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无锡8家乳企半数退场 花上百万技术改造升级

无锡8家乳企半数退场 花上百万技术改造升级

  自有奶源,企业自检——3月底尘埃落定的乳制品行业由于种种新门槛设置,而无情地“换血”。4月6日记者从无锡市质监部门了解到,全市共8家乳制品企业仅有4家拿到了新的生产许可证,分别是天资、马山、奔牛和美天。而其余4家则是自动放弃,黯然退场。   

  新规解读——  

  出厂每批自检,2人以上独立检测三聚氰胺 

  早在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质检总局一纸《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就让锡城几家乳企捏了一把冷汗,规定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发放生产许可证,而在最后期限3月1日,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企业,必须停止生产。如今这一期限被拖延到了3月底。但是门槛还是那个门槛,自有奶源、新增企业自检设备等硬杠子还是让一些小企业迈不过腿去。而硕果仅存的乳企也是一次性投入了数以百万计的资金换来新的生产许可证。 

  “增加了很多检测项目,过去我们生产企业只需委托质监部门每年抽查两次,而现在则要自己对每批出厂产品进行检测。”天资乳品饮料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准生证”门槛提高后,该厂在原有的10个常规检测项目基础上,又新增10多个检测项目,其中包括对铅、汞、砷、硒、铬等5种重金属,以及沙门氏菌、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毒素M1等5种有害微生物检测。 

  新细则对于三聚氰胺检测、生产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人员中有三聚氰胺独立检验能力的至少2人以上。企业检验人员应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的能力,获得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证书。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的设置应按生产流程需要及卫生要求,有序而合理布局。同时,应根据生产流程、生产操作需要和生产操作区域清洁度的要求进行隔离,防止相互污染。车间内应区分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清洁作业区空气中的菌落总数应控制在30CFU/皿以下。 
企业选择——  

  【留下的:花上百万技术改造】  

  乳品厂建起“质检所”  

  160多万元!在此次乳企换证过程中,无锡天资乳品饮料厂为了保证乳制品产品质量投下了百万巨资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3月25日,天资顺利拿到新的生产许可证。这次准入门槛的变化对乳品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记者近日来到天资乳品厂实地探访。 

  160多万元,即使对于实力较强的企业来说,这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大部分是用来购买设备的,光检测仪器就增加了15套,花费90余万元。”天资乳品厂厂长朱英杰告诉记者,“新门槛”重点提高了对乳品检测和空气净化两块的要求。

  “在原有的10个常规检测项目基础上,新要求又增加了10多个检测项目,其中包括对铅、汞、砷、硒、铬等5种重金属,以及沙门氏菌、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毒素M1等5种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记者看到,重新改造过的化验室被分割成4间房,每间房都有特定的功能与检测项目。化验桌上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和实验仪器,三位穿着白大褂的检测人员正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样品变化。“每套新仪器主机都要10万以上。”朱厂长指着眼前一台台价值不菲的仪器说,这里面有用于检测农药残留的色相色谱仪,有用于检测重金属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他打趣说,厂里面就像建了一个小型“质检所”,负责对每天出厂的乳制品严格把关。  
  为升级:“出血”百万 谁埋单:暂不会转嫁

  为了让这些精贵的仪器更好地发挥作用,天资对原有厂房进行了改造。化验室面积由原来的40平米扩建到了160平米,负责检验的技术人员也从3人增加到7人。  

  一天至少增加1000元检测成本  

  耗钱的不止是动辄上百万元的设备投入,由此带来的人员方面的长期支出、每日检测中的各种物耗等,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一天至少要增加1000元的检测成本。”朱英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增加的很多检测项目生产企业只需要委托质监部门每年抽查两次,支出在1万元左右,而现在则要企业自己对每批出厂产品进行检测,保守估计,每天至少也要增加1000元的支出。“比如检测重金属的一个标样就要几百元,黄曲霉素M1做一次样就要25元多。”  

