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抓住这个 肥水成效事半功倍
(文/图 鄂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冯宪斌)
分段肥水法针对池塘水体核心元素“N、P、C”的变化与需求情况,在节约肥水成本的同时,可以长久保持水体稳定,尤其是针对高温季节池塘的水质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水体“过浓”、“有海藻类过多”、“水体老化”等常见问题。
夏至过后,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夏季高温季节,鱼、虾、蟹等各类养殖也进入养殖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殖池塘水温快速升高,养殖品种生长速度加快,存塘量也随着个体生长而不断增加,养殖水体也开始出现各种变化。受高温季节的气候、水体有机物、pH值等因素的影响,养殖水体会发生多种变化,小则水质败坏,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大则出现倒藻、甚至“泛塘”,令人防不胜防。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水质管理是影响水产养殖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水质管理一般以肥水为主,肥水通常贯穿于整个养殖周期,大部分情况下养殖户都是为了肥水而肥水,很少关注肥水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总结多年走池塘的经验,笔者认为,肥水是水质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肥水的核心目标在于水体肥度的合理控制。更多的时候,肥水是一种水质调控手段。因此,肥水的核心目的应该是“稳水”——维持养殖水体肥度保持在合理的、动态的变化幅度内,水色既不会偏瘦,也不会过肥。
那么又该如何衡量“稳水”?我们认为,养殖池塘的水体稳定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水质理化指标的动态稳定,主要包括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碱度、硬度等;浮游生物种类和丰度的动态稳定,主要包括藻类、浮游动物等;水体有益菌含量的动态稳定。
作为基层的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人员,我们必须要对池塘的特点、肥水营养元素的关系及特点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养殖户服务,提供恰当、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案,避免因施肥不当导致池塘水体产生问题,最大限度地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本文通过分析高温时期池塘的特点,探讨池塘肥水所需营养元素的关系及特点,对高温时期池塘“肥水(稳水)”提供一些建议,抛砖引玉,以期帮助养殖户朋友顺利度过养殖高温期。
一、高温时期池塘水体的特点
1、池塘水体稳定性变差
随着高温季节到来,华中、华南、华东等地都开始进入梅雨季节,气候多变,导致池塘水体极度不稳定,容易发生“倒藻”“泛塘”等风险。这一段时间池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体N营养过剩。N营养过剩,引起池塘水体N、P比失衡,导致水体容易过肥,易发生浓水、蓝绿藻等水质问题。
(2)气候变化导致水体分层。尤其是大暴雨、连续阴雨天等天气,因短时间内降水过多,常引起池塘水体分层现象,主要表现在:温度分层;溶氧分层;盐度分层。水体分层危害较大,不仅引起水体藻类应激过大,提高池塘“倒藻”风险,而且导致鱼、虾、蟹等养殖动物应激,引发各种问题,严重的导致病害发生。
(3)水-底交换过于频繁。强降雨、风向突变、台风天等可以导致池塘底层有毒有害物质、致病菌等泛起,对流到池塘水体中上层,导致池塘水质恶化,增加鱼、虾、蟹等养殖品种发病几率。
2、池塘底泥“耗氧”“循环释放”功能增强
自养殖初期开始,池塘底泥就开始积累池塘全部的残饵、排泄物、生物残体、有机质碎屑等各类物质。进入高温季节后,饲料投喂量、投喂频率快速提升,进一步增加了池塘底泥各种有机物的累积,大量有机质分解极度“耗氧”,导致水体底层溶氧缺乏。
有研究表明,华中地区的池塘在越冬期(10月-第二年4月)积累的沉积物厚度为0.8-2.0㎝,平均1.5㎝;整个生长期(5-10月)沉积物的累积厚度则为2.3-7.6㎝,评价为5.0㎝。越冬期更短,投喂量更大的华南地区,池塘底泥累积则会更多。
同时,池塘底泥既是各种有害致病菌、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的“温床”,也是向池塘水体“循环释放”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温床”。进入高温期后,池塘底泥开始大量、长期释放这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池塘水体水质进一步恶化,增加鱼、虾、蟹等养殖品种病害发生概率。

3、池塘水体营养需求改变
高温季节的到来,使得池塘水体藻类生长也进入旺盛期,藻类繁殖周期变短,更新速度变快,对各类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池塘水体氮源营养含量明显性超高。
通过最近几年对华中地区的池塘投喂数据统计发现,华中区7-9月投喂量最大,7-9月的投喂量至少占到全年投喂量的50%以上,最高占到77.6%。据李金亮(2010)等学者报道,在对虾精养池塘中,饲料输入的氮占池塘氮输入总量的91.76%-93.68%。因此,随着高温季节到来,饲料投喂量、投喂频率均大大增加,大量饲料残饵、粪便等排入水体,池塘水体中N源营养元素会普遍处于较高的水平。
(2)池塘水体磷源营养含量相对性不足。
众所周知,在池塘水体中,磷主要以三种状态存在:溶解在水体中;在生物体内与大分子结合;沉积物中的不可溶磷酸盐。无论是藻类、浮游动物,还是鱼、虾、蟹等养殖动物,只能吸收利用水体中的可溶性磷。
