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我国发展木本饲料的前景和展望

我国发展木本饲料的前景和展望

     摘 要:木本饲料是目前全球热门的新型饲料资源。由于我国饲料原料缺乏,积极发展木本饲料对我国畜牧业扩容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木本饲料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文章从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潜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木本饲料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促进我国木本饲料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利用部位,木本饲料可分为树皮饲料、树汁饲料、树叶饲料、树根饲料、木屑饲料等,传统饲用方式是直接放牧,或采集、刈割后饲喂畜禽。目前全世界木本饲料资源利用率还不高,主要由于木本饲料植物营养成分差异较大,资源分布广泛,饲料加工工艺落后,饲料转化率低。木本饲料与草本饲料相比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消化、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钙含量。可预见,木本饲料替代部分饲料用粮应用到畜牧业是大势所趋。文章从几个方面解析我国木本饲料行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潜力,提出我国发展木本饲料产业的具体措施。

     1  我国发展木本饲料产业的挑战和机遇

     饲用植物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饲料短缺与畜牧业迅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常规饲料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面临两个突出问题 :

      ①我国人均耕地少,饲料用粮缺乏,粮食产能基本是维持人口用量,难以提供充足的饲料用粮,总体呈现出是饲料资源总量不足、粮食饲料产能不足、蛋白质饲料严重短缺的局面。

     ②草原面积虽高达 4 亿 hm2,但受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存在放牧时间短,平均载畜率低的问题,同时长期盲目开荒及超载放牧,草地资源不断被严重破坏,带来牧场面积缩小、草场退化严重的现状。随着 20世纪 80 年代至今国家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森林面积逐步扩大,目前我国造林规模和速度均居世界第一,发展木本饲料的潜力巨大,使得我国用于木本饲料生产的资源不断增长,也为发展木本饲料资源打开了新的门路。预计到 30 年代,森林面积可达到 1.6 ~ 1.8 亿hm2, 每年可提供的木本饲料资源将突破 10 亿 t。另外,木本饲料在广大牧区的需求不断增大,特别是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牧区,木本饲料对替代部分草本饲料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有力条件为木本饲料植物产业的兴起提供机遇,可能激发我国木本饲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  我国木本饲料应用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世界各地依据自身木本饲料资源的自然禀赋,对木本饲料进行持久的开发和利用。苏联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利用松针粉饲喂牲畜, 目前全国年产松针粉 20 万 t,松针膏 100t。美国对木本饲料的开发利用处于世界领先状态,先后建成以山杨、柞树木屑生产碳水化合物饲料的工业体系。 日本利用阔叶树木片发酵加工成絮状物,与其他饲料添加剂以一定比例混合饲喂牛、羊,弥补粮用饲料不足的现状 ; 澳大利亚利用桉树叶来解决饲料短缺,墨西哥等国家利用银合欢粉以其粗蛋白饲喂家畜取得理想的经济效果。

     现代木本饲料加工工艺主要包括 : 青藏、发酵、水贮、盐浸、蒸煮、热喷、酸化、碱化及氨化几个领域,我国利用现代木本饲料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木本饲料历史较短,20 世纪 70 年代木本饲料研究才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乔、灌木、叶粉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桉树叶、绞股蓝提取饲料添加剂等,我国连云港市墟沟林场最早具备规模化生产木本饲料叶粉的能力。当前我国木本饲料产业发展迅速,但存在木本饲料资源利用不足、栽培种植面积小、原料利用率、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全国乔木枝叶饲料的平均利用率仅为 1% 左右。最为关键的是,木本饲料加工工艺创新研究十分乏力,工艺过时老旧,特别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把林业木材废弃物转化为饲料酵母这方面的技术基本上是空白。

     3  我国发展木本饲料产业的潜力

     我国发展木本饲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我国世界木本饲料资源极为丰富,可用作木本饲料的木本植物约 1,000 多种,如将木本饲料产量的 20% 用作饲料加工,其年产能相当于目前全国粮用饲料的 3 倍。

     木本饲料完全可以替代粮食作物应用于畜牧业,在众多木本饲料资源中,针叶乔木木本饲料资源 200 余种分布全国各境,仅松针年蕴藏量约 1 亿 t。阔叶乔木饲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 在温带和热带等各气候带均有广泛分布,每年用于木本饲料加工的树叶产量达到0.9亿t。 灌木类、半灌木类木本饲料资源在国际上被称“绿色黄金” 。在我国各地都有广泛分布, 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如胡枝子属、锦鸡儿属、高山柳等植物,其中锦鸡儿属植物我国就有 72 种。同时在我国竹类木、 木质藤本饲料资源也较多,竹类木本饲料资源植物约 19 属 41 种, 木质藤本中野葛、木防已、菝葜等分布广泛、产量高,是理想的木本饲料资源之一。

