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建设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市纪实
标准助推发展 示范引领未来
——枣阳市建设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市纪实
近年来,枣阳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2014年,枣阳市被国标委确定为全国第八批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生猪标准化养殖取得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一套班子抓到底,成立机构,明确目标,为示范市建设提供组织保障。2014年,示范市项目建设实施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反复宣传,为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项目,成立了以市长何飞同志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质监、畜牧、农业、科技、环保、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枣阳市建设国家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工作专班。建立了以市畜牧兽医局为中心,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为依脱,村畜牧防疫员为网络支持的示范市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技术标准自修订、发布、宣贯、到实施运用的综合立体网络。
一把尺子量到底,健全标准,推广到位,为示范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如何抓纲举目,激活一池春水。三年来,枣阳市质监局围绕市政府确定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以“生猪养殖技术标准”收集、整理、制定、实施为主线,形成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融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于一体的标准体系。同时全面推广150、500养殖模式,配套先进设备,设施化率达到85%以上。全面开展示范区四级联创工作,示范区5个“万头养猪场”,其中2个获得部级示范场,3个获得省级示范场。为提高养殖业主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养殖的能力和水平,枣阳市质监局把标准化知识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常规化工作来抓,先后在各镇办区举办培训班22期,开展现场培训50多场次,培训养殖户5000余人,接受养殖户技术咨询32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万余份。从传统养殖到标准化养殖,学习标准、掌握标准、运用标准,成为广大养殖业主的自觉行动,在枣阳市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了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生产。
一个机制管到底,加强防疫,狠抓监管,为示范市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枣阳市质监局紧紧围绕“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以法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按照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筑造制度笼子,扎实深入开展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不留死角,6种强制病种的动态免疫密度、标识率、执证率均为100%。通过制定全市主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监测工作重点,全面开展高温消毒灭源工作,建立健全防控养殖模式和防控追溯体系。积极推广无公害生猪养殖和生态养殖两种模式,无公害认证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养殖比率达到95%,粪物资源化利用达95%以上,保证养殖生产过程无污染排放和资源化利用。
标准化实施的三年(2014-2016),历史中短暂的一瞬,对于正在跨跃发展的枣阳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世界。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突破百万头,位居全省前列;肉类总产量达到19.31万吨,位居全省第一位,牧业产值达73.74亿元,连续6年位居全省首位,全市被国家畜牧部门评为部级畜禽示范养殖场3家;省级畜禽示范场养殖场19家;襄阳市级畜禽示范养殖场223家;枣阳市级示范养殖场283 家。畜牧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以生猪为主的产业,对于加快枣阳市畜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示范区涉及七方、吴店、新市、鹿头、兴隆、熊集6个乡镇,全区生猪出栏量占全市总出栏量的62.22%,生猪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带动了整个生猪产业发展。
枣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弘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实现了生猪生产一起步就跨大步,一推进就大发展的良好开局,标准化的力量迅速催醒了枣阳百万人民的小康梦想!
上一篇: 倒计时两天!畜禽业大腕齐聚蓉城,共话行业发展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