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第十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如期举行

第十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如期举行


    年养殖产量超400万吨的虾蟹产业,迎来了年度盛会。11月12日,第十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如期举行,会议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主办,逾600名相关业者参会。

  本文摘录了部分嘉宾的研究最新进展,涉及南美白对虾、河蟹、小龙虾及青蟹等养殖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中国水产养殖模式已被世界知名经济学家推介为未来世界面对食物短缺、保障食物安全最有效率的动物蛋白生产方式,引领了世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然而,我们20世纪后20多年发展起来的养殖模式已相继招来国内外相关专家,特别是一些生态学家的质疑与批评,水产专家在新世纪到来16年后,我们又做了什么?

  水产养殖未来两大趋势:一是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二是生态化、绿色化、有机化,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10月18日,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上海海洋大学共同倡议发起的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目前首批联盟成员单位已达123个,来自22个省份。稻渔综合种养应关注的重点任务:适于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动物新品种的选育,稻渔综合种养水产苗种的规模化与工厂化繁育,稻渔综合种养水产种业的培育与集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2008年开始,收集进入中国市场性状优异的正大、科纳湾进口种群,引自OI并经过本地多代留种具有明显适应性的本地种群、国内培育的“科海1号”种质材料作为育种基础群。经过连续七代的选择,形成了快长系(A系),高存活/高繁系(B系),高存活/快长系(C系),高繁系(D系)四个专门化品系,并建立了四系配套双杂交制种技术体系。A系和B系交配形成配套系的父母代父本(AB),具备生长和高存活的优势,C系和D系交配形成配套系的父母代母本(CD),兼具繁殖力和高存活的优势,AB和CD交配生产商品代(ABCD)“广泰1号”苗种。

  广泰1号在土池养殖模式下(3万尾/亩),与本地土苗种群比较,生长速度提高37%,养成率提高20%;在高位池养殖模式下(8万尾/亩),与同期SIS苗种比较,生长速度提高16%,养成率提高30%。

  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对虾WSSV(白斑病)由潜伏感染转为群体暴发的路径为,首先是病毒潜伏感染对虾个体,随后环境胁迫诱发潜在感染转为急性感染,WSSV致死对虾个体后,健康对虾摄食死虾导致疾病传播与暴发,最终致使对虾种群崩溃。因此,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控制点,其一是个体发生阶段时,调控环境阻止病毒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其二是消除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的生态位,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从代谢调控网络来看,抗细菌病的对虾品种容易发生WSSV;抗WSSV的对虾品种容易发生细菌病。同时,耐非生物环境胁迫能力强的对虾品种容易发生WSSV;耐环境胁迫能力弱的对虾品种不容易发生WSSV。

  对虾病毒病草鱼生物防控技术:适合盐度6以下的养殖区域,对虾苗种密度低于10万尾/亩,对虾苗种养殖20-30天后,每亩投放30-60尾1kg左右规格的草鱼。

  在全国各地采样,取“空肠空胃”等症状的172尾病虾的肝胰腺、肠道、血淋巴和患病仔虾进行细菌分离和纯化,共收集了1435株细菌,得出结论:肝胰腺坏死症(HPNS)不是单一某种细菌所导致,与弧菌、病毒和寄生虫有关,也与环境胁迫有关。试验结果表明,亚硝酸氮与发病具有密切关系,根据结果分析得亚硝酸氮对发病的阈值为163ug/L-259ug/L,达到或者超过阈值,很可能诱发对虾发病。

  因此,防控对虾肝胰腺坏死症,需确定对虾养殖环境容纳量的有害理化因子和条件致病菌标准;其次天气变化、养殖管理、水交换对环境容纳量影响大;再者,养殖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国立台湾大学陈秀男:全球海水养殖虾类总产量约为458万吨,养殖过程中虾类大量死亡仍是养殖经营者难以摆脱的噩梦。然而,为什么过去三十余年,全球研究人员呕心沥血却无法降低虾类疾病的困扰?不论是弧菌、真菌还是病毒等感染,持续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过去养殖虾的大量死亡总与疾病感染划上等号,事实上在高密度虾类养殖环境中,根本无法隔绝病原物质的存在。倘若虾类感染病毒必定死亡,虾类养殖产业恐怕早已消失。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病原物质被确定是虾类的绝对病原,若只针对特定病害防堵或抗病基因选育进行工作,不但无法解决大量死亡的问题,更无法改善养殖虾的产量与品质。

  历经多年的研究与现场调查发现,大量死亡的几率会随着养殖环境紧迫与养殖生物生理状况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疾病感染并不是大量死亡唯一的原因和答案,一旦环境与生理的平衡失调,养殖虾类大量死亡便成为必然的结果。所以,稳定养殖环境与虾类生理的平衡,是产业经营者能否获利的关键所在。

