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企业资讯
首页>企业资讯>如何破解养猪业环保困局?从业50多年老教授送养猪人12个字

如何破解养猪业环保困局?从业50多年老教授送养猪人12个字

    “调整结构,提高效率,生态优先。”

    9月20日,首届南农中美猪业大会上,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林云如是说。

    王林云从事猪生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50多年,对于中国猪业的成就与发展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短短12个字,却道破了困扰当前养猪人的环保难题。


    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38年,也是中国养猪业快速发展的38年。据介绍,1962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只有2.88kg,而到了2015年,人均猪肉消费量已经达到39.92kg,产能大幅提高。王林云表示,我国虽然是养猪大国,却不是养猪强国。养猪规模化程度不高,猪价大起大落;猪场粪污处理难,与环保矛盾大;进口豆粕转基因,土壤、饲料重金属和抗生素残留等问题威胁食品(猪肉)安全;育种体制与理论有误等等问题困扰中国养猪业。

    从养猪规模变化来看,1999年-2016年,500头以下规模猪场从92.71%下降到49%,虽然比例下降很多,但依然是养猪业的主体,温氏、正大、正邦等大企业所占比例并不高,不到10%,因此时刻不要忘记小猪场的利益。

    而当前很大规模猪场盲目扩张是不可取的,王林云认为,因为总的猪肉需求量是可以预估的。人口城镇化及新增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会影响猪肉的消费量,而规模化比重的增加、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会同时减少母猪的饲养量。他预测到2020年,我国母猪存栏3895万头,出栏肉猪7.4亿头,猪肉产量达到5760万吨,就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因此他给今后5年养猪人的建议是“调整结构,提高效率,生态优先”。

    针对政策环境和环保问题,王林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将粪污等废弃物用作有机肥循环利用,养殖量也不是无限度的,需要用制度和法律来实现总量控制。据王林云介绍,在一定耕地面积内,控制饲养畜禽总量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策略。在丹麦,法律规定1公顷(15亩)土地上排泄限养量相当于6.02头母猪或36头育肥猪。在德国规定1公顷只能养10头猪。而中国,远超这些数据,比如盐城某农场1公顷土地就养了75头猪,超过了土地的消纳能力。而且猪粪等有机物分解主要依靠微生物,这还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有关,需要研究具体的测定方法,比如冬季的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微生物活动停止,1公顷土地实际能消纳的粪污量只有3头猪。

    国家对猪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出台了多项财政补贴,支持规模养猪场配套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这对养猪人来说是利好消息。而粪污处理的原则不外乎减量化,通过雨污分流、粪尿污水分流等方法使量越少越好;资源化,利用土壤微生物分解和发酵,生产有机肥,农牧结合;以及无害化,不污染水、土壤及空气等环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灵活处理。

    在多种粪污处理工艺中,王林云比较推崇干清粪的方式。发酵床的优点是节水、节人工 ,冬季保温,但也存在投资大,难管理,容易引发呼吸道病、寄生虫病等缺点。而水泡粪的模式虽然工艺简单,但用水多、空气臭、时间长。沼气发酵发电也存在冬天产气少,沼渣沼液处理等问题。他认为,干清粪节约用水和人工,是目前较优的模式,提倡推广。

    而且目前已经有技术可以讲猪干粪通过发酵7-10天后成为无臭的粉状有机肥,肥料分装方便储存和运输,有效实现资源化利用。


    他推荐南方猪场可以尝试用特殊培养技术自然界的智能共生菌群的猪场污水处理方法。

    王林云表示,目前现代化猪场已经全面实现自动化,他希望有一天看到中国猪场能能研制出领先全球的粪尿全程自动化处理技术。

上一篇: 燕塘乳业:定增5.2亿元扩产能、员工持股提动力

下一篇: 正邦科技:四季度主要出于为提升应对周期底部的主动性而进行的产能缩减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