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10月24日,首届中国-蒙古国国际乳业发展论坛暨呼和浩特第九届国际乳业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国际、国内乳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领导、乳业界管理者、领导300多人相聚在“中国乳都”,共商乳业发展大计,共谋国际乳业合作方略,共同推动乳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畜牧司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农业部绿色产品办公室副主任修文彦、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吴秋林、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忠、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成旺、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康存耀、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局长范挨计等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费绰博士、蒙古国技术学院副校长其•娜仁格日勒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蒙古国食品与农牧业部国务秘书尼•阿荣包乐德带领蒙古国食品与农牧业相关部门官员和专家参加了论坛,此外,参加论坛的还有新西兰、法国等国驻华使馆官员,以及北京、宁夏、河南、陕西、辽宁、河北、甘肃、湖北、江苏、天津、广东、黑龙江等省、市、县的领导和奶协的领导、乳业企业的领导。论坛由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康存耀主持。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忠、蒙古国食品与农牧业部局长策•巴雅尔玛为论坛致辞,农业部畜牧司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费绰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满、蒙古国技术学院副校长其•娜仁格日勒教授、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剑秋等在论坛做了演讲。
据赵忠副主任介绍,在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呼和浩特乳业引领了内蒙古全区乳业的发展,内蒙古奶牛饲养296万头,每年生产原料奶788万吨。今后内蒙古乳业将按照“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目标,切实构建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牛奶加工与奶牛养殖共赢;坚持走出去,加强与国际合作,实现与国际乳业的共赢;加快转型步伐,乳业加工要加快产品的研发,奶牛养殖要做好农牧结合,提高效益;互联网融入到乳业发展,建立乳产品质量监管和追溯平台,建立乳业大数据平台,共享乳业资源,促进共同提升。
策·巴雅尔玛局长在致辞中表示,蒙古国政府正在大力扶持发展奶业,以减少对进口乳制品的依赖。目前,蒙古国约50%的乳制品需要进口。蒙古国奶牛养殖以放牧为主,牛奶大部分从牧民手中收购,由于牧民居住分散,供应不稳定,而且蒙古四季气候比较分明,冬天没有更多的鲜奶供消费,因此需要大量进口奶粉等乳制品。蒙古希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本国奶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蒙古已经加入国际乳业联合会(IDF)和印度的乳业公司合作,也准备同中国加强合作,特别是重视同伊利的合作,以便更有效和更快的发展蒙古国奶业。
邓兴照副主任提出,我国未来奶业发展应在提高生产力、理顺生产关系、强化政策调控方面着力,使奶业在畜牧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他首先为与会同仁分析了当前乳业形势,2015年,中国奶业在困难中发展,8月份以来“卖奶难”才逐步缓解,生鲜乳价格较低,奶牛养殖亏损面大,转型升级加快,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当前我国奶业面临进口压力大、质量安全压力大和环保、饲料等资源约束压力大等三大挑战,必须实现农牧结合、一体化发展,以降低成本、缓解环境压力。在良种,优质饲料,防疫,养殖规模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管理方面提高生产力;实现管理科学化、产业一体化,理顺生产关系,建议养殖业和加工业互相参股,解决两个环节脱节的问题;目前我国每年在奶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亿元,今后要稳定完善目前的政策,未来标准化养殖比例达到80%以上,DHI测定每年100万头,10年后优质饲草实现500万吨苜蓿燕麦干草,3000万吨青贮的饲草生产能力。
约翰·费绰博士认为,大型牧场是将全球奶牛养殖发展趋势。首先全球对乳制品的需求增加,为满足需求将推动生产向规模较大的方向发展,提高效率和生产量;其次,大型奶牛场通常能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不但每头牛能过获得更高效益,利润总额也更多,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奶牛,提高竞争力;第三,大型奶牛场可以更好的解决环保、食品安全等问题。据他介绍,事实上,在美国3400个奶牛场生产全美2/3以上的牛奶。美国存栏900多万头成母奶牛,约4万个奶牛场,如果是存栏3000头的奶牛场,只需3000个即可。加拿大、荷兰、整个欧盟国家都在经历大牧场数量增加,小牧场数量减少,奶牛转移到大牧场这样的趋势。而中国是乳制品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产不足需,未来市场还将显著增长,国内生产或进口都将增长,面临国际市场低价乳制品的竞争也将长期存在,发展大型牧场也是必然趋势。
刘玉满研究员表示,中国奶牛养殖成本大大高于国际市场,要总体上提高中国乳业竞争力,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首先奶牛品种多元化,现在国内奶牛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黑白花奶牛,发展乳肉兼用型品种如西门塔尔,发展适合南方的娟姗牛等耐热品种;其次,奶类动物多元化,要发展奶山羊、奶水牛等;第三奶类产品多元化,国内主要是UHT奶,要大力发展巴氏杀菌乳;第四养殖主体多元化,要有个体的、小区和各种不同规模的牧场共同发展;第五发展模式多元化。目前公司+农户(小区、规模牧场)的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更多的发展模式,如日本生产者合作社、新西兰的奶农入股的模式。
其•娜仁格日勒教授介绍,蒙古国最近几年乳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有90多家工厂,大约一半位于乌兰巴托,原料奶均由牧场提供。蒙古国乳业方面的研究从1950年开始,也有了很大进展,包括在乳酸菌以及牛奶用于化妆品等方面。
张剑秋执行总裁为与会同仁分享了伊利国际化的经验,他认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唯有“秉天时、得地利、应人和”,才能推进乳业可持续发展。秉全球乳业融合之天时,当前,全球乳业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在加速流动,有效地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已经大势所趋,伊利在欧洲的瓦赫宁根大学建立了目前中国乳业海外最高规格的欧洲研发中心,在大洋洲新西兰,伊利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乳业一体化基地等,总投资达32亿元;得中国市场增长之地利,中国已经成为拉动全球乳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以伊利为代表的深谙中国市场的领军乳企为中外乳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应智慧集群之人和,今年9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由伊利主导实施的中美食品智慧谷应运而生,该项目集聚整合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沃顿商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等众多全美顶尖的常青藤联盟名校、全球综合排名前十的大学及在农业、管理、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将在多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立体式合作,这是伊利在此前国际化经验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
苏州国云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东为乳业同仁分析了国家乳业大数据平台产业升级的新途径,介绍了乳业大数据平台方案,平台提供了最全面最流行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大数据挖掘工具——魔镜大数据工具,企业和政府可以在这个平台自助的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帮助决策。下午,论坛还举行了“中国乳业大数据平台新闻发布会”,马总为与会同仁演示了中国乳业大数据平台。
论坛期间,呼和浩特市奶业协会会长范挨计接受了荷斯坦记者采访,他表示,首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国际乳业发展论坛暨呼和浩特市第九届国际论坛,借国家“一带一路”契机,同蒙古国、美国等国家专家探讨如何利用国内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共同研讨,乳品企业和养殖企业之间如何进行实现利益联结,共同发展。呼和浩特市奶业正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4年伊利和蒙牛两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其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化水平(100头以上养殖水平)达到95%,单产平均7.5吨,一些大牧场更高;养殖环境不断改善;饲草种植面积100万亩(苜蓿30万亩,青贮玉米60万亩)基本达到每头牛2亩粗饲料;养殖效益也基本稳定。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上一篇: 陈立侨:虾蟹养殖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对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