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陈焕春:高强度的免疫致“老病新发”“新病不断”

陈焕春:高强度的免疫致“老病新发”“新病不断”

病毒变异、暴发新疾病、混合感染,腹泻、繁殖、呼吸道疾病频发。这些字眼很好地概况了目前中国的猪病现状。2015年9月18-21日在厦门举办的“2015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老病新发、新病不断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将疾病净化或消除作为防控目标,而是持续不断地无序免疫,迫使病毒发生变异或产生新的病原。
          
“无论是老病新发还是新病不断,最突出的问题依旧是猪群腹泻(PED) 问题。”陈焕春认为,现在的腹泻主要是流行性腹泻,其余继发性腹泻,如伪狂犬等疾病都可导致腹泻,这是由于全身性疾病的病原循环到胃肠道所引起。

“其次就是猪伪狂犬问题,而伪狂犬的难题就在于病原发生了变异,毒力有所增强。之后是五号病(口蹄疫),另外在肥育猪和种猪中流行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值得我们重视。”在陈焕春看来,当前复杂的猪病可以用简单的六个字概括:“呼吸”、“繁殖”、“腹泻”。而陈焕春认为腹泻是当前的头等问题,接下来是呼吸、繁殖问题。猪场能够解决这三大问题,养猪的效益也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而中国猪病的复杂除病原多外,临床发病往往是混合感染居多,这也给疾病防控带来不少的困难。据陈焕春介绍,华中农业大学每年都会做病原学检测统计,十几年来发现疾病的病原学分布变化不大。

“从病原学方面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猪瘟的检出率比三年前有所增高,这是否与腹泻和使用过多蓝耳病弱毒疫苗有关,有待证实。但PCV2、PRRSV、HCV、PRV、PEDV 等病毒病的流行依然严重。细菌性疾病发病最高的依旧是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另外大肠杆菌排在第三位。”据陈焕春介绍,2014年蓝耳、链球菌分别是病毒病、细菌病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
          
“链球菌主要流行的还是2 型,其他的血型没有这么严重,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是4、5型。”陈焕春介绍,2014年,根据全国1872家规模化猪场的311种多病原混合感染模式检出数统计,混合感染最高的为副猪嗜血杆菌+ 链球菌,其次就是圆环+ 蓝耳+ 副猪嗜血杆菌和圆环+ 蓝耳+ 链球菌。
          
面对复杂的动物疫病形势,陈焕春认为,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开展病原流行病学与生态学、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分子致病与免疫机理、新型疫苗、新型生物药物、诊断试剂等的研究,不断加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逐步达到重大动物疫病的控制、净化与根除。

“将疾病根除净化,这才是疾病防控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高强度的免疫疫苗。”陈焕春认为,越是花钱多的疾病,越是要列入净化之列。在他看来猪伪狂犬、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耳病、口蹄疫、圆环病毒都应将其列入净化根除之列。

此外,陈焕春提到,基因缺失疫苗是未来疫苗发展的重点方向,它使区分免疫动物和野毒感染动物成为可能,为疫病的根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针对一些重大动物传染病如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新城疫、禽流感、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应当加强基因缺失疫苗和鉴别诊断试剂的研究,尽早启动这些疾病的根除计划。”陈焕春告诉《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应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及其配套鉴别诊断试剂的联合应用,是成功控制和根除动物疫病的典范。美国等一些国家成功地根除了猪伪狂犬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李丹)

上一篇: 病毒性腹泻进入“新常态”,需常规免疫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