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牧业事业育种带头人陈方琴的成长之路(一)
在很多人看来,专家就是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或特长的一类人,然而现在有很多行业内猪方面的专家,他们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连猪场都没有进过,甚至还有些猪方面的专家去解决牛方面的问题,行业内把这类专家称为“伪专家”“杂家”。在陈方琴看来,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是专家的一个特性,更重要的是,专家还要具有一种认真、严谨和专心致志钻研一件事的“态度”去付诸于实践。
机缘巧合入行,认真负责做事 十四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陈方琴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只想要找一份简单而又轻松的工作,在大学导师的引导和规划下,陈方琴最终选择留在绵阳发展,顺利进入了国家级重点种畜场——绵阳市种畜场工作。但谁知刚过没多久,就恰逢绵阳市种畜场改制,被铁骑力士集团收购。自此,陈方琴正式加入了铁骑力士,陈方琴的入行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但对于这份机缘巧合,陈方琴没有抱侥幸心理,而是用努力与认真牢牢的抓住了机会。
陈方琴正在检查分娩栏位
陈方琴毕业的2003年,正值中国畜牧行业的发展阶段,散养户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存栏二三百头猪在当时已经算是规模很大的猪场了,而当时铁骑力士已经是一个管理制度体系基本成熟的农牧企业,能进入这样一家企业应该是非常的幸运。回忆起刚到猪场时的场景,陈方琴说,她最先从基层的饲养员做起,喂猪、免疫、铲粪等等什么都做,铁骑力士是比较注重员工培养的企业,经常会安排一些培训课程,她就抓住机会不断的学习充电,最终凭借优异的表现被集团选中,正式开始从事遗传育种工作。
陈方琴正在查看母猪状态
育种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陈方琴常常会向一些老师请教问题,事业单位的老师们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进行相关知识宣讲的时候往往会有所保留,造成了陈方琴在学习方面的一些阻碍。2003年-2004年期间,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的情况下,陈方琴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查阅资料、翻看书籍,自己进行学习与钻研,在公司组织猪场问题讨论时,陈方琴会把大家的讨论和总结当做是一场学术性的饕餮盛宴,获取了很多的知识。
陈方琴主持创新项目会议
请教老师、参加培训课程、课后自我学习,高强度的学习并没有把陈方琴压垮,因为学到很多东西,整个身心无比的愉悦,便不会觉得累了。“幸运”一词是大多数人对陈方琴这段经历的评价,但如果不努力上进,再好的运气也会被消磨殆尽,再好的机会也无法抓住。
职高责任重,路难却有心 陈方琴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在进入铁骑力士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从基层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育种方面,通过大量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扩充,再加上与国内外育种专家的交流学习,行业对标,陈方琴逐步成为了真正的育种专家,铁骑力士育种带头人。面对这样的变化,陈方琴意识到职位更高了,责任也更大了。
由陈方琴带领的铁骑力士育种团队培育的种猪连续多年在四川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获得第一名;2011年,铁骑力士获得“首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总站联合培育的“天府肉猪配套系”2011年获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的新品种证书,成为建国以来四川省培育的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猪配套系,是农业部和四川省2012年首推的畜禽新品种之一,既彰显了铁骑力士的育种实力,也是对陈方琴育种成绩的认可!
天府肉猪配套系现场审定会
猪肉作为我国主要消费的肉食品类,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便开始引进国外猪种,虽然国外猪种在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方面要优于国内猪种,但口感上却不能尽显优势。由公司联合培育的“天府肉猪”配套系,它在肉质和口感上的表现要优于国外猪种很多,但生长速度始终还是要略逊一筹——育肥要160天,加上前期100多天的怀孕和哺乳,加起来达到300多天了,在产销供应上不能达到平衡;另一方面,养殖周期长也造成了成本增加,零售价格自然比市场上普通猪肉要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陈方琴要通过育种不断改善的方向。尽管现在重重困难,但陈方琴对铁骑力士充满信心,她相信育种工作肯定会取得一个好的结果,所有问题都会随着育种工作的持续、深入最终迎刃而解。
上一篇: 双胞胎集团2018年猪料的战略布局与生猪养殖规划
下一篇: 铁骑力士牧业事业育种带头人陈方琴的成长之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