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杨冠章讲述台湾养猪业发展沿革与经验

杨冠章讲述台湾养猪业发展沿革与经验

          
     9月20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海峡猪业科技研讨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这是2015 中国猪业科技大会、首届“猪业博览会”(Swine Expo)的重要分论坛之一,包括台湾养猪协会前理事长杨冠章等众多台湾知名畜牧专家、企业家作专题报告,会场吸引200多嘉宾参与听课交流。
          
     研讨会上,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乔玉峰致欢迎词。在杨冠章演讲之余,台湾宜兰大学林荣信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张伟力教授、台湾文化大学罗玲玲副教授纷纷登台演讲。当天下午,台湾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夏良宙教授、天兆猪业董事长余平和安佑集团总裁洪平等也作专题报告,与嘉宾们一起面对面互动交流。
          
     研讨会上,台湾养猪协会前理事长杨冠章介绍了台湾猪业发展沿革并分享经验。
          
     回顾台湾养猪业历史,杨冠章介绍说,1962年台湾民间开始综合性养猪,以农民自养母猪、生产仔猪、育成肥猪模式为主。1965年,台湾毛猪电子化拍卖开始(朴子市场)。1968年日本政府同意台湾猪肉销入。1970年台湾肉品工厂建立,猪肉开始外销,台湾区域内毛猪拍卖场普遍建立,成为“毛猪销售网”。1977国内养猪及饲料工业逐步建立,包括卜峰公司等畜牧公司纷纷成立。
          
          
     据介绍,台湾毛猪产值自1986年起,已超过稻米,为单项农产品之首。1989年台湾猪肉外销日本数量超越欧洲、丹麦,占日本进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但在1997年,台湾养猪业发生口蹄疫,重挫养猪产业,估计包括养猪农民、饲料业、药品业、屠宰冷冻业、运输业等关联产业损失超过新台币1500亿元。自此,台湾养猪业转为内需型,且逐渐转为猪肉进口地区。2005年猪肉市场全面开发,台湾猪肉及猪杂碎进口关税分别为12.5%及15%。
          
     一路波折,台湾养猪业也曾受到疫病袭击的重大考验,但经当局因应措施获得了良好改善。杨冠章在会上介绍,因2013年10月发生猪只流行性下痢疫情,死亡仔猪超过28万头,加上母猪感染后繁殖性能受到影响,导致台湾地区内2014年猪只在养头数较去年同期减少52万头(减幅达到8.8%),造成猪源供应产生缺口。
          
     为避免价格波动损及猪产业发展、猪农利益及消费者权益,台湾农委会自2014年2月中旬即请养猪产业团体加强倡导所属会(社)员秩序出猪、台糖增加供应市场,并于3月4日成立“猪价稳定小组”,办理相关因应措施,如供需调度、限制采购、消费调节与替代,分流管理、项目进口、增加及调整修饰日等措施。相关措施的执行获得较好的改观:台湾猪肉涨幅最高达到27%,涨幅缓和。
          
     研讨会上,杨冠章还分析了新旧生产系统的利弊。他表示,传统连续式生产系统存在诸多缺点,如疾病平行感染、不易断绝疾病、疾病发生及传播快速、生长速率及饲料效率较差、整齐度较差、增加药物使用,生产成本提高,工作繁重无法休假等。相比而言,新式高效率与健康养猪生产系统具有明显优势。
          
     杨冠章介绍说,新式高效率与健康养猪生产系统可分为两地式/异地式饲养系统和多地式饲养系统。要点是新式系统分开各场相距须2公里以上。其中,两地式/异地式饲养系统的做法是仔猪10-21日龄离乳,移至他场饲养,这主要可隔绝来自母畜的垂直感染。多地式饲养需做到不同期猪只在不同场饲养,这主要可隔绝来自母畜的垂直感染及不同期猪只的平行感染。两种模式的必要条件和核心技术是保证各饲养单位统进统出、人车设备不共享,落实好生物安全措施。
          
     (新牧网  钟展锋)

上一篇: 陈春花:三种错误模式葬送中国企业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