  养殖观念的修正与多元技术的整合是未来虾类养殖产业发展的契机,其中包括:利用有益微生物与环境管理的结合,建构友善养殖环境;构筑遗传育种与科技化生产管理技术,建立高效率的生产模式;整合免疫调节物与饲料营养科技成果,建立安全与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唯有这样多管齐下,方可建立兼顾友善环境、安全与高品质的虾类养殖系统,也才是未来产业得以创造利润与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台湾成功大学王涵青:成功大学团队持续致力于抗白点病草虾家族的选育,至今已有四个抗病家族。在全室内循环水系统将抗病虾由虾苗期培养至种虾后,已成功产出两个抗病家族之子代。经由感染实验测试,证实第二子代仍对于虾白点病毒亦有抗性。


河 蟹

  一、营养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目前河蟹养殖主要依靠投喂冰鲜杂鱼、螺蛳、玉米和大豆等传统饵料,实际上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能确保池塘养殖河蟹的正常生长发育,且养殖效果和营养品质相对稳定,但河蟹饲料中鱼粉与鱼油替代,以及成蟹营养品质提升将是该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马倩倩:研究表明,低蛋白水平饲料中高含量的饱和脂肪酸可以显著促进幼蟹生长,但长期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对幼蟹的肝胰腺产生一定损伤,饲料中添加适量肉碱或许会减轻这种损伤。

  华东师范大学崔燕燕:在幼蟹饲料中,豆粕、发酵豆粕和棉粕替代基础配方中鱼粉的50%后并未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及抗氧化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发酵豆粕、豆粕和棉粕可以作为替代鱼粉的适宜蛋白源,且添加水平约为30%左右。而菜粕替代后降低了饲料的利用和氨基酸沉积效率,这可能是由于菜粕的蛋白质消化率低、含有相应的抗营养因子和添加水平过高所致,建议使用前应适当进行脱毒处理,并与或和其它植物蛋白配伍使用。

  上海海洋大学麻楠:育肥饲料中添加合成虾青素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头胸甲、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色泽和抗氧化能力,建议雌蟹育肥饲料中合成虾青素的含量为90mg/kg左右。

  上海海洋大学赵磊:饲料中添加0.4%的雨生红球藻粉可促进雄蟹性腺蛋白、肝胰腺总脂的积累,而对可食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建议雄蟹育肥饲料中适宜的天然虾青素水平为40mg/kg左右。

  上海海洋大学吴旭干: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显著影响雌蟹的卵巢发育、脂质代谢和营养品质,植物油混合(豆油和菜籽油1:1)替代饲料中25%左右的鱼油对其育肥效果和营养品质无不良影响。此外,河蟹生殖蜕壳后的适宜育肥时间为60天左右。

  上海海洋大学刘丽:采用豆油和菜籽油1:1混合替代鱼油的育肥饲料投喂性腺发育中后期河蟹,对其生殖性能、胚胎质量及生化组成均没有显著影响,育肥饲料75%的鱼油替代水平可以适当提高其产卵量和生殖力。

  二、养殖

  上海海洋大学王鑫:大多数养殖户认为扣蟹质量的好坏可以通过其肝胰腺及其甲壳的颜色来加以判断。蟹壳和肝胰腺是河蟹储存类胡萝卜素的重要器官,其中肝胰腺中主要色素是β-胡萝卜素,蟹壳中主要是虾青素。通过研究得知,背壳的色差与其虾青素、β-胡萝卜素含量没有一致性,扣蟹养殖生产上,通过其肝胰腺和甲壳的颜色来判断质量的好坏存在不确定性。

  上海海洋大学葛永春:河蟹雌雄单性养殖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雌雄分养可以促进雌体提前生殖蜕壳,提高雄体单养的成活率,且对成蟹增重率和性腺发育均无负面影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袁泉:初步认为随着放养密度的降低,河蟹的生长情况越来越好,最高放养密度不宜超过9只/0.07㎡,即生产上培育1龄蟹种所放养的幼蟹密度应≤8500只/亩。

  上海海洋大学张聪:切除眼柄能促进河蟹附肢再生,且对蜕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河蟹的附肢再生可能与其规格有关,即规格越小附肢再生越快。

  三、病害

  苏州大学蔡春芳:针对河蟹“水瘪子”问题开展了专项调研和实验室验证,结果表明药物滥用(菊酯类药物被用于养殖过程中杀虫)是“水瘪子”的主要诱因。

  上海海洋大学杨宗英:河蟹“水瘪子”病为非细菌性疾病,根据流行情况不排除其它病原因素,根据实验结果,不排除药害是重要因素;微孢子虫检出率不高,是病原的可能性尚待验证;该病的发生和营养有很大的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健:研制河蟹螺原体的检测试纸,目前已利用螺原体总蛋白制备的多抗初步建立了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但灵敏度不是很理想,接下来将对提升灵敏度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小龙虾

