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广东海洋大学孙成波教授谈南美白对虾模式化控病养殖技术

广东海洋大学孙成波教授谈南美白对虾模式化控病养殖技术

    1 对虾养殖业现状

    2014年中国对虾养殖业面临了非常大的困难,很多养殖业归纳出导致这些困难的可能原因有病害的问题、种芽的问题、饲料的问题、医药的问题。在1992年之前养虾,病害基本是非常少,安全问题并不突出。1992年从南到北流经的,包括流星病导致养殖安全,后来用药到2002年,对虾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导致要出台一系列法规限制用药的问题。自2006年澳大利亚、新西兰禁止从中国、越南、泰国等亚洲国家进口携带WSS、VTSVIHIV等等这些病源的虾,这时候生物安全问题就被提出来。到2012年,中国养殖业产量达到160万吨,2013年产量开始下滑,2014年产量可能会更低。生态安全问题慢慢突显出来。

    对虾白斑综合症(WSS)是制约全球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自1988年WSS爆发以来,持续困扰全球对虾养殖产业20年。1993-1998年,我国池塘养殖对虾发病率90%,发病池塘对虾死亡率接近100%,年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我国对虾养殖产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产量由世界第1跌至第6。2008年,农业部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白斑综合症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近年来危害中国餐业排第一的病害。


    白斑综合症(WSD)暴发机理

    ① 从WSSV潜伏感染到急性感染,一方面与对虾个体大小有关,而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受水体理化因子和大的气候影响。

    ②温度是病毒暴发流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在养殖过程中目前较难控制的因素。D.V lightner曾报道:26±1℃WSSV复制最快,32 ±1℃WSSV基本不复制。

    白斑综合症(WSD)暴发的责任。苗场和养殖户,双方责任,或苗场、淡化或标粗场、养殖户三方责任的划分问题

    1.2.2  肝胰腺坏死症(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简称:HPNS)

    国际上称为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急性肝胰腺坏死症(AHPND),国内一般泛指除变异性副溶血弧菌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症之外的所有肝胰腺坏死症。具体病因分为以下5种情况:

    ①细菌引起的,导致投放池塘的虾苗死亡。

    ②养殖池塘发生有毒藻类增多(蓝藻)或者大量藻类死亡,导致对虾大量死亡。现在蓝藻越来越多,虾塘的蓝藻比例值越来越高。在东海岛或内陆地区,发现蓝藻大量繁殖的时候,如何处理出现肝腺坏死症,此时要及时把蓝藻处理掉,估计虾就可以恢复正常。

    ③养殖水体有毒有害的理化因子超标,导致对虾中毒,随后继发病原性疾病。例如氨氮>1.3mg/L会出现症状,北方采用地下咸水做水源的工厂化养殖可以2-3mg/L。

    ④超过养殖容量。

    ⑤劣质饲料。导致生长缓慢、肠炎、肝胰腺坏死、白便。

    在东海岛,实验组拿两种饲料做实验,生长速度20天,内差一倍,而且其中一种饲料就出现了肝腺坏死症、肠炎,这时候水质没办法调回来。之后交换另一种饲料,3天之后,肝腺坏死症和肠炎没有了,水质调回来了,通过多次实验验证以上现象。

    1.2.3  弧菌的暴发和理化因子的关系

    ①不同剂量副溶血弧菌对对虾死亡情况的影响

    分3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量达到一定程度,在实验池塘里,12小时之内,全部虾死亡。第二种情况是不发病时弧菌感染非常少,还有一种是介于高量和低量之间的。

    ②不同温度下副溶血弧菌对对虾死亡情况的影响

    对于病毒而言,26℃是繁殖最快的,在20℃和32℃的条件下繁殖最慢。对于细菌来讲,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越快。72 h之后,在20℃和32℃的条件下,对虾累计死亡率不变;实验结束时,32℃时对虾累计死亡率最高为80%。

    ③不同盐度下副溶血弧菌对对虾死亡情况的影响

    盐度为10时,对虾的死亡率最高,为58.33%,盐度为30次之,为56.55%,盐度为20时最低,为43.45%,并且该组与前两组差异显著。

    ④ pH对副溶血弧菌对对虾死亡情况的影响

    96h,pH为9时,对虾累计死亡率最高,为71.48%,pH为7时次之,为57.04%,pH为8时最低,为39.81%,各个实验组与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 <0.05)

