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羊肉因具有绿色、安全、营养保健等优点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羊肉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业内人士测算,按年递增2.5%测算,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羊肉产量将达到 439.32 万 t,比“十一五”末增加 41.32 万 t,按届时人口数规模13.8 亿计算,人均消费羊肉将增加到 3.19 kg,增加 0.22 kg,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目前供求紧张。
但由于历史及社会发展原因,我国肉羊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品种良种化程度低,饲草料供应问题突出,肉羊饲养方式滞后,肉羊产业体系建设滞后等等都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一个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安全问题。近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以上升至不容出现丁点疑问的高度。
现阶段,我国羊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链条长、环节多,实行分段监管,但职责界定不明确,导致多头执法、统一的管理主体缺位。尚未建立针对肉羊饲养、收购、屠宰、加工、运输、销售及消费等信息的全程追溯体系,对关系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的肉羊养殖、防疫、检疫、产品加工以及兽药残留、饲料添加剂使用等各个环节缺乏统一监测,存在盲区。目前,我国多数小企业没有通过 ISO9000、HACCP 认证,不合格的羊肉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的可能性大,羊肉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另外,少数食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生产、经营,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严重,而个别执法人员对其监督检查不到位,对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严,导致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2008 年“三聚氰胺奶粉”、2011 年“瘦肉精火腿”、“染色馒头”事件更是引起全国震惊,肉羊产业相关部门应吸取经验教训,高度重视羊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那么要更快更好的促进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又该怎么做,有哪些对策?业内专家张鹏、王永强调:
加强肉羊良种高产繁育体系建设: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种场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肉羊良种高产繁育体系。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点开展地方品种搜集、保护、鉴定工作,建立地方肉羊良种基因库;重点开展常规育种理论和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品种生产加工和检测技术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加快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加快种羊扩繁速度,扩大肉羊良种覆盖率,提高供种能力,降低供种成本;制定科学的肉用种羊标准,根据不同养殖区域的生态条件、生产目的和品种资源情况,科学、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建立相对稳定优良的经济性状组合,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发培育专门化肉羊新品种(系),生产优质羔羊。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肉羊品种协会和人工授精站,按梯次新建和扩建一批省级种羊场、县级繁育场和乡镇改良站。
加强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建设:饲草料是肉羊的主要食物来源,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肉羊产业的物质保障。在牧区,建立草粮间套耕作、草田轮作制进行草地改良;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建立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场,加快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依法推进禁牧、休牧、轮牧等草原生态保护措施,严惩超载过牧,实现草原生态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区,大力开发优质高产安全专用肉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改变传统饲料结构,提高饲料的安全性和利用率,保证肉羊生产性能的提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生产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生产结构转变,建立专用饲草料作物基地;推行秸秆饲用技术,把农作物副产品秸秆资源转化为肉羊的优质草料加以利用;积极开发利用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扩大饲料原料来源,保证饲料供应多样性。
推进肉羊生态健康养殖:在牧区,大力推行“半放牧半舍饲”饲养模式,夏秋季节以草定畜,划区轮牧,适度放牧,实现草畜平衡,使草原真正发挥生态和经济双重功能,而冬春季节禁牧封育,以舍饲为主。在农区,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模式。根据肉羊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合理搭配饲草料,高效饲喂。提高标准化圈舍建筑工艺及环境工程设计标准,提升养殖小区环境卫生与疫病控制水平,推进肉羊健康养殖。
加快现代肉羊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快速繁育、饲料生产、健康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现代肉羊产业体系建设,促进肉羊产业朝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加快现代肉羊养殖示范基地规模化建设,抓好品种、饲料、饲养、防疫、出栏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饲养标准化、防疫制度化、产品规格化。制定较为科学的羊肉分级分等标准,形成优质优价机制,促进优质羊肉产品转化增值。引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参与国际竞争潜力的肉羊产品加工和物流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开展羊肉产品“农超对接”项目服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并鼓励其采用科技含量高的生产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系统,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打造我国自主的绿色安全羊肉品牌。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及诚信体系建设:2009 年 6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以及国务院于 2010 年 2 月 9 日成立的、迄今为止我国最高级别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安全委员会,都为尽快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设立系统完整、协调分工的层级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落实各项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第一,强化对涉及羊肉食品质量安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羊肉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实现对羊肉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第二,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并完善监督抽检、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投诉举报、应急处置、产品召回制度。第三,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
为了全面提升羊肉产品质量安全,在落实安全监督责任的同时,还要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疫体系建设,及提升企业自身安全管理水平。加强肉羊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肉羊标识及疫病溯源体系,实现对肉羊饲养、收购、屠宰及羊肉加工、运输、销售及消费等信息的全程追溯。建立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加快羊肉产品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系统建设。
建立羊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强制推行ISO9000、HACCP认证,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确保安全优质羊肉产品方可进入市场。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健全食品安全诚信道德体系。
加快高新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推广快速繁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抗病育种技术在肉羊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在肉羊饲养管理中,推广建立基于 RFID 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肉羊从出生、屠宰到消费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全程监控;推广应激防范技术、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工厂化高效舍饲技术。推广色谱质谱技术 、ELISA、胶体金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在农兽药残留、致病菌、毒素及动物疫病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加强执业兽医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疫病预防控制工作。采取优惠措施,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推广活动,大力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养殖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上一篇: 《生乳》国标实施一年 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