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原来是蓝耳疫 基因变异高致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突如其来的“南方夏季高热病”,疫情逐渐向北方扩展,疾病从炎热夏季流行到严寒的冬季以至翌年的春天,也未出现缓和迹象,这个病名显然是名不符实了,于是又出现了高热病、红皮病,甚至有人怀疑是非洲猪瘟等等。
本病也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与兽医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与此同时对本病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使用了多种方法对病原进行检测,虽然在不同的病料中,检测出多种病原(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等病毒和病菌),但是蓝耳病病毒(PRRSV)是主要的病原,也是原发性的病原,并与以往分离的蓝耳病病毒,在基因的序列上有所不同,本病毒的分离株在NsP2区高变区的序列测定表明,缺失29个氨基酸,该毒株经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很高的致病性,所以有关权威部门将2006年暴发的这场灾难性的猪病,正式定名为“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而那个“南方夏季高热病”的病名则被自生自灭了。
由于“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传播快、流行广、来势猛、危害大,在短期内造成大批猪群病亡,导致全国猪肉市场供应短缺,肉价飚升,直接影响到广大人们的生活,足以说明本病的严重性。因而养猪业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也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2004年4月以来,生猪及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对此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保持市场稳定的措施……
一场猪病使我体会到古人所说“猪、粮安天下”的深刻函意,猪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养猪工作也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这更坚定了我投身养猪业的信心和决心。
在职读研过三年 通过论文的答辩
我读在职研究生,已有三年多了,课程早已结束,并且都通过考试,全都合格了,但必须通过毕业论文才能拿到硕士文凭,其实我的毕业论文素材早已积累了,由于有的数椐尚不完整,需要补充,论文需要整理和修饰,所以拖到现在,论文的题目是“仔猪首免猪瘟活疫苗日龄的探讨”。并将这一论文寄给我的指导老师,最近收到指导老师的来电,得到了肯定,同时约定时间要我回校进行论文答辩。论文内容摘要如下:
一、猪瘟的概述。
二、当前我国猪瘟流行的特点主要呈现非典型猪瘟和隐性感染,经PCR抗原检测和EL1SA抗体测定得到了证实,感染猪临床的主要表现是持续高热、其他症状不典型,妊娠母猪发生死胎、流产等。在某些规模猪场,本病的流行较为普遍,损失较大。
三、非典型猪瘟发生的主要原因。猪场可能是存在猪瘟野毒(种猪带毒)、被感染猪因种种原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猪瘟的免疫程序不合理,特别是首免日龄至关重要(本论文着重对猪瘟活疫苗对仔猪首免日龄研究),当然有的地区或猪场,也存在着疫苗的质量或免疫的技术问题(不在本文的范围之内)。
四、试验采用ELLSA方法,检测不同时期哺乳仔猪血清中的猪瘟抗体。
五、试验结果。1)新生仔猪,猪瘟母源抗体的高低,与母猪的猪瘟抗体高低呈正比,母猪的血清、及其仔猪的脐带血清和初乳中的猪瘟抗体三者基本一致。2)新生仔猪血清中,猪瘟的母源抗体逐日上升,至14日龄达最高点,以后逐日下降,至25日龄(断乳),尚有少量抗体,30日龄以后基本消失。3)仔猪在哺乳期间,接种猪瘟活疫苗,不仅能中和仔猪已获得的母源抗体,而且影响以后主动免疫抗体的产生。4)对哺乳仔猪反复或大剂量接种猪瘟活疫苗,不仅无助于抗体的提升,相反还可损害其免疫功能。5)在产房内接种猪瘟活疫苗,疫苗毒可污染环境(仔猪接种活疫苗24小时后,在仔猪的粪便中检出猪瘟苗毒)。在五个规模猪场的试验表明,对猪瘟活疫苗的首免时间,由21日龄推迟到35日龄,仔猪主动免疫的抗体明显上升,保育仔猪的成活率显著提高。
六、结论。1)母猪的猪瘟抗体越高,仔猪从母乳中获得的母源抗体也越高,维持时间也最长。2)仔猪在哺乳期间接种猪瘟活疫苗,不仅能中和仔猪已获得的猪瘟母源抗体,还能导致仔猪的免疫紊乱,以后即使接种猪瘟活疫苗,抗体也难以上升。3)仔猪首免猪瘟活疫应苗最佳的日龄为断奶后一周,一般为30~40日龄,应在保育舍内进行。
评委的评语是:取材结合生产实际,论文的设计思路清晰,试验方法准确、数据可信,解决了保育仔猪猪瘟抗体不达标的难题,有实用和推广价值。论文获得通过。
养猪文化博物馆 文明养猪感新鲜
有幸参观了一个新颖的博物馆,叫做“猪文化博物馆”,可能由于职业的原因,我对于冠以“猪”的博物馆,颇感新奇,饶有兴趣,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走进馆内,心情豁然开朗,无比亲切。这里古色古香,并用现代化的设备讲述在远古时代猪是如何从野猪驯养成家猪的,我国农民饲养家猪已有几千年历史了。他们创造并坚持的农家传统养猪方式,保持了良性的生态循环。他们对待猪的观念是“天人合一”“物吾与也”(“与”即伙伴之意),体现了农牧结合,人与自然、人与猪、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饲养方式,把猪当成了“朋友”。
但是这个“朋友”也不意味着要把猪当成宠物,不能食用,而是要求我们“养之得法、取之有道”。古人云:“猪、粮安天下”,猪肉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美味佳肴。我们提倡善意待猪,是要求尽量使那些为人类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传统饲养的家猪,有放牧运动的场地,有拱土觅食的自由,可以享受到阳光下睡觉的舒坦……使猪都能自由自在地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如今,养猪生产从分散的个体饲养逐渐转变为规模群养,这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规模养猪,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有利于猪的品种改良,带来的好处多多。但是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人们总是按照自已主观意志和愿望,去饲养、改造猪,不把猪当猪养,使猪群生活在一个恐惧、痛苦、紧张、抑郁的环境中。如今那些生活在规模猪场内的猪,虽然衣食无忧,但身体虚弱、抗病力下降,疾病不断,猪群的健康状况一代不如一代……
此时此刻,使我回忆起许多养猪人总是感叹地说,现在养猪真难啊,猪病流行为何如此猖獗?涌进了各种防治措施,猪病防控的效果依旧不能令人满意。这次参观猪文化博物馆给我的启示是,在发展现代化群养进程中,不能以牺牲猪的福利为代价,要给猪造就一个舒适、安宁、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将人们的主观意志强加给猪,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吴增坚 南京农业大学)
上一篇: 中国白羽肉鸡的发展模式及供需关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