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明:奶牛舒适度之站立区域管理
奶牛跛行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据调查,美国牧场平均跛行率在30%以上,中国大型牧场的跛行率平均在30%左右,加上中小型牧场,中国奶牛跛行率估计在40%-50%以上。未经专业培训的人进行步态评分,通常只能判定严重跛行的奶牛,对于轻微的病变或者跛行,需要专业的评定师完成。通常我们看到的跛行只是冰山一角!
正确的奶牛步态评分应该是在奶牛行走时进行评分。
由下图可以看到,3分和1分、2分相比,采食量降低3%,产量降低5%,以此类推。
跛行的牛大部分非常消瘦,因为她在牛群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挤完奶后走在后面,抢占不到有利的卧床空间和采食空间,而且在采食时很容易被其它牛挤开,所以采食量、产量降低非常明显。严重跛行的牛采食量比健康牛降低7%,产量降低17%,此外,配种、繁殖等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淘汰率也会增加。
3分牛发展为4分、5分牛的概率比健康牛大,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跛行的影响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损失产量,发病率非常高。
以上这张图说明了成功的共同经验:躺卧时间高,大部分是深槽卧床,垫料干燥足量,注重修蹄蹄浴,挤奶通道橡胶垫或锯末,注重牛群密度,注重地面的防滑措施,牛舍环境好,清粪及时等。
不同国家奶牛肢蹄病发病率不同。美国东北部、英国等国家肢蹄病发病率较高,瑞典、挪威等国家较低。中国大型牧场的跛行率平均约30%,如果把中小型牧场算进去跛行率达到50%以上。值得深思的是,并不是所有牧场跛行率都这么高,差距非常大,做的好的牧场跛行率只有1%、2%。
美国通过研究东北部近100个牧场不同的卧床类型,发现对奶牛肢蹄的影响明显。
跛行原因追溯 跛行通常发生在产后8-15周,也就是说泌乳早期跛行率较高。为什么?国外从产前就开始记录奶牛的站立行为,因为跛行有一个发病过程,产后跛行可以追溯到产前,看这些牛在产前是不是已经发生问题或者站立时间过长。
国外研究发现产后跛行的牛,产前的站立时间明显增加,也就是说产前站立时间长是引起产后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奶牛产前的站立时间增加,到底这些牛站着干什么?如果是站着采食也许是好事,能提高采食量,但实际上这些牛站立采食的时间和健康奶牛是没有差异的,她们在采食过道上和其它过道上的站立时间、四肢站立在卧床上的时间和健康奶牛都没有差异。唯一的差异就是两个蹄子站立在卧床上的时间,这种行为是引起跛行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然,引起奶牛两个蹄子站立在卧床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台阶不合理导致牛上卧床率降低,或者因为颈轨太低,保持了卧床的干净,牛排粪不会排到卧床上,但牺牲了牛的舒适度。卧床的干净程度并不是衡量奶牛舒适的好指标,可以作为参考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越是奶牛不喜欢躺卧的卧床,越是会保持的干净,因为躺卧率很低,所以不能将卧床干净作为唯一的指标去衡量奶牛舒适度。
奶牛站立时间与跛行的关系 如前文奶牛舒适度之躺卧区域管理已经提及,不同牧场之间躺卧时间差异非常大。从下图多个牧场的躺卧时间和跛行的关系可以看出,跛行率高的牧场通常躺卧时间较低。这是由于体重600kg以上的奶牛在硬水泥地站立时间长,导致蹄部病变所致。因此了解测定牧场的躺卧时间,对跛行的防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颈轨与站立行为的关系 下图是UBC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它研究了在不同的卧床类型上颈轨与卧床后边缘的距离对奶牛行为的影响,发现随着颈部轨道到卧床后沿距离的增加(统一调整到1.9米),奶牛四个蹄子站在卧床上的时间明显增加,而两个蹄子站在卧床的时间直线降低。
基于美国奶牛体型636公斤的标准,美国推荐颈轨与卧床后边缘的标准为1.73米,只有36%牛场高于此值!
