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限产或成为推动猪价温和上涨的关键因素
在上轮猪周期中,随着猪价上涨,养殖户于2011年初开始启动补栏,生猪存栏量在2011下半年达到高位。在猪价开始下跌以后,存栏量也对应出现了消化,符合从猪肉价格向存栏量的传导逻辑。从2014年上半年猪价见底之后,存栏量出现了快速下降,我们认为这既是养殖户针对猪价变化的自发调整,也是养殖业环保政策严格化的结果。
在本轮猪周期当中,猪价从2015年一季度开始上涨,但能繁母猪(对应未来的仔猪供应能力)存栏量和生猪存栏总量从2015年初至今维持了整体下行趋势(尽管存栏量同比跌幅有所收窄)。也就是说,本轮猪周期当中,猪肉价格的上涨(15Q1-16Q2)并未带动养殖户的显著补栏行为,由价格向存栏量的传导机制似乎有所弱化。
我们认为,本轮猪周期当中生猪存栏量没有显著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从2013年底开始发布一系列规范禽畜养殖业的法令,严格的环保治理使得大量散养户退出,生猪养殖市场格局更加趋于规模化、行业集中度上升。
在当前时点上,我们认为2017年三季度启动的第四批中央环保督查的影响较为值得关注。四川(2016年生猪出栏量第1)、山东(2016年生猪出栏量第4)、海南、浙江、吉林等省陆续出台相应整顿措施,我们预计这可能使得未来一段时期生猪存栏量继续维持较低水平,环保政策力度加大,对猪肉产量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逐步显现。
为何今年以来生猪存栏量一直维持低位,但猪肉价格尚未对应出现很强的上行动能?我们认为,可能受益于生猪养殖业规模化带动的生产效率(单头生猪净重、防治疫病效率等)提升,尽管存栏量一直较低,但反映规模化生产效率的生猪定点屠宰量,以及统计局季度公布的猪肉产量同比增速均出现回升,今年前三季度的全国猪肉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均维持正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猪肉CPI同比增速和猪肉产量同比增速的负相关性更高,而猪肉价格与存栏量的直接关联性并不显著。我们认为在生猪养殖业趋于规模化、养殖效率提高的趋势下,生猪存栏量可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会保持在低位。
但我们认为环保政策可能是影响生猪养殖业的中期重要变量,环保限产力度从今年三季度开始边际加强。考虑到环保限产对猪肉产量的负面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们判断该负面影响可能在2018年逐渐显现,这可能是推动后期猪价温和上涨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 维生素对猪只生长极其重要,合理评价是关键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