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广西农垦:三次全群检测助成猪瘟净化路

广西农垦:三次全群检测助成猪瘟净化路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寻常之事然,养猪之事亦然。猪瘟的净化在我国看起来是一件难事,然而在广西,有一群专业专注,高瞻远瞩的养猪人通过多年的决心和努力,它变成了既成的现实。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从2005年9月开始确定猪瘟净化方案开始,经历连续3次全群检测,疫苗筛选和免疫程序的优化等,到2009年核心场基本达成目标,净化成果维持至今,其净化模式被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认可。那么猪瘟的净化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达成的呢?参与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关键因素呢?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良圻原种猪场兽医总监伍少钦,与大家详细分享整个猪瘟净化的核心与细节。
 
    意识统一决定细节成败
      
    首先,怎样才算完成了净化呢?伍少钦介绍,由于我国尚未启动猪瘟净化相关政策法规,猪瘟依然是强制免疫的疾病,因此此处所说的净化是指免疫状态下的净化。全群达到95%抗体阳性率,发病猪连续3年猪瘟抗原检出率为0,持续保持没有猪瘟易感个体,则可认为达到免疫状况下的猪瘟净化。
      
    疾病净化是一项大工程,完成一件项目的攻关,不做到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是不行的。“净化到底想不想做”、“值不值得做”是必须首先要想清楚的问题。在这过程中,生物安全是疾病净化的基石,没有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疾病净化便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良圻场具有一套较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良圻原种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主要致力于猪流、人流、车流和物流的控制。良圻场并不要求一线基层人员全部生活在猪场,但是人员从外部进入猪场需要经过过渡室、消毒通道、洗澡房、更换场内服装,去往猪场所在以外地区需要报备;使用空气过滤系统;车辆分为场内使用和场外使用,运输前后要在消毒点进行多次消毒;猪场所用器物需要消毒,疫苗过臭氧消毒;场内严格执行灭鼠、防鸟、灭蚊蝇等,隔绝疾病通过生物传播。
      
    然而千里之堤可毁于蚁穴,在许多实验操作规程、生物安全的细枝末节上,不规范的行为都将对净化计划造成影响。因此良圻原种猪场强调,人员意识统一是做疾病净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实施净化最开始做的工作,应该是让场内从领导层到技术层的所有人做到思想上拧成一股绳,将来落实到具体的每一项工作上。
 
    检测淘汰,合格准入
      
    具备了合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及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之后,可以开始实施净化方案。良圻场于2005年制定猪瘟控制与净化方案,首先在核心场进行试点,2006年下半年其他场同步推广跟进。由于猪瘟病毒长时间持续感染比较少见,疫苗免疫对散毒也会有较好的保护,因此可以通过免疫淘汰来做净化。技术路线核心思想为:设定基础猪群猪瘟抗体阳性合格率,通过检测抗体,淘汰不合格猪,引入抗体合格后备猪,最终达到猪群抗体水平处在较高的水平,清除易感猪,实现在场内消除猪瘟的威胁。流程如图所示:

    细化下来分为以下几点:

    1、基础猪群抗体阳性率与合格率的设定
      
    良圻原种猪场将启动净化基础猪群抗体阳性率标准设定为85%,阳性率若低于85%则暂不采取净化措施,通过免疫提高基础阳性率并引入抗体合格后备猪,再进行检测评估。若高于85%则开始启动净化工作。
      
    关于启动净化抗体水平分界线标准的设定,无论是以阳性率或者合格率为准,伍少钦解释,不管是85%或者是90%,都可以根据自己场内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2、抗体监测与全群检测
      
    在整个净化过程中,进行了3次全群检测,全群检测与淘汰、引入是同步进行的。
      
    据介绍良圻核心场在净化方案确定初期,检测得出场内基础猪群抗体阳性率为87.5%,使用OIE发布的猪瘟抗原引物,经过进口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得出全场仅有极少数的3、4头猪携带猪瘟病毒。淘汰后于2015年12月开始进行了连续三次全群检测。
      
    第一次全群检测2015年12月,样本数1470头,抗体阳性率93%,合格率87%,抗体平均值为0.727,变异系数0.258。
      
    第二次全群检测2006年6月,样本数1490头,阳性率95.2%,合格率89.3%,抗体平均值0.744,变异系数0.221。
      
    第三次全群检测2007年6月,样本数1636头,阳性率99%,合格率97%,抗体平均值0.828,变异系数0.150。
      
    从第三次全群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净化行动,整个猪场的抗体阳性率、合格率、抗体平均值以及变异系数,数据都变得十分优秀,说明整个猪场的猪瘟控制已经达到了净化水平。
 
