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鄂尔多斯打响生态保卫战

鄂尔多斯打响生态保卫战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恶劣,先天不足,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面积8.7万平方公里,年降水量150—300毫米,年蒸发量2000—3000毫米。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全市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被水保专家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区,年侵蚀模数高达4万吨/平方公里,年平均向黄河输入泥沙达到1.5亿吨,占黄河上中游地区入黄泥沙的1/10。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鄂尔多斯主动发挥“后天优势”,打响了生态保护建设保卫战,取得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效果。

  201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3005万亩,比“十五”末增加1417万亩,草原平均产草量提高35%,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2.16%提高到23.01%,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0%以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一、以退为进,大力转移农村牧区人口。鄂尔多斯市针对部分地区环境承载力弱,不适宜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情况,依托工业化、城镇化创造的大量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推动农牧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理念,鄂尔多斯编制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区”规划,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至2010年底,已建成禁止开发区2.13万平方公里,到2012年全部完成4.44万平方公里的退出任务。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为转移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解决进城农牧民后顾之忧。全市农村牧区人口由2000年的93.5万人减少到现在的52万人,转移41.5万人。

  二、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在禁牧休牧、改善生态的同时,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鄂尔多斯市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养殖,即牧区4—6月份实行舍饲养畜,农区推行全年舍饲养畜。进一步强化加工和流通环节,做大做强畜牧业,特别是肉羊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建成百万肉羊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加工企业。鄂尔多斯按照“规模化经营、节水化灌溉、机械化耕作、良种化种植、模式化栽培”的理念,构筑与舍饲畜牧业相适应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建成了150万亩土地集约经营面积,坚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大力发展舍饲养殖,打造养殖园区,发展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水平,实现转化增值。

  三、强化保护,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1998年到2000年,鄂尔多斯市连续三年大旱,生态严重恶化,赤地千里。为此,在分析出牲畜超载过牧导致生态恶化的原因后,鄂尔多斯实行了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通过加强领导,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制定出台《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暂行规定》、《草畜平衡实施方案》、《休牧草原补贴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宣传,使农牧民理解政策的意义,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有效地推动了政策的贯彻落实。目前,全市禁牧草原面积4621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2.4%;休牧草原(草畜平衡)面积4195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7.6%,其中划区轮牧3365万亩。

  四、精心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推进生态文明。鄂尔多斯积极争取并重点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自然保护区、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7.5万亩、天保工程292万亩、“三北”四期工程102.5万亩,全市自然保护区达到10个,总面积1341.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3%,湿地面积达到254.8万亩,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在国家重点工程带动下,地方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完成“五区”绿化98.5万亩,义务植树44.4万亩,参加义务植树适龄公民达到450万人次。2010年,全市投资43.8亿元,启动实施了“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完成造林88.4万亩。仅2010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61.6万亩,人均超过1亩。

  五、健全机制体制,营造生态保护建设的良好氛围。创新投入机制,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地方政府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日益形成。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195.1亿元,成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巨大推力。在国家实施生态奖补政策的基础上,鄂尔多斯对全市的禁牧区和休牧区进行了配套补贴,禁牧区每亩补贴2元,休牧区每亩补贴1元;开展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涉及公益林面积1266.1万亩,在切实保障农牧民利益的同时,有效地加快了生态改善步伐。坚持“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以个体为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立草为业、舍饲圈养,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等生态保护建设政策,在重点工程管理中全面推行“掏钱买活树”的办法,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全市造林面积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60户,500亩以上2472户,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90%。

  六、依靠科技,提高生态治理成效。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为中心,将抗旱造林、荒漠化防治、人工增雨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到生态建设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飞播造林新技术,打造了诸如杭锦旗穿沙公路、恩格贝等一批区域性荒漠化防治模式和综合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生态治理水平。加强生态装备现代化建设,组建了拥有10架飞机的鄂尔多斯通用航空公司,开展飞播造林;建起全国首家现代化碧森林草种子加工中心,年加工处理优质林草种子3000吨;全国地级市中首架人工增雨飞机投入使用,年增雨13亿吨,有效提高了生态治理成效;建设“数字林业”工程,初步建起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基础地理信息、荒漠化动态监测、森林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了生态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生态建设科学水平稳步提升;组建机械化营造林专业队10个,大中型植树机械达到350台套,机械造林面积达到70%以上。

  七、做大做强林沙产业,实现绿富同兴。在大规模建设生态的同时,鄂尔多斯积极发展林沙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目前,全市林沙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建成规模以上林业加工企业21家,全市累计营造沙柳、沙棘等原料林2541万亩。全国乃至世界首家生物质直燃发电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项目并网发电,累计外输绿色电力1.8亿度,并尝试碳排放权交易,碳汇潜力初步显现。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环境,鄂尔多斯市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等20多处生态旅游景点吸引来国内外大批的游客。201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

 

上一篇: 美国CNN凭什么说中国皮蛋是全球最恶心食品?

下一篇: "乾元浩杯"兽药竞赛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