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悼】动物营养学泰斗杨凤逝世 愿先生一路走好!

【悼】动物营养学泰斗杨凤逝世 愿先生一路走好!

    我国动物营养学泰斗杨凤先生于2015年12月29日在成都逝世,享年九十六岁。愿先生一路走好!
                   
    杨凤,男,1921年10月出生,纳西族,国家杰出高级专家,我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曾任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成员、农业部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和动物营养学会分会会长以及四川农业大学校长等职务,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动物营养学会名誉会长。
 
    为国立志

    1945 年,24岁的杨凤尚未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便考取了公派留美的资格。杨凤在西南联大读的是化学系,报考公费留学考的是化工,可临走时,有人动员说“中国很穷,很缺乏农业人才,希望有人学农业”,杨凤于是决定改学畜牧。

    云南丽江,盛产好马。出生于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小伙子杨凤,自小便对马很感兴趣。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读本科时,杨凤遇上了一位对羊、马有很深造诣的教授。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喜欢马的杨凤很想成为这位教授的学生。但教授说,你们中国猪最多,你应该去学养猪。杨凤听从教授的劝告,拜在了一位著名的养猪教授的门下。

    1951年,杨凤即将获得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欢迎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讲话传到美国,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激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时,先期回国的华罗赓教授在美国《华侨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这些,都深深打动并影响了杨凤。

    杨凤向校方提出了回国的要求。导师怎么也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即将到手的美好前程,回到那又穷又落后的祖国。面对导师的苦苦相劝,杨凤丝毫不为所动。最终,他冲破层层阻挠,于1951 年回到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矢志报国

    回国之初,杨凤了解到农民养一头猪要花几年的时间,不禁感触万分:“中国的养猪业太落后了!”从此他将他的目光牢牢盯在了养猪上,这一盯就是近半个世纪。

    最初,杨凤受聘于北京农业大学,后应主持西南地区文化教育工作的楚图南先生之邀,到西南农学院畜牧系任系主任。没多久他又转到川大农学院,1956 年,川农在雅安独立建院,他便一同来到偏僻的雅安,工作至今。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呕心沥血、含辛茹苦。为了作调查、搞研究,他到过一百多个县、乡。他常常背起被盖到猪场蹲点,条件再差,也毫不在意。

    正当他大展宏图的时候,反右开始了,不久又是文革,杨凤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从不抱怨。在下放农村期间,他喂猪、扫圈、挑粪、种地,样样干得出色,也没有放弃养猪研究。在当时提倡养猪以青粗饲料为主、精细饲料为辅的大气候下,杨凤凭着一个科学家的良知,冒着政治风险,指出养猪应讲科学,应走配合饲料的道路。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受到严厉的批判。无奈,他只好对如何利用纤维酶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研究。他参照美国的做法,率先在国内提出用消化能来替代的观点,这使我国有了更科学的能值评定体系,对我国猪的饲养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杨凤进入了他科研的黄金时期。

    四川省是我国养猪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1/6,仅次于苏联和美国。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适合我省生产条件的饲养标准,致使养猪生产水平很低,饲料浪费很大,出栏率低,经济效益差。为了解决这一生产上和理论上的问题,杨凤于1979 年开始主持了四川猪的饲养标准的研究,其成果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这一研究,在学术上突破了国际猪营养需要标准的常规模式,突出反映了国际猪营养研究的新进展,是我国科技起点水平高的猪营养需要标准之一。其中,他提出的后备种猪的营养需要标准,在国际上属首创。在研究中,杨凤很善于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注重从国内和省内的实际出发。在四川猪饲养标准的研制中,他将生长猪按其生产性能的高低分为6 个等级,以分别适用于高、中、低三种饲养条件。这样,条件差的边远山区也能应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不同的猪种也可按其生产性能高低选用相应的标准。这一标准对四川养猪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配合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年均新增社会纯收入3100 多万元。

    此后,杨凤还主持了南方猪的饲养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参加了中国猪饲养标准制订的协作攻关,主持了四川和我国南方各省猪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针对四川土壤及饲料中缺硒、锌地理分布广,危害人畜健康和影响生产这一问题,他还主持了四川畜禽对硒和锌的需要量及其缺乏症的防治研究,揭示了畜禽体内硒、锌状况的定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提出了早期预测缺乏硒、锌的科学方法。如今,四川的饲料利用率从大于5院1减少到3.5院1,养猪的数量由5000 多万头增长到约8000 万头,年出栏率由50%增长到100%,杨凤在其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研究中,杨凤非常注重选择那些能推动生产发展的项目。他进行的“瘦肉型配套系猪选育及饲养”研究,是四川省“九五”重点攻关课题。他的思路是,通过提高产仔率,减少种猪来提高经济效益。他将产仔数很高的太湖猪,拿来与长得快的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杂交,使农民最终做到高产、高收入。

上一篇: 广东首批20家省级疫病净化场通过验收挂牌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