但国内目前没有此标准,因为我们的奶牛体型和美国未必一样。所有的这些设计应该基于自己的牛场,我们要不断的观察奶牛,最好设计成可调的颈轨,可以根据奶牛的需要调整平衡这个距离。
以上实验就是研究颈部横梁靠前或者靠后对奶牛跛行和乳房健康的影响。你会发现颈部横梁太靠后有很多限制,跛行率相当高,达到11头牛,但是颈部横梁靠前的情况下跛行牛只有两头。由此可以看出,颈部横梁往前移了后,奶牛的跛行率是明显降低的。
好多人担心颈部横梁往前移了后奶牛的粪便会拉到卧床上,乳房炎发病率增加,但实际上这个实验证明乳房炎和体细胞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将颈部横梁往前移后,要加强卧床的维护,通过维护来保持卧床的干净。
引起奶牛跛行的其他因素 引起奶牛跛行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设计不合理的颈部横梁、砖头的运动场或水泥地的运动场等。
酸中毒会引起肝脏脓肿。以下是酸中毒比较特色性的症状,所以把淘汰牛解剖看到肝脏脓肿,这些牛往往处于酸中毒的状态。酸中毒对于跛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热应激也能导致跛行,热应激导致奶牛挑食或者精料吃多也是一个客观因素。
关节损伤与跛行的关系 关节损伤是奶牛舒适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对前肢后肢关节损伤都有明确的评分系统。下图为奶牛后肢关节的损伤评分,从左到右依次为健康、轻微损伤、严重损伤、轻微肿胀、严重肿胀。后肢关节的损伤通常提示我们卧床太短或者卧床垫料不足。通常后肢关节的损伤与跛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牛舍环境与跛行 牛舍应及时清粪,如果牛舍环境较差,牛蹄泡在水中的时间过长,会引起蹄疣。可以在挤奶前后对牛舍的牛粪进行评分,1分为清洁几乎无粪便,2分为少量粪便,3分为大量粪便。另外评估者可穿上靴子,对地面进行评分,1分为非常光滑,2分为稍滑,3分为粗糙不滑。
预防跛行的措施 1.在候挤区和挤奶通道铺设橡胶垫 候挤区密度比较大,橡胶垫起到防滑的作用;挤奶通道上铺设橡胶垫需要定期清理粪便,对牛蹄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定期蹄浴和修蹄降低跛行发生 每年至少两次修蹄,硫酸铜和甲醛要交替使用,注意蹄浴的质量。要注意每200头牛要换一次蹄浴液以保证效果,评判的标准为牛蹄子出来能看到显著的硫酸铜颜色。
3.减少奶牛等候时间 奶牛每天离开牛舍的挤奶时间、等候时间对牛蹄影响也很大。从第一头牛出来到最后一头牛回来这是等候时间,等候时间越长奶牛相应的站立时间越长,所需要的休息时间就会增加。如果挤奶时间增多,它会补偿休息,但只能补偿40%,比如说多挤了一个小时的奶,只能补偿休息20分钟,另外40分钟站立,站立时间增加。
结论:每天躺卧时间增加2-4小时,产奶量增加2.5-3.5kg。 我们要求把高产牛群放在距离挤奶厅比较近的牛舍,挤奶效率最高。
4.有机微量元素增加牛蹄子硬度 微量元素最容易沉积的部位、最容易敏感检测的部位就是蹄子和毛发,通常血液和奶中都是相对含量比较稳定的,比如说哪个地方缺少什么或者重金属污染,通常剪下牛的毛发来就能测出缺乏什么微量元素。
添加有机微量元素增加牛蹄硬度。试验第3个月有机微量有提高蹄子硬度的趋势,试验第6个月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5. 降低热应激导致的跛行 一方面降低热应激导致的挑食现象,避免过多的精料造成亚临床酸中毒,另一方面避免“秋后算账”。中国的很多牧场在设计时没有很合理的坡度,导致粪尿、喷淋的水沉积在牛舍。热应激期间,有的牧场奶牛蹄子2-4个月泡在水里,导致蹄子变软,跛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牧场建设合理的坡度为0.5%,即200米长的牛舍,两端的落差应为1米。
6.注重运动场的舒适度 通常运动场面积较大,没有卧床的限制,是奶牛喜欢躺卧和站立的区域,甚至有的牧场奶牛大多数时间都在运动场站立和躺卧,而运动场的舒适度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运动场舒适度的标准和要求与舍内类似,要求垫料松软、干燥、平整;定期更换垫料、旋耕运动场、清理粪便等工作必不可少。很多水泥地、三合土、砖头的运动场,不但影响奶牛的躺卧,而且造成严重的跛行和关节损伤,如下图。
上一篇: 鸡也飞了——2016年白羽肉鸡龙头企业喜迎“开门红”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