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1.药物原料的生产
① 原料药物的结构不合理,因为很多化学药物具有同分异构体,虽然分子式与化学元素是相同的,但其分子结构中化学元素的空间排列不同;有的药物还具有旋光性,分为左旋异构体和右旋异构体,而大多数药物的左旋体具有药理 活 性 , 右 旋 体 无 效 , 很 多 生 产技术一般的企业很难将左旋体和右旋体分离,使原料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含量降低。② 原料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 。③药物的晶型,晶型是指药物在结晶时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生物有效性等方面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疗效,该现象在口服固体制剂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药物多晶型现象是影响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2.药物的制剂过程
药物的制剂是指将药物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药物剂型,药物制剂的不同剂型、不同制剂工艺均能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效果,影响药物的疗效。如某种药物的片剂,内服进入体内后,其崩解时间影响吸收,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崩解,药物才能充分被机体吸收,若崩解过早,释放的药物可能被胃酸破坏;若崩解太慢,可能会使药物还没有释放就被排出体外。因此,崩解时间是药物生产片剂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再如中药散剂,如果中药散剂粉碎得不彻底,中药的微粒太大,进入机体后其有效成分就不易析出,从而影响药物发挥药效。同种药物,液体剂型在体内的吸收速率、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一般要高于固体剂型。这是因为液体剂型中的药物分子多数以悬浮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进入机体后,很容易释放出游离的药物分子,更易被机体吸收;而固体剂型的药物分子多数被辅料、佐剂等包被,进入机体后,机体需要将药物表面的辅料和佐剂溶解或消化,才可以将药物释出。所以,一般情况下液体剂型的药物活性较高。
3.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是影响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因素,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剂量及给药时间都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
目前,兽药的给药途径有口服(饮水、拌料、灌服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灌注、浇淋、涂擦等,主要是根据药物剂型来定。一般情况下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大致顺序为注射>灌注>口服>浇淋与涂擦。不同注射给药方式在体内吸收速度大致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药物在体内吸收得越完全,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越高,药物的疗效将发挥的越好。
给药剂量是影响药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靶部位的药物浓度取决于给药量的多少,即取决于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太小,不会产生效应,当药物开始产生效应时,随着药物剂量的加大,药物效应在逐渐地加强,直至达到最大效应,此时再增加给药剂量,药效不再增加,反而出现毒性反应。临床上的给药剂量一般在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大有效剂量之间,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给药时间包括与采食的时间间隔、2次给药时间间隔及药物使用疗程。有些药物的吸收会受到采食的影响,如胃内的食物会影响阿莫西林的吸收速率,但不会影响其吸收量。所以,要适当调整阿莫西林的给药时间。2次给药的时间间隔一般由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来定,若给药时间间隔太短,可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使药物浓度过高,存在药物中毒的隐患;若给药时间间隔太长,体内的血药浓度降到阈值以下,药物作用效果就会下降。药物治疗需要有一定的疗程,疗程不足很可能会引起疾病反弹,对于抗菌药来说,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所以治疗疾病一定要遵循药物的治疗疗程。
4.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目前,畜牧业多数采用集约化养殖的方式,如果饲养环境差,很容易产生群体发病,还能够影响药物产生理想的作用。如在通风不畅、湿度过大的潮湿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滋生,如果此时应用治疗量的抗微生物药物,采用饮水或拌料的给药方式治疗疾病,可能不会起到很明显的疗效。这是因为在投药过程中,药物没有进入机体之前,就有一部分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作用,而使进入体内的有效药物减少,不能够完全杀灭或抑制体内病原微生物,降低药物的疗效;而且不良的饲养环境会增加动物的应激反应,加重疾病过程,影响药物作用效果。若环境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能会大大地降低消毒药的使用效果。
动物方面因素:不同种属动物的差异、动物的生理状态、个体的差异也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如兔对林可霉素敏感,易引起中毒;Collies系牧羊犬对伊维菌素异常敏感:禽类对磺胺类药物的乙酰化代谢程度低,故一般其肾脏不易形成乙酰化磺胺的结晶,对肾脏损伤较轻微。同种动物,在不 同 的 生 长 阶 段 , 其 生 理 状 况 不同 , 对 药 物 的 吸 收 利 用 也 大 不 相同。幼龄动物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可能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故应用药物时,要考虑适当延长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或减小给药剂量,防止药物蓄积引起中毒;老龄动物一般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个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体重和体内药物酶活力上,体格健壮的动物对药物的耐受力也比较强,给药的时候应适当地加大剂量;而药酶活性较低的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差。
总之,临床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合理正确的选择药物,根据动物的病情采用合适的给药方案,最终使药物的疗效发挥至最大水平。(李成镛 胡姝)
上一篇: 鸡场防疫讲究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