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高健译:您的奶牛,当它们发生临床乳房炎后……

高健译:您的奶牛,当它们发生临床乳房炎后……


    高健,现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勃林格殷格翰奶牛事业部技术顾问,主要研究方向:奶牛乳房炎。

    丹麦的Fogsgaard先生最近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突发奇想,想通过科学的方式看一看当奶牛发生了临床乳房炎之后,它们自身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下内容就来自于这个研究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下Fogsgaard先生的奶牛给我们展示了哪些结果。

    临床乳房炎是一种病。我们一般都能意识到生病的奶牛可能会出现行为学上的异常变化,包括躺卧时间、行走时间和采食行为等。抱着同样的认知,Fogsgaard 开始设计他的实验。

    他选择的牛场:使用的是卧床,卧床本身是橡胶材料,上面又铺了一层锯末垫料。每天有人对卧床进行4~6次的维护,包括清理粪便、松动垫料、维护卧床性状等。奶牛是自由采食和饮水。牛舍安装了刮粪板,每2个小时1次,会对牛舍内行走通道上的排粪进行及时的清理。所有的奶牛都使用自动化机器人(AMS)进行挤奶(译者猜测,选用机器人挤奶,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患有临床乳房炎的奶牛在挤奶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牛场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奶牛,将挤奶机器人参数进行了设定:泌乳天数在150天之内的,最短挤奶间隔为5个小时或者每次挤奶7kg,150天以上的牛,挤奶间隔在8小时以上,每次挤奶8kg。

    他判定临床乳房炎的标准:当一头牛出现了乳汁乳酸脱氢酶升高、SCC升高或者电导率升高的时候(AMS系统可以监测),开始怀疑出现了乳房炎。对怀疑为临床乳房炎的奶牛,需要再进行CMT(一种定性检测体细胞数的方式,因为操作简单、迅速而适合牛旁检查,但是精确度一般,判断需要经验)、兽医体检和细菌学检测来确诊。CMT的评分需要在4分以上(100万/ml体细胞),并且细菌培养需要为阳性(译者:在实际对临床乳房炎的诊断工作中,我们一般只是依据验奶工和兽医的“验奶”检查。并不进行CMT检测,同时,奶样中可能具有20%的样品没有细菌生长;而作为科学实验来说,Fogsgaard表现得比较慎重,尽量将临床乳房炎的定义标准提高,以选择出真正而典型的临床病例)。所有归为实验组的病例,都使用抗生素进行连续3天的治疗,治疗时间为每天上午的7-10点钟,在治疗过程中,没有选择NSAIDs等抗炎镇痛药。每当一头诊断为临床乳房炎的奶牛进入到实验牛舍时,会找一头和它胎次相同、泌乳天数、产量、跛行评分和体况都相似的奶牛作为伴侣,进入到治疗牛舍。伴侣牛的体细胞数都在10万/ml以下。不管是患病牛还是伴侣牛,在它们参与实验前的1个月内,不能有任何疾病的出现;它们的跛行评分也不能超过3分。当奶牛进入到实验舍后,患病牛和伴侣牛所受到的一切待遇都是相同的。当临床乳房炎的奶牛接受治疗时,它的伴侣也要进入到旁边的颈枷中,陪伴15~30分钟

    都测了哪些数据:(1)采食行为和采食量:在这个牛场中,安装了自动采食监控系统,可以调出每头奶牛在任意时间段的采食数据,包括采食量、采食次数和采食时间。在这个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临床乳房炎牛在患病前10天和后10天的采食数据;它们的伴侣牛数据也同时被调出。(2)休息和运动行为:通过自动测量器,可以收集到奶牛的躺卧时间、躺卧次数和行走步数,主要使用的是临床乳房炎奶牛在患病后10天的数据;它的伴侣数据也同时被调出。(3)挤奶行为:在挤奶机附近装有多个摄像头,可以观察到奶牛在挤奶前后的行为表现。观察的时间段为发病前2天到患病后10天;观察的内容见表1。(4)病情转归:在每天的治疗过程中,兽医会对临床乳房炎患病牛和伴侣们进行系统的临床体检,以评估病情发展状况。包括乳房触诊和评分、直肠温度测定和CMT(译者: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临床乳房炎的综合评分:我们在牛场判断临床乳房炎严重度的时候一般都分为轻中重度或123级,评判标准主要是依据乳汁改变和是否出现乳房或者全身性的变化;而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Wenz J.R.在2006年针对临床乳房炎的症状制定出了一套评分系统,见表2。老外是比较喜欢搞一些“临床评分”的,现在广泛应用在临床一线上的如体况评分、粪便评分、跛行评分等。这些评分既具有科研价值,又能用数据实际指导生产管理,但译者不确定临床乳房炎评分是否具有足够的便利性在临床推广,目前我们应用最广的仍然是临床乳房炎123级评分)。

