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随着奶牛业以及动物福利的发展,发现肢蹄病已经成为奶牛发病率较高的三大疾病(营养代谢病、乳房炎、肢蹄病)之一,对奶牛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肢蹄的健康关系着奶牛的高产、稳产和利用年限。奶牛肢蹄病发病率的高低跟牧区或牧场的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我们对奶牛肢蹄病的分类、发病原因及管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1 奶牛肢蹄病的分类
根据奶牛发病的原因可以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口蹄疫、蹄底溃疡、趾间糜烂、腐蹄病等。而非传染性蹄病包括蹄叶炎、牛蹄的变形等,这些疾病主要由代谢障碍、环境和遗传等因素造成的。
2 奶牛肢蹄病的发病原因
2.1 奶牛日粮的营养因素
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日粮精粗比不合理,矿物质钙、磷、锌、铜、硒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供应不平衡、不足或吸收率较低都会导致肢蹄病临床率的提高。
2.2 奶牛饲养的环境因素
未能及时清理舍内牛粪,导致有害微生物不断繁殖,从而引起蹄底组织发生炎症。舍内湿度过重,牛蹄长时间受污物浸渍,角质变软,从而受病原菌的侵袭而发炎,发生肢蹄病。牛舍通风不良,氨气聚集,在临床上出现“粉蹄”现象。牛长期站立于坚硬粗糙的水泥地面,使软化的角质过度磨损,引起蹄底部严重挫伤。棚舍地面斜度过大,过于光滑,又导致奶牛容易滑倒、劈叉,酿成肢体损伤。牛床舒适度不够奶牛休息时间减少。运动场地面不合理,如过于窄小、泥泞、地面过硬等。挤奶或待挤时间过长等,易造成奶牛四肢疲劳,更会增加肢蹄与地面摩擦引发肢蹄病。
2.3 其他因素
比如奶牛的年龄、高产、遗传因素、以及其他病理因素,如产后疾病、蹄变型、中毒等。
通过对奶牛肢蹄病的统计,我们发现90%的奶牛肢蹄病源于蹄部的病变,蹄部病变中90%发生在后蹄,而在后蹄病变中70%~90%发生在后蹄外侧。这些与奶牛蹄壳结构和饲养环境有关。
3 合理的饲养管理
从上述发病的原因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合理的饲养管理条件可以明显降低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这也与我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饲养理念相一致。
3.1 合理的饲养
3.1.1 科学的配置日粮
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的饲养标准配置全价日粮,注意饲料的精粗比以及钙磷比,合理添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
3.1.2 合理的科学的布置牛场设施
要保证牛舍建的高大宽松、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必要的安装大的风扇等。奶牛的运动场要合理,有遮阳设施,能够顺利排水;在通往奶厅的路上要有防滑措施,保证奶牛运动场及挤奶通道无异物,防止牛肢蹄的机械性损伤。牛床的软硬度要合理舒适以减少奶牛肢蹄负重时间。
3.2 合理的管理
3.2.1 定期给奶牛做蹄浴
在挤奶厅回程通道处设蹄浴池,每次挤奶之后都可以对肢蹄进行一次清洗和药物护理,在降低了发病率的同时也可以合理利用时间,减少劳动量和蹄浴液的使用量。药浴时药液深度以淹没蹄部为宜。药浴的目的主要是杀菌和使奶牛蹄壳变硬。
3.2.2 定期对奶牛进行修蹄和护蹄
结合春秋两季对奶牛进行定期修蹄,保持正常蹄形,如有病变,及时治疗,随时修整。在妊娠3个月前和产后30天左右进行修蹄,青年奶牛也需要修蹄。
3.2.3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圈舍及运动场地的粪便,定期对牛床、运动场等进行消毒,减少病菌的繁殖及对牛体的侵害。
3.2.4 加强饲养管理水平,增强奶牛体质,预防奶牛一些诱发疾病的发生。
3.2.5 合理的分群,妊娠后期牛和空怀牛及妊娠早期牛要分开饲养。不同时期奶牛饲养密度不同。
4 结束语
奶牛肢蹄病是一种预防大于治疗的疾病,应该坚持“以防为主,养防结合,防治并举”的原则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从而降低肢蹄病的发病率,以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公培涛 山东省临沂市种畜场)
上一篇: 养鸡场生物安全措施要点
下一篇: 五大步骤,让你成为鸡病诊断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