  上海海洋大学蒋登健:对小龙虾的交配能力进行观察后发现:1、经挑选过的雌雄虾比例为1:1时,同步交配率在12消失内可达90%,但在72小时内的产卵率只有20%;2、雌虾从开始产卵到结束,可在12小时内完成。未受精卵因附着不好而跌落,雌虾可吃掉跌落的卵。雌虾平均产卵量为422粒,平均掉落卵粒数为32粒,受精率为92.42%;3、雌雄虾交配时间在15-60分钟以上,一雄多雌的情况下通常只有一只雌性能与雄虾交配;4、解剖交配之后长时间不产卵的小龙虾,发现其性腺发育水平为成熟期I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金诗语:目前,在小龙虾稻田养殖中,大多数养殖户投喂28%-30%的高蛋白饲料,饲料投喂水平采用或接近饱食水平。试验分析,在有丰富轮叶黑藻的情形下,投喂24%蛋白的饲料能够满足幼虾生长的需求,合理的补充投喂水平为其60%的饱食量。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喻记新:苄嘧磺隆-乙草胺(苄-乙)是中国水稻除草剂中常见的一种混剂,研究结果表明,苄-乙混剂对小龙虾幼虾的急性毒性等级为实际无毒,但高浓度的混剂能对幼虾造成器官水平的组织损伤。同时,小龙虾腹部肌肉食用价值较高,虽然该组织的损伤较轻微,只有少部分肌纤维出现萎缩、断裂,但依然不可忽略。

南美白对虾

  广东海洋大学黎文伟:钙水平为0.5%-1%,磷水平为0.8%-1.2%时,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和免疫力较佳。

  中国海洋大学董宇:饲料中添加33%的藻钩虾冻干粉,同时间隔3天添加投喂,能促进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虾的抗氨氮胁迫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马甡:鲜活拟沼螺匀浆拌料投喂南美白对虾,可以促进对虾的生长,提高对虾免疫相关酶活力水平,增强对虾抗WSSV的能力。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虾肝胰脏和肠道中消化酶活力。拟沼螺匀浆投喂对虾所用鲜活拟沼螺质量与配合饲料质量比未1:4为宜。

  广东海洋大学孙成波:对虾“红茶养殖模式”,技术关键点包括:养殖用原水处理、种苗营养强化、养殖水体循环利用、饲料定制、分级养殖、菌相调控、水体理化因子调控、硬件设施配备和科学管理等,大规模中试中有效控制了病毒病和细菌病的发生,试验池水体pH稳定、氨氮和亚硝酸盐稳定在较低水平,单造养殖周期90-120天,单产稳定在5kg/㎡以上,最高达到9kg/㎡,整个养殖过程中所有水体颜色均一致为茶褐色。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陈辉辉:复方中草药(葛根、黄连、金银花、板蓝根、黄芪、甘草、柴胡、当归、山楂、陈皮和茯苓)能促进对虾生长、消化,提高免疫和抗WSSV性能,其中以添加0.8%和1.2%效果最佳。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万夕和:江苏沿海地区南美白对虾肝肠胞虫主要来自于虾苗,小棚养殖模式上半年肝肠胞虫发病率高于下半年的现象与上半年苗种肝肠胞虫高检出率存在较高相关关系。养殖池塘的处理不彻底是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肝肠胞虫感染的主要原因。另外包括卤虫在内的生物活性饵料也是南美白对虾感染肝肠胞虫的可能途径之一。建议养殖户开展苗种检测,实施池塘有效灭孢,是防控对虾肝肠胞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海南金鳄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裕松:对虾肠微孢子虫综合防治措施:1、切断水源;2、塘底杀虫消毒;3、从投苗开始投喂控虫营养素;4、定期消毒;5、增强免疫力、抗应激;6、巧用沸石粉、腐殖酸等。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乔毅:初步研究认为,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可以较好地分离和纯化虾肝肠胞虫,虫体密度在1.176g/cm3-1.286 g/cm3之间,荧光染色剂Flourescent Blue RS染色是一种虾肝肠胞虫检测快速有效的方法。

青 蟹

  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聂晓锋:当配合饲料中胆固醇和卵磷脂的配比为1.0%/0.5%时,青蟹的生长性能最好,免疫与抗氧化指标较高。

  会场花絮:







上一篇: 两家澳洲百年老字号乳业被暂停在华注册资格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