    ⑤硝酸氮对副溶血弧菌对对虾死亡的影响

    96 h,硝酸氮浓度为30.0 mg/L 时,对虾累计死亡率最高,为70.37%,浓度为10.0 mg/L 时最低,为55.19%。

    ⑥亚硝酸氮对副溶血弧菌对对虾死亡的影响

    亚硝酸氮浓度为10.0 mg/L 时死亡率最高,5.0 mg/L时死亡率次之,1.0 mg/L 时死亡率最低。

    1.3  优质种苗匮乏

    1.4  优质饲料匮乏

    1.5  渔药市场混乱

    1.6  技术服务产业鱼目混杂:伪理论、伪技术、伪服务

    1.7  季节性供过于求

    2、主要对虾养殖模式与病害防控

    2.1  按照养殖产量:粗养、半精养、精养、工厂(程)化养殖等养殖模式。

    2.1.1  粗养模式

    华南地区一般称鱼塘(塭)养殖,北方称汪子,面积在6.67 hm2以上,池水深浅不一,有进排水闸门。

    覆盖范围:全国对虾主产区,广东、广西、山东、辽宁等。

    不清池或清池不彻底。纳海区天然苗或投放标粗苗。不施肥投饵或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或投喂少量饲料。产量较低,一般75~150 kg·hm-2。开放式养殖模式,无法消除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原,低密度,鱼虾混养防治虾病。

    2.1.2  半精养模式

    一般面积在6.67 hm²以下,以1.33 hm²~2 hm²为宜。池塘水深在1 m以上。有独立进排水系统。清池彻底,放养人工培育的虾苗。早期施肥培养生物饵料,后期人工投饵。一般产量750~2250 kg·hm-2。而且逐渐开始追求高密度。规模最大80%,以上采用。开放式养殖模式,无法消除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原,靠天吃饭,低密度,大规格,鱼虾混养生态防控虾病。

    2.1.3  精养模式

    一般面积在0.1-0.66hm²以下。池塘水深在1.5-2.5 m以上。有独立进排水系统。

    清池彻底,放养人工培育的虾苗。早期施肥培养生物饵料,后期人工投饵。一般产量7500~45000 kg·hm-2。可部分消除病毒性病原,无法消除细菌性病原。水处理、生态防病。

    2.2  按照养殖用水来源:海水、淡水、地下水等养殖模式。

    2.3  按照池塘高低:土塘、高位池、地膜池等等。

    2.3.1  高位池养殖模式

    每造平均单产达8吨/公顷,最高达30吨/公顷,在病害暴发期养殖成功率达80%以上。

    特点:①切断病毒部分水平传播途径 ②改善养殖水质 ③管理方便

    2.3.2  对虾地膜养殖模式

    每造平均单产达8吨/公顷,最高达30吨/公顷,在病害暴发期养殖成功率达80%以上。

    特点:①切断病毒部分水平传播途径  ②改善养殖水质和地质 ③传统虾池改造 ④管理方便

    2.4  湛江低密度大规格养殖模式

    坚持养大虾为主的思路(规格达13-25尾/斤),一年只养一造大虾,低成本稳定性强。放苗时间定在每年清明前后放苗,种苗优质,养殖到年尾或到过年时价格会更好. 亩放苗量3万尾/亩,4亩塘混养沙鼓头(学名细鳞鯻,动物食性,摄食病死虾)200尾和100尾蓝子鱼(植物食性,调控水质)。

    2.5  按照养殖品种:单养、混养等

    也许未来只剩下2种模式:两极化方向发展,粗养越来越粗,精养越来越精(地利条件和良好的硬件条件)。

    2.6  生态养殖和工厂(程)化养殖模式。

    国际上没有工厂化的说法,只有循环水养殖(循环水量高于95%)和流水养殖(循环水量低于95%) 。对虾工厂(程)化是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集约化养殖模式,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有限水体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在生产中运用机械、电气、化学、生物及自动化等现代化措施,对水质、水流、溶氧、光照、饲料等各方面实行全人工控制,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养殖的目的。它是一个比室外对虾养殖系统更加脆弱的更为简单的生态系统。 
两大类:硬池(水泥池)和软池(地膜池),新建和旧池(北方海参育苗池、大菱鲆养殖池、南方鲍鱼池)改造。

    隔离病原:地下水、水处理设施和技术,隔离病毒性病原。部分消除细菌性病原

    提高产能:增氧系统,保温反季节养殖。

    节约人力:自动投饵;自动监控系统。

    减少污染: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中间排污等。

    产量一般为5-15kg/m²。
 
    本文作者为湛江市水产学会水产养殖专委会副主任,广东海洋大学孙成波教授,由湛江市水产学会文菁博士据孙成波教授在201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南海现代渔业发展论坛的演讲录音整理。

    来源:南方水产网、南方水产微信公众平台

    作者:湛江市水产学会

    湛江市水产学会微信公众平台:南方水产

上一篇: 水产养殖池塘如何正确使用增氧机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