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据中国海关数据和国内行业不完全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进口了1400吨苜蓿种子用于以“振兴奶业苜蓿发展”为主要用途的项目之中,客观上造成了用“洋草种振兴中国奶业”这一事实。这些苜蓿种子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而国产种子所占比例少之又少,这对于中国要发展大规模苜蓿生产、草食家畜有根基不稳的隐忧。
由于比较效益受限,草种企业在国内制种业的地位最低
在我们理想认知里,国内制种业的重要程度定位是:花卉>蔬菜>牧草>农作物;但现实却是:花卉>蔬菜>农作物>牧草,牧草全然成为我国最不重要的制种业!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牧草业同仁都不愿看到的现象呢?究其原因,目前我国牧草种子单位产量不高,全国苜蓿种子平均单产徘徊在20~30kg/亩,农民收入效益受影响,几乎不挣钱甚至是亏钱,受经济利益驱使多改种其他作物,致使国产苜蓿种子数量越发减少,这也是草种业迟迟发展不起来的症结所在!
市场、价格、技术都不到位的情况下,我国牧草种业远远落后于其他制种行业,参与者少,实践者更少。如何提高牧草种子产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苜蓿种子企业少,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化服务不发达
我国苜蓿种子生产现状与问题:
1、全国专业从事苜蓿种子生产的企业和产业相比很少;
2、苜蓿种子生产面积不大;
3、地块小、零散,产业化效益不高;
4、种子生产的土地条件不是很好,多种植于盐碱地、低产田、丘陵坡地,和美国种子田生产条件差距很大;
5、种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根瘤菌接种、水肥控制、杂草防除、切叶蜂、机械收获等;
6、登记或审定的新品种很多,但优良品种扩繁和商品化生产比例很低;
7、国产优良种子生产数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8、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小面积生产单产水平稍高,但规模化产量少于30kg/亩;
9、市场:种子销售监管不严,伪劣种子充斥市场;
10、技术人员缺乏,严重影响制约企业、产业发展。
苜蓿传媒昆虫:成套的切叶蜂和碱蜂的繁殖技术需推进
由于紫花苜蓿花器的结构特性,一般授粉昆虫包括蜜蜂都不能有效打开其弹粉机构而起不到传粉作用,加之苜蓿花自交不亲和,授粉结实率和种子发芽率非常低,造成种子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苜蓿属于异花授粉植物,授粉情况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一般常用蜜蜂、切叶峰、碱蜂,增加种子的产量。切叶蜂是为苜蓿授粉最有效的昆虫,也是典型的苜蓿蜂种,但必须依靠人为的蜂巢管理模式进行人工繁育,缺乏切叶蜂授粉成为限制我国苜蓿种子单产提高的瓶颈。
我国从1988年起就从加拿大引入苜蓿切叶蜂,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生产中也进行了尝试性应用,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相关成套技术快速应用到苜蓿种子的生产实践中。对于参与此类的养蜂企业,国家或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苜蓿切叶蜂研究尚需要加大力度,针对不同繁种区域的特殊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研究苜蓿切叶蜂田间释放及回收管理技术。本地种切叶蜂蜂种的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研究工作,需要蜂种数量的积累、不同区域的定殖能力和适应性、巢式管理模式等研究。
目前一方面进行不同区域本地种的诱集和数量积累,另一方面在种子生产田设置巢板和蜂房给本地种提供栖息和越冬场所,不断增加田间自然种群数量。
经测算,按五年一个周期,每亩切叶蜂授粉投入约400元/年(包括蜂茧及设施,美国100美元),不考虑提高质量带来的收益,目前种子普遍产量20kg/亩,应用切叶蜂增加1~2倍的产量,增加产值约1000元/亩。“十三五”建设10万亩苜蓿良种繁育基地对切叶蜂的需求至少在3~5亿头。
上一篇: 秋风起,温差大,对虾注意防弧菌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