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企业资讯
首页>企业资讯>正大康地特别赞助“2016东北养猪论坛”在沈阳顺利召开

正大康地特别赞助“2016东北养猪论坛”在沈阳顺利召开


    7月28-29日,“2016东北养猪论坛”在沈阳顺利召开。正大康地特别赞助本次论坛,为东北养猪业搭建行业交流平台贡献一份力量。东三省作为承接中国养猪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可以预期未来的养殖规模会越来越大,饲料需求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正大康地立足于广东市场,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特点、养殖业基础及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战略布局。未来,东北市场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解读:中国养猪业“北移”已成趋势

    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已步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受地域差异等因素所限,一些看好生猪产业未来前景且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主动开拓新的领域,寻觅“宝地”,谋求发展。东北三省地域辽阔,土壤肥沃,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饲料资源得天独厚,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基础雄厚。这种独特的生猪养殖优势,已经吸引了温氏等不少巨头前来“探宝”布局。

    东北养猪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魏国生认为,生猪产业“北移”可以很好地弥补南方省份饲料资源、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首先,国外规模化养猪企业,基本上是集中在玉米主产带,也就是说玉米带就是养猪带。养猪企业建在我国东北、西北的粮食主产区,可实现饲料就地转化,玉米带同时成为养猪带。其次,南方人口密度较大,如浙江与黑龙江相比较,其人口数量接近黑龙江的1.5倍,但土地面积只有黑龙江的近三分之一。如果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南方养猪、鸡等畜禽,将进一步加重该地区的环境负荷,环保压力也会增加,防疫的压力也相对较大。第三,南方工业、制造业比较发达,服务业也较发达,从劳动力方面考虑,更多的人会选择比养殖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所以在南方养殖劳动力方面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从养猪业几个要素的配置来讲,养猪业转移到北方地区,从饲料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可以节省很多,这也是养猪产业发展的优势。”魏国生说。

    对于在东北养猪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方面,魏国生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一是东北冬季较寒冷,猪舍的建设成本投入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大,养猪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比南方要高出1倍以上。二是环境的控制成本较高,尤其是冬季猪舍的防寒保温运营成本比南方高。三是粪污处理方面,最简单、经济的方式就是土地消纳。猪场、林地或者耕地要相互配合好,从猪场出来的粪污经过发酵处理,再浇灌林地或者耕地,这样形成一个生态绿色循环模式。

    对于“北移”后的生猪产业未来,魏国生提出,规模化‘穷’养猪的理念一定要改变。规模化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标准,而所谓的“穷”,指的是设施、设备的建设必须要高标准、高规格。“从设备、设施到环境控制,硬件不解决好,想把猪养好是不现实的。”

    猪场设计经历了1.0时代、2.0时代,现在已经到了3.0时代。从传统上手工养殖模式,到一个猪场里有10多个猪舍,进行保育室、分育舍等分线管理模式,再到现在的高效工厂化猪场,这是大势所趋。养殖场设计要高效,不能走传统道路。现在很多先进的猪场大都采用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与管理技术,引进欧洲、美国等最先进化的养殖设备,通过物联网对所有的养殖设备精确管理。

    “猪要转移,技术也要转移。”魏国生说,原来养猪优势的产区,也是养猪科技、人才的产区,像广东、浙江、湖北等地养猪业发达,科技方面也相对发达,“如果活猪转移到东北等地,养猪的人是否应该同时转移或者就地培养一批养猪人,这些都要考虑清楚。”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踪?”中国养猪业“北移”,势必改变生猪产业与饲料产业的发展格局。

    附:东三省养猪业发展简况

    辽宁省:2015年猪肉产量227.1万吨,年末猪出栏2675.7万头,比上年末减少163.7万头;存栏1457.5万头,减少101.3万头。
 
    吉林省:2015年猪肉产量136.0万吨,下降3.1%,年末生猪存栏972.4万头,下降2.8%;全年生猪出栏1664.3万头,下降3.3%。
 
    黑龙江省:2014年生猪出栏1921万头,同比增长5.45%。2015年数据不详。
 
    综合中国畜牧兽医报等报道,有删改,特此致谢!

上一篇: 2016年澳华集团第二季度战略会议

下一篇: 正邦科技:四季度主要出于为提升应对周期底部的主动性而进行的产能缩减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