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畜牧兽医技术
首页>畜牧兽医技术>猪轮状病毒病的防制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制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又称轮状病毒性腹泻。通常仔猪发病较多,青年猪和成年猪患病较少,而且多为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该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24小时。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该病在世界各地的养猪场内普遍存在。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为RNA型病毒。病毒呈圆形,直径65~75nm,有双层衣壳,因其形状类似车轮而得名。该病毒很难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有的即使能够增殖,也不产生或仅产生轻微的细胞病变,只有犊牛、猪、鸡、火鸡及人轮状病毒的某些毒株已经能够在一些细胞培养中繁殖。根据存在于轮状病毒内衣壳的群特异性抗原将其分为A~F6群,多数哺乳动物及人的轮状病毒在A群,根据存在于外衣壳上的典型特异性抗原可区别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及不含抗体的乳汁中,18~20℃经过半年仍有感染性。该病多发于晚冬与早春季节。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但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饲养管理不当和合并感染时可使病情加剧,病死率增高。患病动物、人和隐性感染的带毒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经消化道引起易感动物感染。多种幼龄动物如犊牛、仔猪、羔羊、狗、幼兔、幼鹿、猴、小鼠、鸡、火鸡、雉、鸭、珍珠鸡和儿童均可自然感染发病,其中以犊牛、仔猪及儿童的感染最常见,成人及成年动物一般为隐性感染。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之间有一定的交互感染,可以从人或一种动物传染给另一种动物,只要病毒在一种动物中存在,就可能造成该病的长期传播。

    2 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

    该病的潜伏期为12~24小时,常呈地方流行性。病畜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食后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呈黄白或暗黑色水样或糊状。病猪脱水明显,病情发展随日龄和免疫状态而异。缺乏母源抗体保护出生几天的仔猪症状较重,病死率可达100%,10~21日龄哺乳仔猪症状较轻,腹泻1~2天即可痊愈,3~8周龄或断乳2天的仔猪病死率为10%~30%,严重时可达50%。如果环境温度降至10~20℃或合并感染则症状加重,病死率更高。成年猪的血清阳性率为70%~80%。人感染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多发生于婴儿及儿童,成人的隐性感染率很高。根据该病多发于寒冷季节、主要侵害幼龄动物、临诊以腹泻为特征及剖检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等特征可作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一般在腹泻开始24小时内采取小肠及内容物或粪便进行病毒抗原检查,方法有电镜法、免疫电镜法、琼脂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实验、直接荧光抗体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放射免疫实验等。其中电镜法和荧光抗体实验最为常用。临诊上应注意该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相区别。

    3 预防及治疗措施

    预防该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一般性的防疫措施,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在疫区做到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以减少或减轻发病。虽然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认真执行综合防制措施,会大幅度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猪场的经济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1)免疫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弱毒冻干疫苗(哈兽研研制)每瓶20头份,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妊娠母猪于产前35天和7天各肌肉注射1mL,免疫期为1年;新生仔猪吃初乳前肌肉注射1mL,30分钟后吃母乳,免疫期1年。

   (2)加强管理。注意卫生消毒和保温、光照,降低猪舍湿度,进行人工喂奶。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发现病猪立即停止喂乳。病猪因腹泻而脱水,应备足饮水,必要时可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及5%碳酸氢钠溶液,防止脱水及酸中毒死亡。也可以通过口服补液,以葡萄糖盐水或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43.2g、氯化钠9.2g、甘氨酸6.6g、柠檬酸0.52g、枸橼酸钾0.13g、无水磷酸钾4.35g,溶于2L水中)给病猪自由饮用,以补充电解质,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或继发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应用微生态制剂有较好的作用,也可投用收敛止泻剂进行对症治疗。

   (郝兴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承恩街道办事处)

上一篇: 提高蛋鸡饲养效益的措施

下一篇: 蛛虫速灭和鱼虫恨对蟹苗的毒性研究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