是野生的)与其他的任何动、植物一样,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体内外均可能出现有各种寄生虫寄生的现象。
因为鱼类的种类不同,在其体内外寄生的寄生虫种类也可能是不同的。
当鱼体上只有少量寄生虫寄生,对鱼体的生长发育不产生不良影响时,养殖业者将这些寄生有寄生虫的鱼体称为某种寄生虫的携带者,而当鱼体上有某种寄生虫大量寄生并影响到鱼体的健康时,就将这些鱼类视为发生了寄生虫病。
本人曾经指导学生进行鱼类寄生虫检查的实验教学多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解剖各种鱼类检查其体内外的寄生虫学习寄生虫的相关知识,在检查的成千上万尾鱼类中,还未曾发现过有一尾鱼是不带有任何一种寄生虫的。
这种结果不仅说明了鱼类体内外携带各种寄生虫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同时也说明了鱼类体内外带有寄生虫的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历来就存在着的。
其实,如果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按照寄生虫学的基本要求检查任何一种肉食动物(包括食用的猪、马、牛、羊、鸡、鸭、鹅等)的体内外,结果可能只有数量和种类的多少,而检查不到寄生虫寄生的动物个体应该是不大可能存在的。
那么,曾经受到过寄生虫感染的动物,就不能作为动物食品食用了吗?
正确地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除感染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猪肉(俗称“米猪肉”)等少数几种动物食品,建议不要食用而是需要做无害化处理之外,并不是所有曾经感染过寄生虫(或者体内外仍然带有寄生虫)的动物食品,均需要做无害化处理而是不可食用的。
为什么曾经感染过或者还带有寄生虫(尤其是鱼类)的动物食品也是可以食用的?
简述几条理由如下:首先,并不是寄生在食用动物体内外的所有寄生虫,均可以导致人畜(禽、鱼)共患病。譬如寄生在鱼类体表有一种很常见的寄生虫叫做车轮虫(Trichodina),车轮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几乎可以在所有鱼体上均可以有寄生。但是,这种寄生虫是绝对不会侵袭食用带有这类寄生虫的人类消费者的。
还有最近在网上传了比较长时间的鲤感染鲤拟嗜子宫线虫(Philometroides cyprini)的视频
视频中从鲤鱼鳞片下拉出来的这种红色线形寄生虫可以危害鲤鱼,雌虫盘曲寄生在鲤的鳞片下面,使鳞片隆起。
由于这种寄生虫在鱼体鳞片下蠕动,可以破坏鱼体的皮肤,吸取鱼的养分,引起皮肤发炎和充血出血。这种寄生虫主要寄生于2龄以上的鲤和产卵鲤亲鱼,出现季节为春季。
早在196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伍惠生先生深入研究了似嗜子宫线虫的生活史,研究结果证明,位于鲤鳞片下的充分成熟的雌虫,在水温19~29℃的条件下,钻破鱼体组织进入水中,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虫体立即破裂而释放出幼虫到水中。
幼虫沉入水底或附着于水生植物上,被水体中中间宿主——桡足类吞食后,虫体钻过桡足类的消化道而进入其体腔。当鲤摄食了这种带有虫体的桡足类而受到感染。进入鱼体后的幼虫最初生活在鱼体的腹腔内或鳔上,推测雌、雄虫主要在鳔上进行交配。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证实,拟嗜子宫线虫的幼虫在鱼体内经过3个月左右,即可发育成为雄虫,而发育成为雌虫的时间需要超过半年。
每年3月以后,雌虫开始从鲤的腹腔内迁移到鳞片下定居,并进一步发育成熟。雄虫则始终寄生在鲤的腹腔内。到了每年的3~5月份,雌虫即充分发育成熟,钻出鱼体而完成其生活史。
嗜子宫线虫是鱼类寄生线虫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群,其雌虫个体较大,是鱼类寄生线虫中个体最大的类群之一,而雄虫则相当细小,不易发现。
两性虫体较早阶段于鱼类体腔中交配后,雌雄虫分开,雄虫通常寄生于鱼体的鳔和或腹腔内,而雌虫在鱼体内往往有迁移现象,寄生部位则很广泛,较常见的有鱼类的鳍条、鳞片下,眼窝,鳃盖,腹腔,生殖腺等。但是,各种不同种类的雌虫,寄生部位的特异性又较强。
除感染鲤的鲤似嗜子宫线虫外,在我国作过生活史初步研究的似嗜子宫线虫的种类还有:主要寄生于乌鳢鳍条内的藤本嗜子宫线虫(Philometroides fujimotoi Furuyuma,1932),主要寄生于鲫鳍条内的鲫似嗜子宫线虫(Philometroides varassii),主要寄生于黄颡鱼眼窝内的黄颡鱼似嗜子宫线虫(Philometroides fulvidraconi),等等。
几乎所有拟嗜子宫线虫的生活史均比较相似,只是有的种类,雌虫和成虫均寄生于鱼体的内脏器官中,而没有从腹腔到体表的鳞片下、鳍条中(或眼窝内)的迁移过程而已。
这些种类的寄生虫均不会感染人类或者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不会引起人鱼共患病。因此,即使食用了感染有这种寄生虫的鱼体,也不会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也的确是有少数鱼体上的寄生虫是可以感染人体的。
如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Looss, 1907)属于典型的复殖吸虫,其生活史中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
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
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吃生鱼片习惯的人群中,感染这种寄生虫的人数就比较多。
既可以感染水生动物也可以感染人类的寄生虫,还有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等。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