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4月1日,席卷整个乳制品行业的考核结果揭晓,青岛原有的 14家乳企中,只有7家通过审核,另外7 家乳企与“准生证”无缘 ,随即被责令停止生产 ,通过率仅为 50% 。4月10日,距离审核结果公布已经 10天 ,记者调查发现,获得“准生证”的企业奶制品销量虽然明显增加,但高昂的检测成本,加上“洋品牌”的快速涌入,让经过“地震”之后的岛城奶业市场“甜里带酸”。而洗牌之后 ,那些停产的企业现况又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方调查。
■消费者
质量放心了又担心涨价
4月10日,省质监局通报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结果过去整整十天了。这场在奶企之间进行的优胜劣汰,引起了岛城市民的关注。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绝大多数市民对这一事件表示出肯定的态度 。“国家的新审核标准就好像筛沙子的网,网眼儿变小了,不具备检测条件的企业都卡在市场外面,能进入市场的奶制品都是‘大牌奶’,质量有了保证,买起来也放心。”市民田先生称。田先生的观点具有普遍性,经常购买乳制品的杨女士就告诉记者,近年来乳制品行业是接二连三出事故,“先是三聚氰胺,又是性早熟,当家长的挑选乳制品时都有点‘诚惶诚恐’,这次奶企的去留名单一公布,再购买乳制品时心里就感觉踏实了不少,国家都已经替咱把关了还有啥不放心的。”
但也有一部分市民对将来的市场价格走向表示担忧。“青岛市的通过率才50%,企业少了一半,市场话语权更加集中在大企业手里了 ,将来这乳制品的价格还不是这些大牌企业说涨就涨的啊?”市民李扬称。
■过关者
销量增长竞争会更激烈
青岛是山东省的产奶重地,原有14家的乳企保有量一下子减少到了 7家,退出的企业必然会腾出一部分空余市场。而空余市场必然会引起留守企业的争夺,这就预示着,继奶企之间的“准生证”之战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岛城奶业以及消费市场的格局变化。
这得到了事实的验证。记者从青岛零售终端了解到,本地奶制品的销售情况有了微妙变化。据迎春乐食品有限公司统计,旗下鲜奶、酸奶的销量上涨了30%,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也称,产品销量出现了明显增长。
“其实,被淘汰的这些小企业所占的市场比例是很小的,虽然企业数量上占到半数,但加起来也不过占到市场份额的5%。”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副总陈鹏分析认为,重获新证的企业在食品安全上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下一步对主流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停产企业上门求收购
9日,距离省质监局公布“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结果”不到10天,青岛迎春乐食品有限公司就遇到了多家停产企业的主动上门,请求收购奶源、收购生产线。“奶源和生产线的优化整合是淘汰战的直接结果,但是否给予收购,还得对奶源、生产线进行考察。”迎春乐食品有限公司CEO 潘瑞春表示。
而新希望琴牌乳业副总陈鹏还介绍说,虽然获证的成本很高,但企业会通过内部管理的提升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行转化 ,而不会首先考虑产品涨价。“很多人都担心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其实产品价格最终还是靠市场调节的,不是企业说涨就能涨的。”
■出局者
开拓新市场,转型生产乳饮料
在4月1日省质监局通报的“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结果”中,青岛天一乳品有限公司赫然列在了“未通过审核”名单之中,由此被迫停产。8日,记者专程驱车来到天一乳品公司所在的即墨市南泉工业园区。出人意料的是,被通报停产的“天一”并没有想象中的大门紧锁、一派萧条,反而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两辆厢式大货车后门大开,数名工人将贴有“青岛天一乳业”的箱子搬运上车。“都是乳饮料,发往浙江的。”一位装卸工人告诉记者。
天一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经理李乐伟告诉记者,“天一”是一个只有50万注册资金的小奶企,2001年开始主力生产酸奶,其奶源是青岛新希望的牧场供奶,销往市场的产品除了自有品牌之外,还有为琴牌代加工的酸奶棒。“最鼎盛的时候 ,每天的产能达到10吨,其中6、7吨都是酸奶。”
尽管公开被叫停产是在4月1日,但早在春节前天一乳业接到更换生产许可证准备通知时,就提前做好了停产打算。“酸奶生产线一停,企业几乎就垮了,机器基本不开动。”李乐伟说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3月中旬。公司决定不能就这么让厂子死掉,转而拿出了以往占不到20% 产能的乳饮料进行扩大生产,同时四处找市场、拉订单、做推销。
记者在车间看到,现在生产线除了乳饮料之外,还有冰淇淋,市场包括青岛、浙江杭州 、江苏宿迁等地。“转型并不难,难的是市场不好取得,等于重新开始打市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据李乐伟介绍 ,3月份的乳饮料生产一天仅为1吨,而4月份的订单怎么样,依然是个未知数。
上一篇: 甘南州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