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李军发:做一个新时代的充满阳光的养牛达人

李军发:做一个新时代的充满阳光的养牛达人



    牛场基本情况

    存 栏 量:1700  

    泌 乳 牛:700   

    成母牛平均单产:34.5     

    乳脂肪率:3.7%

    乳蛋白率:3.3%

    体细胞数:11万/ml

    细 菌 数:1.8万/ml

    养牛感悟

    搞奶牛养殖前提就是全身心投入把牛养好,养好牛才会产好奶,才会卖好价钱。你要是不好好养牛,牛就会对不起你,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了养牛,就得注重思想理念,要舍得投入,舍得淘汰,及时优化牛群结构。该舍的舍得,要没有好的品种不会高产,没有好的饲草不会产奶。细节决定成败,把奶牛从出生到淘汰的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只有这样你的利益才会最大化。

    请您谈谈您为什么要从事养牛这个行业?

    我作为一个70年代出生的人,那个时期农村的家庭都比较贫穷,家里兄妹四人,做为家里的男丁,身上承担的负担更多一些,在当时来说,我还算是不错的,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原因放弃了心爱的学业,那个时期考虑到掌握一门手艺对未来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中毕业后我就跟着会制皮手艺的父亲学习了制皮这项手艺,制皮的过程也是漫长的,首先将收购的原皮用盐贮藏起来,一般冬季需贮藏6个月,夏季稍短一些,从原皮到成品皮大约需要15天,制作过程首先得用大鼓去毛、油脂和盐;放置4-5天将皮子 重新放入转鼓中,之后加入原料放置2天磨制皮子厚度、颜色,直至合格在适当的温度下烘干,即制作完毕。

    而在学艺闲暇之时,我也在思考着一些问题,看看自己能做点什么。我的老家在雁门关外翠微山下故驿村,家乡地理优势是耕地多,饲草料充足。我就在考虑思索为什么不能从养牛上做些文章呢!

    而当时农村养牛的景象家家户户几头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牛生活。尤其是看着山上放牧的牛,就对牛有种莫名的热爱,我在想牛吃的是草挤得是奶,奶牛这篇文章只要用心去做就大有可为,于是怀揣着养牛的梦想,我就踏上了养牛这条路。虽然当前奶业整体大环境不好,但是直到今天我都对养牛前景充满着信心,我无怨无悔!

    在做好养牛经这一课上您是如何做的?

    谈到这个话题,从踏入这个行业至今我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了,也算是一个老养牛人了。回想当初踏入这个行业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千历历在目,那时候村民养牛是“户户养牛,户户卖奶“的初级阶段,养牛理念、技术落后,饲养成本高,经济效益低。面对当时的情况,脑海的第一个想法是如何到把养殖户的牛奶集中起来统一销售,这样就会降低成本。于是在2003年就率先投资建起了奶站,使农村养殖户进入了“分户散养,集中送奶”阶段。养殖户的理念和牧场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升。

    在您工作中对您帮助最大的人谁?都给予了那些帮助?

    谈到对自己从事奶牛行业的帮助时,李总谈到2008年中国奶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看着全村里90多户养殖户一年365天在园区内忙碌,传统的养殖模式一代一代传下来,养殖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没有突破,没有发展,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适合现代奶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合作伙伴蒙牛奶源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奶牛委托,解放劳动力,集中统一管理,我们的驿泽奶牛专业合作社作为首批试点进行推行。

    随着全国建立奶牛养殖小区的政策,我的心里有了“弃站建区”的想法,在蒙牛奶源的政策扶持下,我投资68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150亩的奶牛养殖园区,牛舍22幢,干草房、饲料房、产房、病牛隔离区、青贮窖8个,并建成管理办公用房50间,现代化挤奶厅2座 ,运营了一年的多时间,我发现园区的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该如何让解决这一难题呢?这时候,我找到了蒙牛山西奶源部管理团队,共同商讨小区转型,于是 “奶牛委托”式小区升级牧场的试点正式启动。

    奶牛委托的前提条件是资金问题,为了缓解资金问题,蒙牛山西奶源部与当地银行取得联系,为我争取到奶牛委托的着笔融资款,有资金做保障,蒙牛山西奶源部团队带头与90名奶户进行了面对面沟通,谈了“转型升级”的设想,以及未来的前景,这个过程是困难的,不是每个奶户都能赞成我们的做法,因为一头牛对于他们可以说就是意味着自已的生命,他们把它当自已的孩子一样看待,要交给别人看管,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每每这时我们事业部技术人员就会找到我跟他一起去找奶户,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讲这是奶业升级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我们的养牛路才能更长久。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三个月,在蒙牛山西奶源部团队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将所有奶牛委托成功,并对奶户进行了分流,部分成为牧场工作人员,部分外出打工。

    您在做这份工作时,日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最有挑战性?

