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20年养猪发展,我国规模养猪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规模扩大出栏数提高的同时,通过统计数据。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养猪效率和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还有退步。究其原因,疾病、饲料和营养,猪的品种,市场流通等都可以找出很多原因。但有一条,现阶段猪场生产发展的瓶颈是猪场管理。
一、精细管理的范围
猪场中我们习惯把平时的日常生产操作与饲喂称之为饲养管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猪场生产的特点是其长周期性和连续性。猪的一个生产周期从配重、怀孕期、哺乳期、断奶到商品猪出栏大约需要10个月的时间。并且整个周期前一个环节与后一环节连续而息息相关和相互影响。因为如此,我们很多学者都将现场日常饲养作为过程控制,一些前卫的效率较高的养猪企业,干脆在猪场现场将这些操作过程具体化到看板,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操作规范。所以,现场的饲养和操作不是管理,至少不是我们讲的意义上的管理。反而越来越像技术层面的东西。所以我们讲饲养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是技术层面而非真正管理。
猪场管理传统的是目标管理。就是设定一些指标,如配种怀孕率,产仔数、断奶数、出栏率等等,然后将平时的生产成绩与之进行对比,考核和改进工作。往往我们进行考核时,猪的生产已经进入下一个周期,而是这样的考核多是用于员工的奖惩而与生产的改进关系不大。有些综合性指标,如被一些专家讲得很乱的PSY,影响因素太多,几乎和生产的改进与管理无关,而仅仅只能作为评价猪场的参考指标。猪场的管理应该是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结合。更因为猪场生产的特点而主要的应该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我们经常使用一个工具PDCA循环(计划-做-检查-改进)。
二、精细管理的一些误区
猪场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传统的经验管理退出历史舞台。过去的经验往往行不通。按现代过程管理控制论基础,猪场现场必须按“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原理,进行数据和信息流的管理。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的猪场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也被称为精准管理。
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喜欢赶时髦的专家们经常NPD、MSY挂在嘴边,而他们没有养过猪,也没有思考猪场管理。而猪场现场,因为数据相当麻烦,而且对生产改进无帮助而被忽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的是对数据产生了混乱。
猪场数据,一些企业和专家们不惜血本的弄出一些软件和表格,将一些猪场的零星的不完整连续的数据填入其中。然后据此进行一系列分析得出一些所谓的结论。很少对猪场持续改进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猪场数据不是一个软件和几个表格。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电脑都代替不了人的工作。我们的理解,猪场数据是一个有层次的数据系统。
三、猪场数据精细管理
猪场数据系统有三个大的层次:现场的记录、办公室的分析与会总、报表和档案系统。
现场的记录包括几个大的方面:配种产仔哺乳记录、饲料消耗记录、转群记录、出栏记录、防疫消毒记录、药物使用记录、发病死亡淘汰记录等等。这些记录的要求是及时和准确,必须由有经验和责任心的人员进行。并应该对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行考核。现场记录是机器无法代替的。我们到一个场,看到了这样的数据:产仔9头,死亡0;产仔10头,死亡0等;现场产房数据都如此。他们现场的人员告诉我,他们产仔数一直不高,而死亡率很低。结合现场的观察,我很快得出数据不真实的结论。该场是考核死亡率的,这样的数据从开始就做了手脚,对管理几乎无用。一周或更长时间统计一次而不是实时数据也会使数据出现失真而作用大大降低。
数据系统的第二个层次是办公室的分析与汇总。电脑和网络系统的普及使数据收集大大方便。但没有办公室的分析和汇总,所有的现场记录数据也几乎没有作用。我们看到一些企业,花了大的力气去做数据。结果数据只掌握在几个管数据的人员手中。数据自己是不会发生作用的,这也是一些猪场看到现场到处规规矩矩的数据,而其实没有管理的原因。及时的分析和汇总能及时发现现场中的问题,是进行管理和改进工作的第一步。现场记录的及时性也能保证汇总分析的及时有效。
数据系统的第三个层次是报表系统和档案系统。一些猪场做得最多的,是没有第一二层次数据而直接做第三个层次。报表和档案系统不是现场系统,但对现场数据系统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分析历史对比和实现数据在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效传递。我们的一些报表和档案在现场生成,是可笑的。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有效的数据传递的报表和档案对管理会失去作用。这也是大多猪场不重视数据和数据混乱的根本原因。报表和档案的要求是其完整性和连续,上一个时段的报表和下一个时段的报表必须是可以封闭累加的,每个时段都另起炉灶的报表是没用的假报表和不准确报表。报表必须和猪场的财务会计数据一致,不然就没多大意义。档案和报表必须经过长期保存。
数据系统除了层次,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技术经济指标的设立。我们很少有猪场认真统计初生重,而这恰恰是衡量妊娠期合理饲喂的重要指标。也对后续的哺乳成活与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没有合理的初生重,所有的管理都会产生偏差。还有21日的窝重,我们一般喜欢和人交流21日的平均重,这不与猪场管理任何指标显著相关。实际是,母猪的泌乳力只和21日窝重显著相关。另外,用断奶重比较叫槽料和叫槽工作执行的好坏都是不科学的。断奶前(21d)采食被证明低于600g。对断奶重的影响微乎其微。断奶一周的采食量和增重被用来衡量叫槽。技术经济指标的设立必须根据实际而科学。
猪场系统是复杂的生物经济系统,而绝对不是简单的生物学系统和经济学系统的相加。管理科学也是软科学范畴,基于数据系统的精准猪场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管理提高规模猪场的生产效率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D.D.奥斯伯 K.C.尼施柏格《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农业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2、田新等编著《农业技术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6月第1版
3、加拿大阿尔伯特畜牧局 刘海良译《养猪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4、孙曰瑶《农牧企业精准营销》PPT 人民大学MBA 2010年5月
5、吴振顺主编 《现代企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版
6、Jeffrey等主编,赵德明等主译《猪病学》(第10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上一篇: 中国猪业高层论坛湖南分享之旅圆满结束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