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中国鲍鱼面临品种退化 这家企业希望有所作为

中国鲍鱼面临品种退化 这家企业希望有所作为

    东山一水鲍鱼养殖有限公司从1999年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鲍鱼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推广,打造国家级、省级鲍鱼良种场,成为东山县规模最大的鲍鱼育苗基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山县的鲍鱼育苗和养殖场一共有1700多家,成品鲍鱼年平均产量4000多吨,鲍鱼育苗量则为16亿粒。”东山县委常委远洋博士在第六届全国鲍鱼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致辞介绍道。据悉,东山县育苗量占据全国50%以上,鲍鱼育苗、养成业已成为东山的支柱产业。
        
    东山县一水鲍鱼养殖有限公司从1999年创建以来,历经九孔鲍鱼、黑鲍、皱纹盘鲍等鲍鱼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推广、更新换代整个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育苗、养殖技术和经验,异军突起,成为东山县规模最大的鲍鱼育苗基地。
  
  专注:只做鲍鱼苗
        
   “一水鲍鱼场目前在东山有两个场,一个是山南场,占地约50亩;另一个是澳角场,占地24亩,两个场的生产架构一样,都是以育苗为主,种鲍养殖为辅。”东山县一水鲍鱼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瑞明向笔者介绍道:现在养殖场里的种鲍主要是绿鲍,用作培育绿盘鲍的亲本。今年绿盘鲍和西盘鲍两个品种都有在做,产量基本各占一半。绿盘鲍苗还成功销往台湾基隆,深受养殖户们喜爱。
                 
    据林瑞明介绍,公司一直专注于苗种培育,未来发展暂时不考虑兼顾鲍鱼养殖、加工产业链模式。“因为海区吊养鲍鱼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一般来说60%的存活率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今年由于品种退化了,存活率仅在50%左右。”由于海区吊养的复杂性、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公司曾经推崇的海上吊养模式鲍鱼损耗大,养成效果不大好。“如今山南场已经建成省级良种场了,接下来会申报澳角场为省级良种场,真正把苗种培育做到极致。”林瑞明说。
       
    创新:繁育新品种
  
  2014年,一水鲍鱼养殖场参与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承担,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福建重要经济贝类品种创新与种苗繁育产业化工程”项目,着重开展鲍鱼良种选育,建立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培育出适宜福建海区的高产、抗逆和优质的新品种,实现良种产业化,努力建设成为福建省良种鲍鱼育苗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里培育的主要品种有西盘鲍、绿盘鲍,西盘鲍已于2014年获得国家农业部新品种认定。
       
    诚然,在依托科研创新改良鲍鱼品种的道路上,林瑞明所在的一水鲍鱼场一直走在前沿:从2009年开始,一水鲍鱼场从日本、韩国、美国引进多个品种亲鲍进行杂交、筛选和培育;2010年一水鲍鱼场从日本引进西式鲍与大连深水公鲍杂交,培育出新一代优质品种西盘鲍;2013年底一水鲍鱼场与厦门大学合作,成功培育出生长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的绿盘鲍新品种;2014年,西盘鲍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新品种认定。
       
   “鲍鱼行业现在面临的困局除了产能过剩,还面临着品种退化的问题。”林瑞明向笔者阐释一水鲍鱼场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创新理念,“现在我们公司的整体运营思路是以知识架构为基础,以生产实践为核心,打造国家级、省级鲍鱼良种场,致力于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示范推广。”
  
  尝试:循环水养鲍鱼
  
  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随着鲍鱼育苗技术的普及,鲍鱼育苗的门槛越来越低,一个小家庭作坊就可以经营鲍鱼育苗。如何在众多育苗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东山一水鲍鱼养殖有限公司一直探索的命题。
  
  在经历了2014年鲍鱼市场低迷的困境下,东山县很多鲍鱼育苗养殖场都转养对虾,一水鲍鱼场却坚定不移地把鲍鱼作为一水的主体产业,在林瑞明看来,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必须在品种创新、品牌打造上狠下功夫。
        
    随着中国渔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海域受到污染,海上养殖将会更多地向陆上养殖转移。“由于生长速度慢,生产成本高,目前来说很少人去尝试循环水养殖鲍鱼,还是以海上养殖为主。”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说道。据林瑞明透露,一水鲍鱼养殖有限公司投资了四百万,先在山南场改造建设了近6000㎡的区域,作为循环水养种鲍和育苗基地。“如果山南场循环水养鲍鱼模式成功的话,我们将推广到其他场去。”林瑞明说道。

上一篇: 如果早点用物联网,第一次创业搞水产养殖也许不会惨败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