    在制定好研究目标、选牛标准和观察内容后,在牛场中开展了他的研究。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这群奶牛在发生临床乳房炎之后展现出了什么样的特征。

    第一:采食量减少了(图1)。当奶牛被诊断为临床乳房炎的时候,它的采食量是普遍低于健康牛的。但是,通过Fogsgaard的监测,发现奶牛在出现临床症状前10天,采食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出现临床症状时和开始治疗后,奶牛的采食量已经有所恢复,但是仍明显低于健康时的采食量(P<0.001)。

    第二、每次挤奶时的踢腿次数增加了(图2)。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2天到发生乳房炎后的第10天,这群奶牛在挤奶时踢腿次数远高于健康奶牛(P<0.001)。尤其是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2天内踢腿频率最高。

    第三、每天的躺卧休息时间减少了(图3)。奶牛在患了临床乳房炎之后的5天内,躺卧休息的时间明显比健康奶牛低;但出现临床症状6天以后(P<0.05),躺卧时间和健康牛之间已经没有统计学差异。

    第四、奶牛每天行走的步数增多了(图4)。在出现临床症状2天内,奶牛每天的行走步数和健康牛之间没有差异。但是在出现症状的第3天开始,临床乳房炎的奶牛每天行走步数明显比健康奶牛高(P<0.05)。

    第五、奶牛每天起卧次数增加了(图5)。在奶牛出现临床症状后直到第10天,每天起卧频率都比健康奶牛增多(P<0.05)。

    第六、高乳房炎评分的状态持续10天以上(图6)。与健康奶牛相比,奶牛在出现临床症状后10天内,严重度评分均比正常奶牛高(P<0.001至P=0.011)。随着治疗的开始,临床症状呈现减轻的过程,但是会持续10天以上。在第10天的时候,临床症状评分仍比健康牛高(P=0.011)。

    小结一下,通过Fogsgaard的临床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的信息,发生了临床乳房炎的奶牛们:

   (1)从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10天开始,奶牛就出现了采食量的明显下降;这个下降的时间持续了20天。在开始治疗后,采食量开始较为明显的恢复。

   (2)从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2天开始,奶牛在挤奶时表现出了明显踢腿现象。直到临床症状开始出现后的第10天,挤奶时踢腿的频率一直很高。

   (3)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奶牛躺卧时间减少了,行走步数增多了,每天的起卧频率增多了。

   (4)奶牛出现临床症状后,即使停止抗生素治疗后,临床症状会长时间存在(较高的临床症状综合评分),直到第10天,乳房炎评分仍然比健康牛高。

    得到了以上的信息,Fogsgaard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较深层面的思考,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说法。在他的论述框架下,译者对某些讨论部分,进行了自己的评述,均在文中有所标记。