  此外,新增加的检测项目对人员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考验,天资特聘了一批高学历人才,为此次升级大战增添战斗力,其中一人是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两名本科生,还有一名大专生。 

  整个厂区的周边环境也趁着这次改造一块儿进行了“升级”。“原先厂区进门有不少雪松,多了就影响环境面貌了,这次索性一并移走了,看上去敞亮多了。”  

  为“准生证”各乳企纷纷“出血”  

  这些新细则对于企业生产到底意味着些什么?除了买检测仪器,多配备检测人员,升级厂房以外,各企业还相应增加了专门的检测技术人员,人数普遍从过去的3人左右增加到7人以上。马山牛奶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额外引进了4名技术人员,其中2人为硕士研究生,化验室的技术力量比过去加强了许多。无锡奔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有化验室3间,为了拿到新的“准生证”,最近又扩建了1间,总面积达到150多平方米。公司对照国家新标准,增添了相应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同时还增加了2名本科学历、1名专科学历的检测人员。而根据锡城各乳品生产企业透露,这次换领“准生证”的投入甚至达到百万元之巨。天资乳品饮料厂这次的技术改造总投入达到160多万元,厂内的清洁作业区空气中的菌落现在总数控制在1-7CFU/皿范围内,符合国家标准。无锡奔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也达到百万元左右,对库房、净化车间等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很多乳企对厂区环境、生产车间等都进行了升级,普遍实现了人流与物流完全分开,即人和物进出车间不走同一个通道;一些企业原先使用的半自动清洗设备,现在也已改造为全自动清洗设备。
  【退场的:或转行或“投靠”大公司隐姓埋名】 

  据质监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次无奈退市的4家乳制品生产企业中,一家是以生产饮料为主的企业,乳制品销量并不高,索性就停止了这方面的生产;另外2家企业则是因为碍于设备、车间改造等资金投入太大、产品销售困难,而只能转行;其中一家乳业就通过家族企业的联系,而成为了奔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部分。还有一家国内某知名食品企业的无锡分公司,此次退出市场则是受制于奶源,该公司所在地限制奶牛饲养。  

  短期影响——谁来为这轮投入埋单?

  乳企:支出不会转嫁,乳品价格短期不会有变  

  在业内看来,乳品企业的此番“洗牌”,不仅让中小乳企面临着一场生死考验,也让大型乳企“出了一次血”。对于日子原本就过得一般的无锡地产奶企业来说,额外增加的成本更让他们倍感压力。 

  天资乳品饮料厂在无锡属于规模较大的“地产奶”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在此番“洗牌”中顺利胜出的4家本地乳品企业之一。这次升级改造企业拿出不少资金,总经理杨雪飞表示,这次的支出虽然比较大,但不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企业内部掏钱来消化增加的成本,乳品价格短期内不会有变化”。  

  对很多市民来说,乳品行业此番洗牌,乳制品企业实现优胜劣汰是件好事,人们有望喝到更加放心安全的地产鲜奶。“对于任何一家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来说,这也是应该达到的标准。”在朱英杰厂长看来,虽然从短期看,企业确实需要一笔支出,但从长远看,无论是对企业品牌发展还是整个行业发展,这次“洗牌”都是有力的推动。 

  “我们还是会坚持做巴氏奶,做健康优质的鲜奶产品。”杨雪飞说,虽然常温奶出来后,对传统的巴氏杀菌奶冲击很大,但她相信,地产奶独特的“新鲜”优势,以及巴氏奶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都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也有一些乳企表示,现在乳品市场竞争激烈,市民对于涨价又相当敏感,因此并不会贸然大幅提价。但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小幅多次的提价可能会是他们价格策略的一部分。

 

