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废墟中崛起的汶川畜牧业

废墟中崛起的汶川畜牧业

汶川县属半农半牧区,全县辖7乡6镇,117个行政村,404个村民小组,农户18728户,农业人口66116人,草原面积124.7万亩。汶川畜牧业发展按照“做精农业”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确立并实施“以生猪发展为主,小家畜(禽)为辅,打造两个品牌(三江黄牛、汶川铜羊)”的畜牧业发展战略,促进全县畜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5721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达7262万元,全县牲畜饲养总量达125551头(匹、只),牲畜存栏达68193头(只),牲畜出栏达55144头(只),肉类总产量达4634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造成全县畜禽圈舍倒塌327180平方米,死亡牲畜111178头(只),死亡小家禽(兔)143813只,畜牧部门房屋受损7680平方米,倒塌26200平方米,损毁草地280000亩,损毁草原生产基础设施250平方米,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65711万元。

灾后,汶川县按照“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目标和“以生猪发展为主,小家畜(禽)发展为辅,扶持企业,提升产业,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畜牧业工作思路。抓项目,调结构,扶企业,促产业,带农户,动员协调各方力量,营造氛围,创优环境,全力予以支持,为确保引进的企业走得进来,住得下来,发展得起来。汶川县从政策、资金、人才、指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已落实灾后畜牧业各项补助资金达4980万元。畜牧龙头企业的培植,让汶川畜牧业不仅有看点、有亮点、更为老百姓发展规模养殖畜牧业起好了头,带好了路。在示范带动中,汶川县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院校+农户”、“大学生创业园+养殖合作社+农户”等生产方式,带动老百姓发展畜牧生产。目前已带动养鸡户500多户,带动养猪户600多户,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100多个。为壮大灾后畜牧业上规模,通过政府协调、农户申请、业务部门技术保障、农村信用社贷款等手段,实施这项工程,使原有的200多个小型养殖户扩大了饲养规模,还新增加2个规模场(户)。截止2010年12月底,5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户395户,20头以上规模肉羊养殖户154户,5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89户,户均年收入达1.8万元。新建50—100吨腊肉加工厂2个,规模养殖场4个,规模养殖小区2个,以及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专合组织的建立,提高生猪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降低养殖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积极申报无公害畜产品,打造“汶川腊肉”、“汶川跑山鸡”、“汶川樱桃谷鸭”等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汶川县畜牧局从强化监督职能入手,对全县检疫各环节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大力度的监督检查,确保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县上下认真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免疫、检测、检疫、消毒、应急处置等关键措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鸡新城疫、猪瘟的免疫密度均达100%,常规疫苗免疫密度达到规定要求,确保了地震灾后全县清净无疫。全面开展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及专项检查整治工作,产地检疫达100%,定点屠宰检疫到点率达100%。在专项整治中,均未查出经营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国家禁用兽药及其他化合物,确保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年来,汶川县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机遇,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县畜牧业灾后重建项目已开工26个,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3.78亿元,占总投资的95%;并完成11个乡镇畜禽圈舍建设。以引进和培育本地畜牧企业为中心,先后引进以生产、加工、销售优质畜禽为主的州外畜牧企业4家,培育本地畜牧企业5家,协议投资近4亿元,实际投入资金近亿元。 截止2010年底,汶川县畜牧业产值达6063万元,同比增长14.8%;牲畜饲养总量达106826头(匹、只),同比增长17.9%;牲畜存栏达53765头(只),同比增长1.9%;牲畜出栏达51311头(只),同比增长40.5%;肉类总产量达4385吨,同比增长51.6%;畜牧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达130元,同比增长30%。废墟中崛起的汶川畜牧业正一步步走向辉煌。

 

上一篇: 黑龙江省8月起未获许可不得经营乳制品

下一篇: "乾元浩杯"兽药竞赛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