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池塘水体中藻类种类增多,繁殖速度加快,数量也快速增加,同时,鱼类(尤其是鱼类骨骼)等养殖品种也处于快速生长期,它们对水体可溶性磷源营养的需求均显著增大。但是,作为最普遍的过磷酸钙等普通磷肥,施用后绝大多数都沉积在池塘底部,池塘中绝大部分磷很难被水体吸收利用。如高彬等(2011)学者报告过池塘生态系统中,磷的支出主要存在于沉积物中,占总输出量的86.7%-93.5%。因此,整体来说,池塘水体中可溶性磷源营养是相对性不足的。
另外,高温季节水体中氮源营养的明显超高,为了维持恰当的氮磷比,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池塘水体磷源营养相对性不足的特点。
(3)池塘水体碳源营养含量持续性缺乏。
研究表明,将1克氮转化为蛋白质至少需要5.25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刘国才(1998,1999)、李德尚(2000)、李卓佳(2011)等众多学者对精养池塘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池塘水体中有机碳在养殖初期会逐渐积累并达到一个高峰,随着养殖中、后期到来,水体中有机碳含量则快速下降。因此,随着养殖时间延长,饲料投喂量(氮的输入)不断增加,池塘水体中有机碳含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养殖需要,不仅降低了藻类的光合作用,而且加剧了水体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4)池塘水体钾源营养含量区域性缺乏。
无论是池塘水体还是池塘底泥中,均有一定的钾源性营养来源,一般的养殖池塘通常不会缺乏钾源营养。但是针对需要种植水草的螃蟹、小龙虾、黄鳝等精养池塘,随着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草在高温期的快速增长,对钾源营养的需求量会更大。
(5)池塘水体矿物质营养元素可能性缺乏。
无论是浮游动植物的繁殖生长,还是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的生长,均需要一定量的钙、镁、硅、硼等各类矿物质营养元素。
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池塘水体中藻类的繁殖速度会加快,数量会越来越多,对各类矿物质营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有益藻类和大型藻类,对硅、硼等矿物质元素需求量明显增加。
同时,处于快速生长期的鱼类(主要是骨骼生长)、虾(蜕壳)、蟹(蜕壳)等养殖品种,它们对钙、镁、硅等各种矿物质营养的需求也显著增加。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体矿物质营养,可能导致水体矿物质营养缺乏。
4、水体有益菌
池塘水体中自身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可以降解、转化水体中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体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同时对有害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能够抑制甚至杀灭有害微生物,对鱼、虾、蟹疾病有较好的防控作用。
在养殖初期,池塘水体中自生的有益菌或许可以及时分解有机废物,使池塘水体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维持相对良好的水质。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养殖逐渐进入高存塘量、高投喂量、高发病率的“三高”阶段,饲料残饵、排泄物、死亡生物残体(主要是藻类、浮游动物、养殖品种)、有害致病菌等的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了池塘水体有益菌的分解能力,超过了池塘的“自净”能力。李秋芬(2002)、贾浚涛(2003)等学者研究表明,在对虾养殖池塘中,总菌、弧菌数、氨化细菌、产H2S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在养殖中后期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在高温季节到来之际,有益菌的补充显得额外重要。
二、池塘水体不同元素的关系及特点 池塘水体中,主要的营养元素有碳、氮、磷、钾及矿物质元素这5大类。其中,水体N、P比决定着水体藻相的变化,重点体现了池塘水体的肥度和肥水效果;而C、N比则决定着池塘水体菌相的变化,重点体现了池塘水体的“稳度”和水体稳定效果。只有在池塘水体“菌相-藻相”互相平衡的时候,池塘水体才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池塘中氮源营养主要有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种,藻类通过吸收水体中NH4+和NO32-合成体内需要的各类蛋白质等有机态氮,池塘中的有益菌则起到分解作用,将有机态氮分解成无机态氮。
池塘中磷源营养主要有可溶性磷与难溶性磷两种,难溶性磷需要靠细菌分解成可溶性磷释放到水体中,进一步供给水体中藻类繁殖生长,同时供给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生长利用。
池塘中碳源营养主要有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两大类,两者之间的转化主要依靠的是藻类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另外,池塘水体中的自养型细菌可以利用无机碳源,异养型细菌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因此碳源是池塘水体、底质中各类有益菌的“食物”来源。
池塘水体中钾源营养元素和矿物质营养元素,除了需要满足藻类生长,对有益菌的渗透压维持、能量代谢等也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在种植水草的螃蟹、小龙虾、黄鳝等精养池塘中,钾源营养元素的补充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在甲壳类、贝类等的养殖中,矿物质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巨大,需要定期补充。