    谈谈采食量下降

    Fogsgaard 先生发现,这群奶牛在出现临床乳房炎症状之前的10天就表现出了采食量的明显下降;发现临床症状后开始给予3天的抗生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采食量逐渐地恢复,但是在停止治疗后第7天(出现临床症状后第10天),采食量仍然没有恢复到健康牛的水平。在没有临床症状时,奶牛出现了采食量明显下降,让我们不由得去怀疑:到底是临床乳房炎引起了采食量的下降还是采食量下降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而引起了奶牛的发病?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办法去解答;因此根据这个结果,Fogsgaard已经开展了他们的第二轮研究——在出现采食量下降的时候,奶牛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不过,研究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可以利用对采食量的监测来预示临床乳房炎的发生——当奶牛出现采食量下降明显时,要重点关注这头牛的乳房状况;当兽医在治疗临床乳房炎时,也可以刻意关注一下采食量,如果采食量恢复的很快,说明预后较好,如果采食量一直不理想,那么这头牛恐怕凶多吉少了。译者注:首先Fogsgaard这个观点并不新颖。我以前工作在三元系统牛场,兽医们已经根据班次产奶量下降的情况去监控临床乳房炎的发生了,准确性较好。一般情况下,产奶量和采食量是保持一致性的,因此这个理念已经在我国牧场有了实际的应用。另外,我在国内的有些牧场中,见到过给患有乳房炎的奶牛改饲低产料的做法。管理者认为奶牛得了乳房炎,奶都废弃掉了,因此对于这群牛来说,产量也不重要了。按照Fogsgaard的研究结果,患有临床乳房炎的奶牛采食量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时候再提供营养浓度不高的日粮,很难使患病奶牛保持充分的体力和免疫力去抵抗乳房中的病原菌。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机体对细菌的清除。相反,也有很多牧场中把高产牛料甚至新产牛料给乳房炎奶牛[包括其他短发病周期疾病]吃,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推荐的。很多研究都证实了,临床乳房炎奶牛治愈后,很难恢复到先前的产量,尤其是泌乳前期的奶牛;除了已经被证明的泌乳细胞在炎症中被广泛破坏的理论,我猜测奶牛在发生临床乳房炎前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结果显示20天以上)采食量明显下降,也是导致胎次产量下降明显的原因——本来正处于冲击高峰奶的泌乳阶段,采食量长时间不能提升,最终导致高峰奶产量降低,影响整个胎次产量。

    谈谈挤奶时行为学改变

    在这部分观察中,Fogsgaard发现患有临床乳房炎的奶牛在挤奶时的踢腿频率远高于健康牛,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患病前2天开始,发病后10天还表现得很明显)。这种过度敏感的表现说明患病牛的乳房是很疼痛的。因为在他的研究中,并没有给奶牛辅助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镇痛。对于健康奶牛来说,挤奶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而对于乳房炎的奶牛,则并不愉快。很多其他研究也发现了奶牛在发生临床乳房炎后,在挤奶时踢腿或者抬腿的频率明显升高。另外还有研究发现,甚至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仅有体细胞数的升高)在挤奶时踢腿的频率也明显高于那些低体细胞数牛,说明体细胞数越高,在挤奶时的舒适感就越低。译者注:乳房炎奶牛踢腿频率的增多,会给挤奶人员的前药浴、验奶、干擦和上杯等操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另外,上杯后,奶牛可能因为疼痛而出现踢杯,导致挤奶中断的现象。我们通常会认为,患了临床乳房炎的奶牛挤出的奶,不用再进入大罐了,也不用再考虑产量问题,因此对这部分奶牛的挤奶操作质量可能会降低。通过上述的行为学特征,已经证明了给患有乳房炎的奶牛挤奶远比健康牛困难,对于挤奶工的操作及耐心的要求也更高。因此,需要给临床乳房炎奶牛这个特殊群体给予刻意的照顾。一例临床乳房炎病例的痊愈,治疗流程和抗生素产品贡献了一部分(快速彻底地杀灭细菌),奶牛本身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贡献了一部分(能量摄入、免疫力),最后一部分则是要靠挤奶人员对于它的刻意关照:药浴做得更好一些、干擦地更彻底一些、漏气歪杯时及时纠正、踢杯后再次上杯、脱杯后人工将患病乳区挤净…等等。现在的大中型牧场,往往有两个奶厅。我们在进入到给健康牛群挤奶的大奶厅时,通常都会发现设备运转良好、挤奶操作认真、卫生状况良好;但很多时候进入到给乳房炎牛挤奶的小奶厅时,无论设备保养、卫生状况还是操作的认真程度,都多少会打些折扣。我们要知道,对已经发生了乳房炎奶牛的挤奶管理和牛舍舒适度管理,也是牧场乳房炎管理的一部分,更好地完成这部分工作,与选择一个好的抗生素产品和治疗流程同样重要,都能够促进奶牛的临床症状更快、更彻底的消失,减少乳房炎带来的损失。因此,更好的责任感和耐心是病牛奶厅挤奶员工的选择依据。同时,当新挤奶员工在操作培训时(一般都是从病牛奶厅操作开始),对于提升操作细节和“问题牛”处理,比急着加快操作速度更重要。