     其次,近些年我国对木本饲料种植栽培和物种资源的研究逐渐深入, 为木本饲料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早在 1989 年郭选政等就对蒿类半灌木的分布、 饲用价值、生态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杨泽新等 (1995) 对贵州灌丛草地上几种常见灌木的营养成分和适口性、嗜食性及采食率进行了研究。孙浩峰 (1998) 对华北驼绒藜进行了引种试验,认为其是优良的木本饲料和保水固土灌木。李向林等 (1998) 认为,广西开发优质饲用灌木,建立人工灌丛草地较为适宜。我国北方木本饲料植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展,孙海松等 (1998) 对青海省天然草地主要灌木、半灌木饲料植物资源的数量构成、分布及在草地中的作用及饲用价值进行了统计分析。 王启基(1991)、周华坤等 (2002) 分别对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了深入研究。高优娜等 (2005) 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柠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柠条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刘建林等 (2005) 对葛藤进行细致研究后,认为葛藤的根茎叶极易消化吸收,具有防治动物疾病的作用,是畜禽喜食的优质饲料。张国均等 (2008) 研究发现,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叶粉属于优良的木本饲料。

     另外,产业体系的形成为木本饲料的发展提供契机,经过 30 年的发展和利用,我国在不同地域形成不同木本饲料加工工业的分布体系,如四川主要生产槐叶粉、葛叶粉、松针叶粉,江浙一带生产松针叶粉; 广东、广西、福建生产银合欢叶粉,西北地区生产胡杨叶粉 ; 北京、山东、辽宁等地生产果树叶粉。这些产业体系的形成为木本饲料加工扩大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为木本饲料产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保证。

     4  我国发展木本饲料的建议

     发展木本饲料产业将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开辟新途径。当然发展木本饲料并不是要替代粮食饲料,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资源,优化饲料结构,拓展饲料资源潜力。为了促进我国木本饲料行业的发展,扩大木本饲料生产规模、增加木本饲料市场的占有率,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政策引导、结合舆论宣传,在木本饲料企业创办经营过程中给予优惠的投资环境和纳税政策,支持国有和社会资本创建木本饲料高新产业孵化器,支持某一区域形成专一饲料的产业集群。舆论上大力宣传木本饲料对优化我国饲料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木本饲料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和重要性做出重要说明,提高畜牧生产行业和饲料加工行业对发展木本饲料行业经济价值的认可度和信心。在木本饲料产业的发展和利用中转变观念,将木本饲料视为一种重要的饲料资源, 合理规划开发、 大力发展、精细经营,搞好市场营销在发展畜牧业重点区域搞好市场营销,做好木本饲料产品的推广工作。

     ②促进产业规模发展、汇集科技创新力量。规模化生产是木本饲料种植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在木本饲料植物生长广袤的地区,选择适宜本地区栽培种植的木本饲料植物大力发展种植业,扩大饲料林种植和饲料加工企业的规模, 形成密集化的木本饲料种植和加工产业基地。要鼓励科技创新,提升木本饲料加工工艺水平,利用科技进步力量在加速木本饲料转化率,扩大产出规模,促进营养物质保存等领域提高产量和质量。

     ③探索提升木本饲料产量的现代化农艺栽培种植模式,积极发展饲料树种与牧草或作物间作模式和单独地块灌木栽培种植模式。饲料树种在种植中与牧草或粮食作物实行混播、混栽,形成木本植物 - 作物 - 草“双层”或“三层”空间分布的栽培模式,利用木本饲料植物,通过降低风速、分配降水等生态功能来改善间作农田和牧场的土壤水分,空气湿度条件,增加木本饲料、粮食作物和牧草的品质和产量。在我国内蒙古最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开展木本饲料生产,对改良北方草地、治理荒漠做出重要的示范。

     ④不断加大木本饲料加工工艺的精深研究,目前我国木本饲料转化效率还不高,木本饲料的开发及生产、加工、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要积极研发饲料转化率较高的木本全价饲料和蛋白质、纤维素含量高的配合饲料。在木本饲料采集、加工中提高原料利用率以及草粉、膨化饲料等生产技术的研究,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高木本饲料转化率和原料利用率、加工工艺。

     5  结语

     未来我国木本饲料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木本饲料的开发利用对缓解饲料紧张、加快畜禽业发展、增加种植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力量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扩大木本饲料植物栽培种植面积和加工产业的规模,实现我国木本饲料生产的规模化和工业化。

     (黑龙江省合江林业科学研究所  王梓贞、王闯、李琪)

上一篇: 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的核心方法——发情鉴定与适时输精、准确评价公猪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