    3、不合格猪的淘汰
      
    检测淘汰以抗体检测为主,必要时辅以抗原检测(针对弱仔、发病等异常猪),淘汰免疫缺陷和耐受猪。每次检测后将抗体不合格猪进行补免,6周后重检,还不合格则淘汰。
      
    伍少钦建议,一头母猪的使用年龄应不超过3年,在7胎龄左右淘汰是比较合理的。根据胎龄-抗体水平关系的实验数据,在首次免疫不合格的母猪中,首胎和7胎龄的母猪经过补免后,越年轻的母猪越值得补免,而高胎龄母猪通常补免效果依然不佳,因此可以直接淘汰。
 
    4、后备猪的合格准入
      
    使用合格的后备母猪来代替不合格的高胎龄母猪是净化行动可行性的关键点之一。后备母猪的合格准入制度是保证猪群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汰、引入后整体免疫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补充入群的后备母猪应该要保持100%的抗体合格率。而后备母猪经过一次补免不合格的也要淘汰。
 
    仔猪免疫从两次到一次
      
    在可行的方案下,免疫程序的设定也有值得推敲之处。猪瘟的免疫方法和程序,国内可谓版本众多,“各行其是”。良圻场随净化过程推进,不断通过验证实验进行程序调整。
      
    就母猪免疫而言,有“一刀切”和“跟胎免”两种观点。伍少钦认为,对于大规模猪场而言,跟胎免疫可以保证小猪母源抗体的一致性,有利于后期免疫程序的制定和简化工作流程。母猪在断奶前免疫一次,可以在半年时间内保持较好的抗体水平,算下来一年内只需免疫2.2-2.4次。
      
    对仔猪而言,是否做超免、在多少日龄免几次也成为了主要需要探索的问题。良圻原种猪场通过对比实验,认为超免抗体水平各项数据指标低于常规免疫,因此不进行超免。
      
    在2010年之前,对保育猪的常规免疫为2次。通过对比实验确定最优首免和二免时间分别为30天和60天。随着净化目标的逐步接近,场内抗体合格率持续处于高位,猪瘟野毒抗原检出率为0,疾病控制情况非常好,基本上不存在猪瘟感染的条件。因此于2009年,场内开始探索是否能将育肥猪两次免疫调整为一次。经过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本场免疫1次(2头份)的猪群抗体合格率、平均值和离散度等优于免疫两次的猪群。随后自2010年以后场内保育猪免疫程序调整为55-60日龄免疫一次。
 
    对比实验决定疫苗选择

    在疾病净化过程中,疫苗的使用贯穿始终,是控制疾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武器,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有效、稳定、安全的疫苗为疾病净化提供强大的助力,因此对于疫苗的筛选,良圻场依然是通过设置对比实验,对照不同厂家疫苗的免疫合格率、抗体平均值、变异系数、母猪免疫抗体持续时间等数据。

    而疫苗如果出了问题,比如出现了某个不好的批次,则会影响到整个基础猪群的阳性率以及育肥猪猪瘟抗体的保护率,从而影响到整个净化过程。为了保证用到的疫苗质量的稳定,良圻场对疫苗的筛选跟踪是持续不断的,2007年开始,每个批次的疫苗使用之前都会做临床实验。从2013年开始,场内还会每年不同对厂家的疫苗质量进行监测对比、评估筛选,以做储备,防止正在使用的疫苗出现问题时无苗可用。“我们不会因为跟谁关系好,就用哪个厂家的苗。或者说一直用哪个厂家的苗,就100%相信他了。因为每个疫苗批次之间也会有差异,工作里面实事求是,数据说话。就算我们一直在用哪个厂家的苗,如果他给我们哪个批次效果不稳定,再给一次机会,再有不好的情况,那么就要换了。”伍少钦说,“单纯的某个结果好或者某个不好,或者有时好有时不好,可能是冷链运输或免疫操作的问题,只有当效果都不好的时候,我们才会认为是厂家这个批次的疫苗确实有问题。”

    猪瘟脾淋苗是良圻原种猪场一直使用猪瘟苗种类。至于为什么不使用细胞苗,据伍少钦解释,不是说细胞苗不好,而是本场出于希望彻底避免BVDV感染进口的保守考虑。

    除了疫苗,良圻场对检测方法的使用也十分谨慎。抗体检测使用进口猪瘟阻断ELISA试剂盒,抗原检测使用进口猪瘟抗原间接ELISA试剂盒与PCR方法,PCR引物使用OIE发布猪瘟引物。伍少钦介绍,猪瘟抗原引物有通用引物、疫苗引物、野毒引物等,不一而足,引物选拔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注意敏感性和特异性。
 
    诚心恒心,净化之道

    疾病净化是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过程,半途而废则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疾病净化也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则功亏一篑。在良圻场猪瘟净化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到贯穿始终的坚持科学、真实,设计实验,谨慎求证的原则。净化的成功也离不开全场上下秉承的从一而终、持之以恒的理念。面对记者的赞叹,伍少钦表示将来还会有不断进步和改善的空间,并不会满足于现有水平。疾病净化不仅仅是猪事,也是人事。

上一篇: 麦康森院士权威发声为多宝鱼正名:我本人也非常喜欢吃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