三、高温时期池塘肥水(稳水)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了池塘“分段肥水”的概念,通过最近几年在池塘的应用和追踪情况来看,“分段肥水”不仅有效节约了池塘肥水成本,大大降低了池塘的N、P污染,避免了池塘因营养过剩导致的水浓、蓝绿藻等问题。通过碳源营养的补充,激活了水体碳、氮、磷等各类营养元素的流通,对维持水体稳定具有良好效果。“分段肥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前期补N为主,中后期补C为主,全程适时补P
根据本文前面分析的整个养殖周期过程中池塘各营养元素需求变化情况,笔者建议:
(1)养殖初期(3-5月),通常严格意义上的养殖初期随着放苗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处的养殖初期指代的是主流养殖模式的养殖周期中的放苗初期,一般表示放苗后的1-2个月时间,这一阶段即典型的“早春低温”阶段。
这一时期的池塘基本经过干塘或晒塘的处理,池塘本身能够提供一定的营养元素,能够供给早期池塘水体藻类繁殖生长的“启动”需要,但是这一时期池塘水体内的N源性营养并不足以支撑池塘水体藻类进一步的繁殖需要。此时,池塘水体中的藻类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较少,水体肥度缺乏,水体透明度普遍较高,水体“藻相”不稳定,水体很容易“脱肥”。另外,这一时期气候不够稳定,光照强度相对较弱,温度较低,导致池塘水体中藻类繁殖相对困难。再加上浮游动物和苗种的摄食,池塘水体中藻类数量远远不够维持正常的养殖需要。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水体肥度,增加池塘藻类种类和数量,必须补充以N源性营养为主的肥水产品,满足藻类快速生长繁殖需要,以保证池塘水色有一定的绿色(如黄绿、翠绿等)。
(2)在养殖中后期(6-10月),养殖中后期,对于绝大多数养殖品种来说,一般都是我们所说的高温季节时期。
经过苗期养殖,此时,养殖品种迎来了快速生长阶段,饲料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快速增加,池塘产生大量残饵、粪便等,池塘水体的外源性营养(如N源、P源)输入过多,这也导致水体有机质快速增加,池塘水体的分解压力加大。
研究表明,养殖中后期的池塘水体,饲料、残饵、粪便等外源性的N源、P源营养输入过多,在满足池塘水体藻类繁殖生长的正常需求之外,仍有大量剩余,很容易导致池塘水体“过浓、过绿”,甚至“老化”。
这一时期,池塘水体的“藻相”相对稳定,“菌相”则不够稳定,具体表现为,池塘水体中有益菌的分解速度远远比不上有机质的增加速度,而池塘水体、底泥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导致有益菌数量减少。由于养殖前期有益菌的繁殖、生长需要,大大消耗了池塘水体中的C源性营养,导致养殖中后期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受限。
因此,养殖中后期的池塘,不仅需要补充有益菌,更重要的是补充C源性肥料,为有益菌提供“饵料”来源,促进有益菌繁殖生长。
总体来说,针对养殖中后期的池塘,重点需要补充的是以C源性营养为主的产品,为池塘水体有益菌的繁殖生长提供能量来源,稳定水体“菌相”,N源、P源营养适当微补即可,切忌一次性施入太多,导致水体浓浊、过肥。这一时期水色要清爽,最好保持透明度15-30㎝左右,水体中藻类种类丰富(一般要有10种以上有益藻类,大型有益藻类数量占50%以
(3)在整个养殖周期中,P源营养的缺失程度,与水体中N源营养含量息息相关,一般来说,池塘水体中P源营养只是相对缺乏,尤其是在养殖中后期,P源营养的补充,主要是因为池塘N源营养过多,为了维持池塘合理的N:P比而补充的,因此,在整个养殖周期中,P源营养的补充是不能间断的,需要适度补充磷肥。在P源营养的补充过程中,尽量少施用溶解性较差的过磷酸钙等磷肥,选择全溶性的磷肥产品。
2、前期补肥为主,中后期补菌为主
在整个养殖周期过程中,随着养殖时间的逐渐延长,池塘水体的营养元素特点一般都会经历“自源性营养启动,外源性营养促进,外源性营养过度累积”三个阶段。
在养殖初期,因温度较低、光照较弱,池塘水体藻类相对缺乏,因此建议养殖初期的池塘以补充N源性营养含量高的肥水产品为主,补充有益菌为辅。
随着养殖过程逐渐推进,养殖池塘水体外源性营养输入逐渐增加,池塘水体有益菌含量逐渐降低,池塘水体的“自净”能力逐渐降低。这时应该以补充C源性营养含量高的产品为主。加快池塘水体有益菌的繁殖生长速度,同时适当补充外源性不同种类有益微生物,分解、转化池塘水体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提高养殖中后期池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抑制池塘有害致病菌,加速池塘水体的生态环境达到平衡状态,维持水体稳定。
最后,池塘水体营养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命题,本文仅对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体营养元素的需求变化过程做了初步分析,结合养殖水体中的“藻相-菌相”变化,以N源、P源、C源三种营养元素为代表,针对池塘水体的肥水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笔者认为,池塘肥水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池塘水体的稳定性,即我们现在常说的“稳水”。分段肥水法针对池塘水体核心元素“N、P、C”的变化与需求情况,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经济的手段,在节约肥水成本的同时,可以长久保持水体稳定,尤其是针对高温季节池塘的水质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水体“过浓”、“有海藻类过多”、“水体老化”等常见问题。
上一篇: 寻找保持母牛降温的更好方法
下一篇: 猪的热应激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