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美国、澳大利亚家禽食品安全“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高度自觉HACCP法规的执行、家禽行业所掌握的宣传册均为两国家禽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并带来了多方位的效益,中国家禽食品安全的现状从养殖到销售均有不足之处。
1、中国家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
目前,中国禽类养殖既存在规模化养殖也存在合作社和小型养殖场,规模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一部分大型屠宰企业以“公司+农户”形式进行饲养,由合同农户代养,公司提供饲料、用药和防疫管理及收购。
以肉鸡为例,根据2000—2015《中国畜牧业统计》数据,2000—2015年我国肉鸡规模化养殖出栏数量占肉鸡总出栏数量的比重呈现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从50.07%上升到86.40%,其中,5万只以上大规模饲养场户数和出栏量分别增长了8.17倍和10.08倍,10000~49999只的中等规模饲养场户数和出栏量分别增长了2.11倍和1.40倍。中大型规模的肉鸡饲养已经成为我国肉鸡规模饲养的主要模式。
在屠宰、加工方面,以肉鸡为例,白羽鸡绝大部分在屠宰场进行屠宰;黄羽鸡由于其活鸡购买的消费特点在屠宰场进行全部宰杀的可行性较弱。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和一些大城市为防范疫情,禁止活禽进入城区和宰杀,一般实行在周边指定小型定点屠宰场或指定活禽交易市场内集中屠宰,主要供应冰鲜禽类。在二三四线城市和部分欠发达地区,屠宰较分散且管理松散,以作坊或农贸市场内点杀为主。
在家禽储藏和运输方面,国家先后出台食品流通和冷链方面的扶持政策,例如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5年正式实施的《餐饮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以促进家禽类产品冷链物流的良好发展。中国大型龙头企业冻禽严格按照家禽储藏运输要求进行运输,但一些小企业冻禽运输至分销目的地的交易和中转过程一般在常温或保温下进行,脱离冷链。并且冰鲜禽肉的处理和运输中存在屠宰后进行冰水预冷或不预冷、在常温下运输或加冰保温当天直接运输至市场等现象。
在零售、批发方面,中国生鲜禽类的零售、批发温度存在控制缺失,主要体现在菜市场和农贸市场。生鲜禽类的散装销售方式使得产品容易受到污染,或污染其他食品。同时,菜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索证索票管控不严,难以取得检验检疫的票证。市场中现杀现象仍有存在。
2、中国家禽食品安全管理的挑战
在禽类养殖方面,规模养殖的龙头企业精于管理,已走上了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但一些小规模养殖场和合作社没有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缺乏防疫、饲养和用药的管理,存在乱用药的现象,如激素、抗生素等,也容易爆发禽流感疫情,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意识。
在屠宰、加工方面,目前国内龙头企业在屠宰、加工方面体系完善,但一些小企业屠宰场/集中市场对活禽的用药情况没有有效检测和管控,容易导致药残检测不合格。国家没有要求官方兽医驻场检疫,屠宰时仅向当地动检部门申报检疫,换得检疫票即可,一部分屠宰场没有实行严格的宰后检验和检疫。
在家禽储藏和运输方面,国内大型龙头企业严格按照冷链物流标准来执行管理,但存在一些小企业的家禽储藏和运输的分销和转运环节缺乏有效追溯和监管,鲜冻禽检疫票和禽肉产品难以一一对应和追溯,检疫标识难以识别真伪,存在常温运输或不达标的运输的情况,这些问题将对禽肉质量和安全造成影响。
在消费者安全认知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食品安全意识并不高。食品安全信息与消费者认知之间有偏差,并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存在矛盾,即忽视和夸大食品安全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
相比而言,美国农业部肉类和家禽热线的运作模式帮助消费者解决有关家禽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惑,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发现区在国家首都地区的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了食品安全信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