    最具挑战的是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思想理念,面对一个小区转型升级的新生牧场,如何改变牛人的传统思维和经营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升牧场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升牧场管理水平和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我们牧场在在山西奶源部带领下先后组织牧场主三次北上银川、一次南下滦南,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牧场运营管理、繁育管理、以及奶牛各阶段营养管理为学习和牧场硬件整改。李总语重心长的说到,第一次下银川:使我看到了天外天,知道自己的养殖差距;第二次下银川:使我明白了自由采食对一个牧场的重要性,制定目标定要实现自由采食;第三次下银川:学习到成功有效的牧场运营管理、牧场布局、繁育管理、以及奶牛每个阶段如何精心呵护。

    您认为牧场最希望的改变是什么?牧场在管理上应该怎么做?

    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外出取经学习,要把学习到的宝贵经验知识用到生产实践中去。首先是基础设施转型:使我深刻认识到养牛舒适度最关键,牧场基础设施和配置的设备都是用来服务奶牛的工具,什么样的牧场设施决定了什么样的牛群管理模式,基础设施改造是饲养模式转变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是“牧场持续发展”的推动器。

    由于牧场本身是由小区转型升级来的,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饲养模式转变的瓶颈。例如自家牛场:牛舍门窄、门低,搅拌车无法自由出入,饲槽不适应自由采食,运动场泥泞、不平整、无出水,以及青贮窖为土窖或地下青贮窖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饲养模式的升级,必须解决“卧下、饲喂、饮水、舒适”的问题,蒙牛山西奶源部制订了改造计划,在奶源部的帮扶、支持下李军发历时1年,牧场扩建、改造,配备TMR搅拌车、配备旋耕机、安装恒温饮水槽、改建地上青贮窖,于2016年冬季所有规划项目改造完成,运动场的垫沙、旋耕让更是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寒冬温床已不在是神话。

    其次是饲喂转型:由于是传统性的思维方式,牧场一直都是为了节约养殖成本,啥便宜喂啥,导致了乳质差、乳指标不达标、单产低、效益差,质量没保障、旧有模式已严重滞后,要想提升牧场持续竞争力,饲喂转型势在必行,蒙牛山西奶源部前瞻性地提出“精准营养三部曲”——“吃饱”“吃好”“吃精”,饱是基础,好是过渡,精才是关键。

    牧场的未来发展规划,心中未来期望的目标?

    让奶牛“吃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必须达到“精准饲喂”。李军发带领牧场人员严格执行方案从“配方”到“投喂”到“采食”到“消化”,层层把关,细化、量化、精准化。

    首先 “配方日粮”科学化,精准化,通过山西奶源部及专家指导,牧场明白了青贮饲料在混合日粮中用量较大,其营养含量丰富,是奶牛的基础口粮,但其营养成分差异化较大,特别是高产奶牛产后要求干物质采食量最大化时,对青贮质量要求更高,为了严格把控青贮的质量关,于是有了青贮大会战时的百人团队,山西奶源部组织100人团,对青贮制作进行帮扶、盯控,从收获、加工的各个环节,对玉米的收割期、切割长度、压实程度层层进行把关。

    其次“投喂日粮”数字化,为了投料准确,山西奶源部为牧场制作了数字看板,一边投料一边读数,每个数据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分群制作、分群投送、日推料8次以上,24小时自由采食,促使奶牛最大限度采食。最重要的是剩料的分析,每天必须用宾州筛数据对比剩料和日粮,确保其一致性。

    最后“消化日粮”是精准营养的最后一公里,奶牛摄入所需日粮后并不意味着饲喂结束,还要通过观察反刍、粪便筛分析等措施对日粮的消化吸收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

    为了三部曲顺利开展,山西奶源部整合所有合作饲料厂技术力量,对牧场进行365度评估,他们提出产奶量提高的关键是确保奶牛的营养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制订了适合牧场发展的整改方案。

    后记:

    提起山西李军发,好多人会说他是一位质朴淳厚,坚韧内敛的人,在养牛生涯中的他,具有“牛”的勤劳品质,弘扬“牛”的坚毅精神,服务于“牛”的事业,一位地地道道的养牛人,李军发没有让山西奶源部失望,试点完美收官,驿泽牧场2016年总结会公布单产由过去“19公斤”到现在的“33公斤”,醒目的数据让人欣慰,这个数字在山西养殖转型历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李军发的转型过程是山西奶源基地转型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标杆,他在山西奶源人的指导和帮扶下成功转型,也将带动区域内牧场主成功转型,带动当地养殖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提升奶业竞争力,从而做到与时俱进。

上一篇: 王善有:黑土地上为信念而生的养鸡人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