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1、繁殖与育种技术进展
利用基因组学(Omics)技术研究更多选育新性状
2017年Omics技术发展迅速,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开始关注一些难度量、表现晚的性状,如繁殖性状、长寿性、抗热应激、饲料转化效率、甲烷排放、肢蹄病抗性、免疫反应、细分乳成分(如脂肪酸)、乳凝结特性、繁殖技术相关性状(冲卵数和可移植胚胎数)等。
奶牛同期发情与定时输精技术推广应用
2017年,在人工授精技术(AI)方面,学者们主要对激素配伍和输精时间等进行研究。
2、饲料与营养技术进展
碳水化合物营养
2017年主要聚焦于新型能量饲料开发。新产牛饲料中甜菜浆和玉米青贮替代部分谷物饲料,显著增加采食量和泌乳量。小麦替代部分玉米青贮不会影响奶牛(产奶量42kg/d)采食量,但会使产奶量少量下降。高粱青贮代替玉米青贮,奶牛泌乳量显著下降,乳脂率显著升高。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Barros等发现,乳中尿素氮的含量与N摄入量、乳蛋白产量和蛋白-校正乳的产量呈高度相关。给妊娠期奶牛补给甲基供体,如过瘤胃-蛋氨酸,能显著影响初生犊牛的基因表达谱。围产期奶牛每天补给0.08%的过瘤胃-蛋氨酸或60g/头·d胆碱后,干物质摄入量、乳产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显著提高。
脂肪营养
共轭亚油酸(CLA)可以改善奶牛的能量代谢、提高产奶量、改善初产母牛的妊娠率、降低低产奶牛和非泌乳期奶牛的脂肪组织合成能力。CLA异构体和亚油酸对H2O2引起的乳腺氧化损伤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应。
奶牛营养与环境
提高氮磷转化率,降低甲烷等减排是营养与环境方向的研究重点。在日粮中添加β-甘露糖、过瘤胃氨基酸和蛋白、精油以及蒸汽压片玉米替代玉米可提高氮利用率。日粮中添加亚麻籽、亚各灵、单宁酸、辛酸环糊精复合物可降低甲烷排放。通过厌氧发酵、固液分离的方式可减少粪便中甲烷释放量。
后备牛饲养
后备牛的营养对于泌乳期生产性能有重要意义。Duun等发现,10%BW初乳使得犊牛3日龄血浆IgG浓度增加,肠炎发病率降低。
3、奶牛常见病防控研究进展
传染性疾病
快速、灵敏、准确的疫病检测方法一直是研究重点。2017年,研发的布病检测技术包括基于DNA活化的胶体金纳米颗粒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基于噬菌体的单个细菌检测技术。Falkenberg等应用流式RNAassay方法改进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检出效率,这是在单细胞水平BVDV原位检测的首次报道。Cortese等发现减毒BHV-1、BRSV、BPIV-3免疫后可产生较高水平的干扰素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IgA抗体。
常见普通病
为研究饲喂频率能否降低奶牛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机率,Macmillan等发现患有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奶牛尽管1d的采食量减少,但通过增加饲喂频率可以减少奶牛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机率,同时增加牛奶乳脂率。此外,在干奶期乳腺内接种乳酸菌可作为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方法。治疗乳房炎时,72h的休药期可消除阿莫西林(AMX)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含量低于最大残留限定。
4、牛奶质量监控和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牛奶及奶制品药物残留检测技术
2017年,国际奶及奶制品药物残留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激素类、霉菌毒素以及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等。Naik等开发了快速、半定量的胶体金侧流层析免疫分析方法(LFIA),可筛选牛奶样品中的土霉素残留物,检测在5min内完成,无需任何设备。Atanasova等开发了一种灵敏而快速的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的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生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检测限为2.9pg/mL。LiD等发现一种简单、高效的乳粉痕量污染物快检方法,以银纳米载体优化色谱与拉曼散射检测结合,得出乳粉中三聚氰胺、双氰胺和硫氰酸钠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100、10mg/L。
液态奶及乳制品加工业进展
新产品和技术开发仍是液态奶及乳制品加工研究重点。ValsasinaL等研究了高达400MPa的动态超高压均质技术,与传统热处理相比,能耗低,保护环境。TanguyG等研发出了一种三串联薄膜旋转蒸发器取代传统的喷雾干燥进行乳粉生产,干燥步骤比传统工艺节能高达32%。
上一篇: 国际国内奶业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