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中国畜牧业协会鹿业分会鹿文化专家委员会3月4日,走进昔日皇家苑囿北京麋鹿苑博物馆,探寻文化之源。
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又名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位于大兴区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主要展示内容有“麋鹿沧桑”展览(包括麋鹿与自然、鹿与文化、麋鹿苑)、世界灭绝动物墓区、东方护生壁画等内容。
南苑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现仅存遗址。位于北京市永定门外永定河冲积扇中部,曾是河湖广布、草木葱郁之地。
元始建时称“下马飞放泊”,是元朝贵族打猎的地方。
明永乐年间扩大,修以围垣,周长60公里,谓之“南海子”。周辟四门,内建衙署,设总提督一人、提督四人负责管理。苑内分为四部分,各有一名提督管理,管辖海户400人。苑内设立二十四园,养育禽兽,种植果蔬,供皇帝和官僚贵族打猎享乐。后日渐荒芜,明隆庆年间,南苑已经很衰败。
清代继续经营,修建4处行宫、若干庙宇,原明朝的两处提督衙门改建为行宫(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新建团河行宫。南苑一部分作为操兵练武之所,筑晾鹰台,作为检阅台,清帝多次在此校阅八旗军队。平时严禁平民进入,同治间于此设神机营。苑内多獐子、野兔、麋麂(四不象),并圈养老虎,作为狩猎之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日军闯入园中焚毁建筑、射杀动物。1901年后荒废,由皇家发行“龙票”,准招佃屯垦,始有人于苑内抢占土地建立庄园。后神机营营房建南苑机场。
辛亥革命后仍为驻兵重地。冯玉祥在1924年建“思罗堂”,又称“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南苑镇福音堂”,位于南苑镇西二道街1号,建筑面积167.1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聚会,李昌源为本堂首任牧师(1894—1973,山东省泰安人,毕业于北京汇文神学院)。文革期间该房产被北京博兰特食品工贸集团南苑中心占用。
1949年后发展为北京近郊重要农业区和工业区。位于西南隅的清团河行宫遗址已辟为公园,南海子麋鹿苑也建在苑中。
麋鹿1985年回归中国前,国内外动物保护专家为麋鹿回归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选址,为麋鹿选择一个回家的地点,场地的选择对重引进项目至关重要,它既要适合麋鹿生存、繁衍的要求,又要便于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推广。中外科学家在麋鹿历史分布区域的辽宁、山东、江苏、上海等地考察,最后确定北京南海子,其原因是北京南海子是麋鹿科学发现地、模式种产地、最后灭绝地,野生麋鹿的历史分布地,处在首都,交通方便,研究机构云集等具备多种有利条件。
现麋鹿苑的麋鹿已达200余头, 并在苑内建成野生动物散养区、展示区、野餐区、野营区,苑内还有白唇鹿、马鹿、梅花鹿、狍子等其他鹿科动物和普氏野马等,另有灰椋鸟、大斑啄木鸟等鸟类。
上一篇: 兽药精品化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