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一、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生猪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猪肉产品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2014 年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达 65%。
(一)全国肉类结构变化趋势
1985-2000 年,猪肉大幅下降,降低 20 个百分点 ; 禽肉明显增加,提高 11 个百分点 ; 牛羊肉小幅增长,增加 7 个百分点。2000 年以来,猪肉缓慢下降 ; 禽肉稳步增长,已达到 20% 以上 ; 牛羊肉基本稳定在 13% 左右。全国肉类结构变化趋势 : 1985-2000 年,猪肉大幅下降,降低 20%,禽肉明显增加,提高了11%,牛羊肉小幅增长,提高了 7%。2000 年以来,猪肉缓慢下降,禽肉稳步增长,达到 20%,牛羊肉基本稳定在 13% 左右。
全国肉类结构变化趋势 : 1985-2000 年,猪肉大幅下降,降低 20%,禽肉明显增加,提高了11%,牛羊肉小幅增长,提高了 7%。2000 年以来,猪肉缓慢下降,禽肉稳步增长,达到 20%,牛羊肉基本稳定在 13% 左右。
(二)生产总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2000-2014 年,生猪年出栏由 51? 862 万头增至 73 510 万头,增长 41.7%,年均增长 2.5%。猪肉产量由4238 万吨增至 5? 671 万吨,增长 33.8%,年均增长 2.1%。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升。2007-2013 年,年出栏 500 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提高 19个百分点。
(三)区域化布局优势显现,优势区域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90% 以上。
(四)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完善?初步形成以核心育种场、 资源场、 扩繁场为基础, 遗传评估中心、改良站为支撑,质量检测中心、公猪站为保障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 遴选出 74 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群种猪达 12 万头。
(五)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确立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50个;实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重点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品种进行保护;以地方猪品种为素材,成功培育了24个优良品种(配套系),满足市场多元化、特色化消费需求。
(六)生猪生产形势
生猪存栏连续六个月保持下降态势,生猪存栏已明显低于近几年同期水平。2015 年 3 月,能繁母猪存栏 86.43 万头,同比大幅减少 15.31%,环比减少 1.66%。能繁母猪存栏较最近一个周期内各年度同期平均水平低16.52%,从 2008 年以来历史数据看,生猪产能已降至相对较低水平。
近期,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问题:
(1)猪价持续走低。2014 年全年出栏活猪平均价格仅 13.47 元 / 公斤,比保本价低了将近 1 元 ; (2)养殖户亏损严重。到今年 4 月底,猪粮比价已经连续 67 周低于 6 :1 的盈亏平衡点,养殖场户长期亏损,有养殖户反映 3 月份出栏一头肥猪亏损达 230 元 ;(3)产能深度调整。2015 年 3 月,生猪存栏同比下降 10.68% ; 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 15.31% ;(4)3 月底以来小幅回升。4月第 5 周,活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为每公斤 13.40 和 21.85 元,同比分别上涨 22.2% 和 12.9%。
二、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扶持政策
(一)政策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补贴、调出大县奖励。
1. 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项目。规模标准:年出栏生猪 5000 头以上;生猪额度:单场 50 ~ 100万元;资金用途:支持圈舍改造和标准化生产等;补贴形式:以奖代补。2014年总资金达到9亿元(含生猪、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 。
2. 生猪良种补贴。工作目标:提高良种使用水平,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实施范围:全国 28 个项目省;补贴标准 :每头能繁母猪每年使用 4 份优质种猪精液,每份补贴 10 元;2014 年项目资金6.6 亿元,共补贴能繁母猪 1 652 万头。
3.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生产积极性,2014 年奖励资金 35 亿元,奖励大县 560 个,鼓励生产、资金到县,专项使用。资金用途 : 扶持规模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用于种猪引进、饲料购买、流通加工等方面的贷款贴息;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 ;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
(二)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
(1)2015 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暂停实施 ;(2)直接的补贴政策可能会越来越少 ; (3)中央财政支持重点 :公益性、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如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 金融与保险、 种业创新等。
三、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养猪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 畜产品供求发生变化,由消费主导。
2. 养殖成本不断攀升。 饲料原料、人工、水电等费用呈上涨态势。2009 年以来,生猪养殖成本增加了将近40%。
3. 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中小养殖场户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年出栏 500头以上养殖比重仅 41%。生产成本偏高、养殖效益不高、价格涨跌幅度大。
4. 生产性能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生猪产业的良种化水平、 单产水平、科技支撑还比较落后。
5. 资源约束破题困难。金融服务与生产需要有差距,贷款难 ; 生产发展受资源限制,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6. 环保压力日益增大。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提出更高要求 ; 养殖规模与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种养结合不紧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研究滞后。
7.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疫病多发,重大疫病时有发生 ; 防疫机构不健全 ; 防疫力量薄弱。既影响消费,也影响养殖信心。
四、我国生猪产业下一阶段发展思路
农业部正在制定《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 》 (以下简称“规划” ) 。通过对消费需求分析(能消费多少?) : 猪肉消费仍将是居民肉类消费的主体,消费需求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猪肉消费增幅将逐步趋缓。通过对生产发展分析(能生产多少?) :生猪生产仍将保持增长趋势,猪肉产量增幅将下降,前十年,年均增长 2.38% 未来十年,年均增长1% ~ 2%,由 2 时代转向 1 时代。
(一)规划的总体目标。稳定供给; 提质增效;保障安全 ; 环境友好。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种养结合,优化布局 ; 龙头带动,产业融合 ;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三)规划区域布局。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养殖传统、消费偏好、屠宰加工和区位优势等条件。重点发展土地、 饲料资源丰富的东北、西北地区; 稳定发展中部、西南地区的传统主产区;适度发展养殖发展环境压力较大,空间受限的东部沿海地区 (苏、浙、闽、粤) 。
(四)规划的重点任务
1. 引导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1)推动生猪养殖标准化水平提高 ;扶持生猪规模养殖发展 ;推广高效饲养集成技术。 (2)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 2010-2014 年,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场 3? 694 个,其中生猪示范场 1? 566 个,带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市级、县级、示范场。 (3)推动养殖场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 : 畜禽良种化 ; 养殖设施化 ; 生产规范化 ; 防疫制度 ; 粪污无害化。
2. 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1)遴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 (2)建立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体系 ;(3)加强种猪遗传评估平台建设 ; (4)推进种猪联合育种。
3. 指导生猪养殖粪污处。 (1)贯彻《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 。农牧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 ; (2)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 ; (3)总结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效模式,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4. 强化生猪监测与预警。 (1)加强生产及价格数据监测 ; (2)加强形势分析和预警 ; (3)适时启动《缓解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调控预案》 。
5. 完善生猪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1)逐步建立生猪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 (2)探索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6. 积极探索金融保险支持生猪产业的新途径。 (1)做好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 ; (2)加大金融贷款支持。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 王宗礼)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