    谈谈牛舍内的行为学改变

    在生病后,很多动物都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躺下来休息。更长的躺卧时间对于体力的保存和免疫力的维持是非常有好处的。而Fogsgaard发现他的这群乳房炎患病牛在出现症状后的0-10天的躺卧时间缩短了,每天行走的步数增多了,而卧倒-站立的次数也增加了。这说明了得了乳房炎后,奶牛不像得了其他疾病一样,用更多的时间休息。可能和乳房炎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乳房局部疾病有关。奶牛卧倒-站立的次数增多,预示着患病牛更倾向于躺卧或者行走两者之一的行为。也许患病牛更想躺卧下来进行休息,但是每次休息的绝对时间缩短,因此总躺卧时间减少。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奶牛在躺卧休息时导致乳房压力过大,而增加了乳房的疼痛。这种情况下,奶牛会被动地站立或者行走,尽管会缓解乳房局部的疼痛,但增大了体力消耗,减少了“卧床休息”时间,从临床症状恢复的角度来说,是不利的。译者注:根据这样的一个研究结果,需要更好地对临床乳房炎牛舍的卧床进行维护,尤其是增加垫料的厚度和保持松软度,尽量减少卧床对乳房的挤压,或许能够增加躺卧时间,更有利于临床症状的恢复。

    谈谈疼痛

    在Fogsgaard的研究中,没有给奶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镇痛和抗炎。而无论是在挤奶过程中踢腿频率大幅增多,还是由于乳房的疼痛导致躺卧时间减少,甚至采食量下降,都和患病乳区的疼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常规理解中,可能忽视了乳房炎其实是疼痛的这一事实,更没有想到乳房炎的疼痛给生产、兽医和挤奶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另一项来自加拿大的研究中,Fitzpatrick在治疗乳房炎时辅助使用了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美达佳,进行了对比研究。他发现美达佳能够缓解奶牛的疼痛行为,并有利于消除乳房的肿胀。译者注:美达佳在奶牛的产犊疼痛、乳房炎和子宫炎中作为辅助药物,较为广泛地应用。这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长效作用,注射一次,可以起到3天的镇痛、解热和抗炎效果,而氟尼辛在治疗时每天都要注射一次,连续使用3天才能得到相似效果。

    谈谈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

    Fogsgaard在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时,采用的是综合评分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更为精细地去分辨出乳房或乳汁的异常情况。从结果来看,患有临床乳房炎的奶牛综合评分在1分以上,而健康奶牛综合评分并不是0分,这说明兽医在判断临床乳房炎的时候会存在误判的情况,会感觉部分牛健康的乳区也是异常的状态。因此,如何定义一个临床乳房炎病例是一个经验性的工作,需要兽医更为谨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权力去对一个病例做出诊断。在确诊发病前,看看乳汁性状和颜色,闻闻味道;触诊一下乳区,观察一下颜色;听诊一下瘤胃蠕动,测定一下体温,都有利于做出更为精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合理的乳房炎奶牛治疗和管理措施。

    但是从两组奶牛的对比来看,临床乳房炎奶牛比健康牛的综合评分是明显偏高的。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研究中,所有患病牛都不存在发热和脱水等全身性变化,因此较高的评分主要来自于乳汁和乳房的异常。对于所有发生临床乳房炎的病例,连续使用了三天的抗生素。在停止抗生素治疗时(第3天),患病牛的临床症状综合评分为1.75分,可见大多数牛还都存在着乳房或者乳汁的异常。停止抗生素使用后,临床症状虽然逐渐减缓,但是直到治疗后第7天,相当一部分奶牛仍然存在着异常(综合评分>1)。这说明临床症状的彻底消失是需要长期的过程的。译者注:凭我的理解,消失的时间主要和乳房内的菌量和清除速度、细菌毒力、炎症反应强度、组织修复能力有关,选择快速杀菌的抗生素及时给药、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如美达佳)、加强乳房炎奶牛的挤奶管理和牛舍管理等,都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消除。

上一篇: 相约珠江畔,心系中农大 中国农业大学广东校友会畜牧兽医食品分会成立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