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玉米陈化原因及其对猪业的危害

玉米陈化原因及其对猪业的危害

    1、玉米陈化的原因和组成的变化

    玉米籽实作为种子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在收获后的储存期仍然在不断新陈代谢,籽实内部发生着各种生理生化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受到环境的影响。

    (1)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蛋白质的质变主要表现是醇溶性、盐溶性降低,被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消化率减少。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对陈化玉米组成的研究发现,陈化玉米中的中性洗涤纤维从9%左右增加到12%-13%,说明玉米在储存过程中,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这是否对玉米氨基酸的消化率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淀粉结构的变化

    淀粉是玉米籽粒中含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大约占籽粒的70%以上。正常情况下,玉米淀粉量变不是主要方面,淀粉变化主要是“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粘度下降、糊化温度增加。在实际生产中也发现,使用陈化玉米后,制粒难度增加,颗粒含粉率上升,同时也有研究报道,谷物陈化影响到动物对淀粉的消化率。

    (3)脂肪酸的变化

    由于玉米中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变质问题。在储存期间,玉米不断的呼吸作用和大量的水解酶使玉米中脂质发生水解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脂肪酸值升高),这些游离脂肪酸和脂质易受自由基攻击而发生氧化和过氧化产生大量分子量较小的烃类、醛酮类等挥发性物质,导致更多的自由基和最终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产生。

    当玉米陈化程度加深,籽粒内脂肪酸会不断增加,其降解进而会产生更多的丙二醛;丙二醛积累增加,会导致更多的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降低或失活。酸性物质的不断积累,丙二醛含量不断增加,更多的蛋白质变性会导致玉米籽粒细胞膜系统的破坏,内部的代谢功能失调,最终导致玉米生理活性的降低,玉米储存品质下降。

    2、陈化玉米对猪的危害

    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由于中国部分饲料企业使用陈化玉米,导致了区域性黄膘肉(生猪屠宰加工后发现猪肉皮下脂肪变黄的现象,这种肉被称为“黄膘肉”或“黄脂肉”)的发生。


黄膘肉

    (1)陈化玉米导致的黄膘肉问题

    自2016年9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部分饲料企业陆续有客户投诉黄膘肉问题,其中有两家大型饲料企业的猪料产品黄膘肉问题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育肥猪出栏屠宰后,胴体皮下脂肪、背膘发黄,偶见瘦肉组织发白渗水,严重影响猪肉的卖相、等级和售价。

    目前较多学者认为,黄膘肉的饲料诱因最主要的是饲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维生素E和其他抗氧化剂却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脂肪组织形成了一种棕色或黄色无定性的非饱和叠合物小体紫褐质,紫褐质为黄色,溶于脂肪,当紫褐质在脂肪中积累多时,眼观可以看到脂肪黄染。

    (2)陈化玉米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

在猪料中使用陈化玉米除了会导致猪的黄膘肉以外,通过屠宰试验发现,出现黄膘肉的猪屠宰率只有75%-77%,而正常的猪在80%左右。另外,研究发现,使用陈化玉米饲养的猪,其肝脏较使用新鲜玉米饲养的猪大很多,以110kg的猪为例,每个肝脏比新鲜玉米组重500g左右,且肝脏颜色发黄。

上一篇: 饲料原料近期市场预测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