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南美白对虾自1988年7月引入我国以来,以其肉多鲜嫩、壳薄体肥、出肉率大于60%、生长速度快(60天上市)、适盐度广、食性杂等特点而出名,养殖面积和密度自2005年起不断攀升,产业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不断暴露。目前来看,主要有六大类问题:
一、市场替代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水产品食用选择越老越广,进入餐桌也是需要和其他品种竞争的。若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问题不能解决,很有可能会被其他虾类给取代。例如龙虾或者更火的小龙虾,已经开始不断蚕食原本属于对虾的市场份额。同时,小龙虾的成本也能比对虾做得更低,更具竞争力。
二、种苗
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己有二十余年历史,在全球品质优良种源并不多的情况下,我国缺乏亲虾选育体系,进口来源较多,质量难以保障,外加携带疫病及近亲繁殖,使得对虾品质持续下降。同时,我国虾苗场的育苗繁殖工作缺乏规范,虾苗场竞争非常激烈,有的为了生存和逐利,不得不用劣质饵料育苗,也会影响虾苗质量。
至于进口亲虾育出的所谓一代苗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首先进口的亲虾是否是从来未育过苗的亲虾,如果进口的亲虾已经育过苗,当然就不是真正的一代苗;其次是市场出售的所谓一代苗,价格差异极大,存在出售伪劣虾苗、欺骗虾农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养殖效果。
以前,我国的种苗主要来自OI(夏威夷海洋研究所)与SIS(迈阿密虾改良公司),亲虾65美元/条,产业链最高精尖环节掌握在国外,国内大型企业引进后交配做“一代苗”,价格在150-300元/万尾。“二代苗”由“一代苗”交配繁殖形成,基因性状显著下降,价格低廉,约30-50元/万尾。“二代苗”再相互繁殖形成“土苗”,质量进一步下降。对虾产业中,占比超过95%的农户仍有很多在使用二代苗和土苗。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是加强品种的选育、进口的检疫,并预防二代苗、土苗冒充一代苗。
三、技术
1992年8月,我国亲虾人工繁殖初步成功,1994年获得小批量虾苗,1999年引进美国SPF南美白对虾种虾和繁殖技术,此后技术才逐步发展。2001年,地膜技术使得病害得到有效控制,虾的养殖密度不断攀升。饲料、水电、人工、塘租的不断上升对行业的节能减排、高效养殖提出新的要求,否则很难长青,利润将被成本的上升蚕食。
技术的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除非能探索新型集约化生产模式,实施生态养殖模式,打破传统养殖模式中的经验法,全方位地提高养殖的精度和标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在研发上砸进去更多的钱,才有可能解决。
四、环境
环境方面,主要是由于这几十年来,工农业发展迅速,导致了环境污染逐年加重,养殖密度的提高使得水质和底质快速恶化,农户感到新塘养三年就老化,若不翻新,养殖成功率大降。
业内流传一句话养虾即养水,如今不仅地表水受到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生态系统都遭到破坏,甚至已经影响到育苗,企业不得不出巨资引进水处理系统。但是目前一套水处理设备需要60万元,对于养虾农户来说是一笔巨款。且生态的重建不仅仅是水的ph值这么简单,需要藻类等生态方式调节。科学解毒、降低密度、尽力减少污染。
五、饲料
伴随着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升高,成就了一大批虾饲料巨头,例如粤海、恒兴、海大,这使得行业产能不断扩充,低价销售、馈赠促销、欠款销售成为常态。部分厂商采购的鱼粉质量差,或者干脆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以节约成本,不能满足对虾的动物蛋白需求,使得养殖效果大为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虾行业只能加强自律监管,减少恶性竞争,提高饲料行业集中度,倡导优质发酵饲料、天然饲料、分阶段精细化饲料,提高饲养效果。
六、病害
1993年以来,我国对虾、斑节对虾主要病害为白板综合征、病毒性红体病等,南美白对虾对白班抗病能力强,迅速抢占了70%的对虾养殖面积。近年养殖密度提高带来了新的病害,由于水体自净能力过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成了细菌和病毒温床由于水体自净能力过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成了细菌和病毒的温床。
对虾养殖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产业,高风险主要是养殖的对虾容易发病,而一旦发病也很难治好。近年来的虾病许多都出现在放苗早期,患上虾苗早期综合征,在放苗后一个月左右则排塘,这种现象很普遍。在养殖过程也经常发病,许多虾农都感到虾病很难治愈,索性都不治疗,重新养殖。连年的虾病,许多虾农损失巨大。技术和手段匮乏的农户作为生产主体注定难以控制食品安全,代理问题始终存在。
以EMS病毒带来的早死病为例,南方四区是老养殖区,所以最先发现这病,而浙江、江苏一带当年并未出现,同样的苗不同区域发病不同,说明南方水质已经污染的较为严重。
更可怕的是,由于虾病严重,有些虾农为了预防虾病,往往不加分析,或听别人介绍,或错误听从药物经销商的引导,虾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在固定时间内使用各种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今天下药防病毒、明天下药防细菌、后天下药防寄生虫,使水体失去生态平衡,导致养虾失败。
上面这六大问题,导致对虾产业可能会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过去三年养殖户深亏,产量下滑严重,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源于国内对虾养殖的现代化程度低,对虾养殖密度过高、疫病频发,导致存活率急剧下滑,给国内的对虾养殖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从整个产业来说,急需转型。比照国内外的经验,对虾养殖成功模式分别为生态化分散养殖(厄瓜多尔)、工厂化集约养殖(美国),国内由于人工成本、土地利用等问题,要实现对虾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是更为可行的方案,也对对养殖产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虾养殖两种可行模式中集约化养殖更适合中国。
上一篇: 动物的味觉系统的机理与不同的味觉受体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