  延伸思考——本地奶牛外迁饲养  

  但是即使对于现有稳拿“准生证”的乳企来说,自有奶源也依旧是个成本高昂的来源。据了解,近些年来,由于无锡地区的环保标准不断提高,一些本地奶牛场要往苏北地区搬迁。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奶牛场严格意义上也并不属于乳品厂。鲜奶收集还是旧有的由分散奶农卖到奶站。这样的模式在食品加工行业中也有惊人的类似。比如最近出事的双汇,原料猪肉也是来自于这种相对松散的收集模式。记者也从一些乳企了解到,类似于蔬菜基地直销的模式还是比较符合乳制品生产的实际。毕竟对于乳制品厂来说,控制一部分可用奶源,比起自己开设奶牛场来说,前者更为合适。 

  目前天资和马山牛奶都有相当数量的奶牛。眼下除了马山牛奶外,天资去年已经把奶牛送到姜堰饲养。一方面是治太需要,另一方面是奶牛的生存空间被日渐挤压。天资所在的黄巷和佳浓所在的东北塘,城市化步伐都在加快,两家公司周围不断竖起新的大楼,牧场已经“四面楚歌”了。驱车前往两公司采访时,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地址的。其中佳浓以前的奶牛场仅仅只是停留在GPS的地图里,现场早已成了一片停车场。天资行动较早,已在苏北地区建立了饲养基地,计划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落马大多是小型常温奶企   

  明明为的是奶粉提高生产标准,为啥落马的都是小型常温奶生产企业?常温奶指的是,采用超高温灭菌技术,保质期相对较长的牛奶。比如这次被淘汰的一些乳企原本就是生产饮料的,含乳饮料仅仅是其中一个部分。这样的乳企自然谈不上自有奶源,升级生产卫生标准,乃至企业自检等,也很难对应上新标准。而对于像天资、马山牛奶这样的巴氏奶鲜奶企业基本上占据了无锡鲜奶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对于成本上的增加还属于扛得住的类型。像这次位于退场名单内的佳浓乳业也是生产巴氏奶的厂商,还曾经是无锡地区巴氏奶企业的“三驾马车”之一,每天供应2万份学生奶。如今也不得不通过家族企业的联合,实现了资产重组,成为了奔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部分,并且借力完成了符合新生产标准的转型升级。   


  空白让国内三大乳企受益 

  小部分常温奶乳企退出市场,那么谁来填补市场空白?根据本地巴氏奶乳企和大型常温奶乳企如光明、伊利、蒙牛等的长年斗法,这个格局并不会改变。采访中,不少乳企负责人跟记者“叹苦经”:常温奶出来后,对传统的巴氏杀菌奶冲击很大,而本地乳品企业都是以生产巴氏奶为主的。巴氏奶是用老式工艺蒸汽杀菌制作的,保质期只有两至三天,而七八年前开始在无锡市场上出现的常温奶保质期可达几个月甚至半年、1年。蒙牛、伊利等外地奶业巨头,纵然受到了三聚氰胺等奶业风波的影响: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危机公关能力,大搞品牌战和市场营销战,仍然牢牢占据着大卖场的绝对多数牛奶销售份额。

  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地产乳企现在只能退守学生奶、早点奶和订户奶等巴氏奶市场。天资每日供应学生奶4万份、早餐奶7万份,马山每日供应订户奶3到4万份、学生奶5到6000份。业内人士分析,这次乳品业洗牌首当其冲的可能受益者就是国内三大乳企伊利、蒙牛、光明。对于本地乳企来说,虽然从事的并非同一细分领域,但是无论在奶源基地、研发实力和涉足范围来说,都远远难以望其项背。而且根据统计数据,无锡乳品市场从2003年以来,常温奶逐渐占据上风,目前已经占有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巴氏奶领域,则一向由天资、马山牛奶为代表的几十年老厂“分享”剩下10%的市场份额。另一个“嫌疑对象”则可能是进入无锡已经数年之久的卫岗乳业,该企业同时从事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业务,巴氏奶上已经与本地乳企形成竞争态势;而常温奶上就超市的销售情况来看,价格上又跟光明等大型乳企相比有明显优势。 

 

上一篇: 天津五家乳企未通过重新审核 生产许可证被注销

下一篇: "乾元浩杯"兽药竞赛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