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走在谢通门县通门乡山脚下的生猪养殖基地,干净整洁的猪舍里膘肥体健的老母猪和小猪仔儿时进时出,萌萌哒的表情让采访组忍俊不禁。
据悉,2013年,自治区扶贫办审批扶贫开发项目下达谢通门县,国家计划投资340.72万元。为了让项目扶贫带动范围更广,谢通门县决定在通门乡建立一个生猪养殖基地,采取“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形式,县本级财政也拿出资金640万元。
听说县上要建养殖基地这件事后,有着将近10年生猪养殖经验的扎顿觉得犹如天大喜讯降临。“这下终于有施展拳脚的机会了,这么好的大项目可以造福多少老百姓呀!”扎顿当即向县扶贫办主动请缨担任养殖基地的技术指导员。
考虑到扎顿有多年养殖经验,县上同意这个难得的能人担任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员。
2014年是打基础的阶段,当年基地购买了仔猪100头,其中,藏香猪(种猪)7头、野公猪(种猪)3头,野猪(母猪)及藏香猪(母猪)70头、短期育肥(公猪)20头。
扎顿介绍,为了科学养殖,养猪场4栋猪圈铺设了木地板,为母猪产仔奠定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仔猪的存活率;基地的猪仔都注射疫苗并登记造册、办理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还定时为生猪注射疫苗,有效防止了养殖基地疫情发生;为了解决养猪场用水问题,配套修建机井的选址、测量工作、投资修建机井工作已落实完成;50座共计1000平方米的配套养猪饲料基地大棚温室修建完成……
“通过一年时间繁殖,生猪存栏量已达到300余头,其中25头已经达到出栏标准,预计今年年底就能投向市场。”扎顿笑着说。
基地从通门乡招来数名家境困难的饲养人员。尼玛是其中一位。她的丈夫由于听力障碍干不得重活,孩子又念大学,家里的担子全落在尼玛一人身上。前些年尼玛尝试散养生猪,由于没有技术指导,养的小猪怎么也长不壮。今年2月份她被招进养殖基地。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现在无论是给猪仔配置饲料还是让小猪安全度过极端天气,她都学习到了好多经验,每个月还能拿到1800元的收入。
技术领路,带动一片。以前通门乡的养殖散户平措一人养了10头生猪,然而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及时把握,未能形成规模养殖,在风云变幻的生猪市场上,“辛辛苦苦赚一年没人家在外打工挣得多!”自从乡里建了生猪养殖基地以后,平措隔三差五要过来取经,养什么猪仔能在市场上走俏、如何给生猪防疫,平措现在聊起来头头是道。他也成了乡亲们眼中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养殖基地预计可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625人,年实现分红27万元,年户增长1687.5元。人均增收432元。连续分红10年以上。今后,我们计划由乡政府牵头,生猪养殖基地每年组织至少4次技术培训,让附近更多的老百姓掌握生猪养殖技术,鼓励老百姓们加入我们生猪养殖合作社,共同奔向小康路。”谢通门县扶贫办副主任边巴次仁介绍。
看着基地里满栏的生猪,我们对边巴次仁的话充满了信心。
上一篇: 福州市农业局调配专项资金600万 重灾养殖场可申请补助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