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传统的零星分散养鸡生产不断萎缩,规模化生态养鸡则持续发展。 规模化生态养鸡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特色产业, 其生产经营形式已由过去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逐步迈入了公司化、专业合作社的大生产与产业化阶段,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正蓬勃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各级畜牧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和支持生态养鸡产业发展,生态鸡产业发展取得了卓著成效。 研究设计出“规模化生态养鸡 553 养殖模式”,指导和规范生态养鸡生产;成立了湖北省地方鸡产业技术体系,为湖北省地方鸡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养鸡生产方式认证工作, 一方面帮助生态鸡养殖户宣传其生态鸡产品, 另一方面为消费者能购买到真正的生态鸡产品提供可靠信息,国内外 40 多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家禽业协会地方鸡分会, 为地方鸡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联系纽带作用;成立了 “湖北省青山绿水生态放养土鸡专业合作社联社”,规范产销,产品生产与销售相互合作,互惠互利, 为生态鸡产品生产与广大消费者架构起产品流通桥梁。 在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地方鸡产业发展迅速,据资料,湖北地方鸡饲养量达 1 亿只左右,2000 只以上规模化生态养鸡户总饲养量已近 4000 万只,其他为农村传统方式饲养。 尽管湖北省生态养鸡发展势头非常好,但规模化生态养鸡所占比例不高, 规范化生产程度尚待提高,生态鸡生产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现将在实地考察和产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问题,有的是个案,供广大读者及生态养鸡户参考, 以资借鉴, 防患于未然。同时,提出应对措施,以促进生态养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既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又保护生态环境。
1 存在的问题
1.1 繁育体系不完善
丰富的地方鸡品种是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根据其体质、外貌、生产性能培育而成, 这些地方鸡品种具有适应性强、 肉质细嫩、蛋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及口感好等优点,但同时存在生长缓慢、早期增重慢、育肥效果差、饲养周期长、耗料多、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等不足,多数地方鸡未经系统的选育提纯, 群体内个体间生产性能参差不齐, 目前培育出的能适合规模放养的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系也很少,而大量外来高产品种的引入,杂交乱配现象严重,致使地方鸡的一些优良基因大量流失。 因此,市场上鸡种来源混杂,其羽色、外貌不整齐,生产性能退化,不利于规模化饲养。 由于缺乏系统选育研究和规范生产,湖北省地方鸡繁育体系不够完善,基本没有形成良种繁育场、父母代种鸡场和商品鸡生产场的繁育体系,加上外来种群的盲目引进致使地方鸡特色资源逐渐退化。 已有的种鸡场大多设施简陋、供种质量低、供种能力不足,制约了生态养鸡产业的发展。
1.2 地方鸡遗传资源开发滞后
湖北省地方鸡长期处于自繁自养的自然选择状态, 生产性能低下,其优良性状没有得到挖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由于持续选育工作难以坚持、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因素,湖北省 7 个地方鸡品种中, 仅少数品种经过了较为系统的提纯复壮选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发利用,多数品种尚处于保种和小批量商品化生产状态。 与广东、广西、江苏、山东等国内优质家禽生产与配套系研发大省相比,湖北省开展的地方鸡选育研究工作还有很大差距, 至今尚未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鸡新品种(配套系),亟待加强研究。
1.3 鸡场选址不当
常常有一些农户在选择鸡场地址时,不注重对地理位置的选择,把场地建在村庄附近,一方面疫病容易流行,另一方面鸡粪会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在夏天造成苍蝇、蚊子滋生,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有的养殖户将场地选择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交通非常闭塞,导致人员、车辆进出场区非常不便,产品难以运输出去;有的没有把握好地形地势,将鸡舍建在了低洼地、迎风口等不适宜的地方,导致鸡舍潮湿,被风刮倒(见图1)等情况发生。
1.4 鸡舍不规范
鸡舍简陋破旧(见图 2),一些农户建造的鸡舍通风透气差,鸡直接在地面休息,病死率高。 鸡舍和放养场地消毒不当,不同类型鸡群混和放养。 如果遇到阴雨不断的天气,鸡舍地面阴冷潮湿, 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滋生及寄生虫生存,调查发现,作物地、林果园生态养鸡的支气管炎、 大肠杆菌病及球虫病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养殖模式的养鸡场。
1.5 鸡苗质量差
某些农户为了一时的方便,在选择鸡苗品种时不注重鸡苗的质量,不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选择, 往往去购买一些上门销售的鸡苗,由于这些鸡苗不是正规孵化厂出售,鸡苗质量难以保证,这样就造成了饲养难度的增加,很难成功进行饲养。 还有一些农户为了贪图眼前的便宜,去进购一些没有按照规定流程接种疫苗的鸡苗,这些鸡苗的疾病感染率非常高,甚至还会威胁到其他健康鸡苗的生长,最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6 生产方式落后
湖北省生态养鸡主要是以广大农民散养的方式为主,虽然规模化饲养在逐年增加,全省也已推广“553”新型生态养鸡模式。但新型养殖模式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家家户户分散饲养的比重仍然很高。 养殖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养殖设备,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管理,许多养殖户没有接受过畜牧兽医学科的专业培训,同时不能提供基本的生产设施。大多数养殖户没有掌握科学的饲料配制技术,不能为散养鸡提供营养均衡的全价配合饲料,农户有啥喂啥,致使放养鸡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生长速度缓慢,影响其正常上市。湖北省生态养鸡也存在以“千家万户”、“船小好调头”等为主要特征的“小规模大群体”现象,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设施简陋、生产水平低、养殖效益不高。
1.7 放养规模不恰当
如果无法控制好生态养鸡的放养规模,就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养鸡的规模大,放养地却很小,这样就很难进行管理;而养殖的规模小,又无法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部分农户在喷洒过农药的玉米地进行放鸡, 常常因为误食喷洒过农药的谷物和变质的饲料而死亡,还有部分农户因为疏忽管理导致很多鸡被老鼠或黄鼠狼刁叼食,增加不必要的损失。
1.8 破坏放养地植被 见图 3、图 4。
鸡是杂食性动物,喜食嫩草,有掘地找食的习性,因此,生长在放养鸡活动区域的草坪很容易被放养鸡践踏,遭到破坏,生态鸡放养时间较长的地块上的牧草没有调养生息的时间牧草将被啄食刨尽,地面寸草不生,植被遭到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1.9 产业化程度低
生态养鸡从鸡群饲养到产品销售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 目前,生态养鸡的销售多为原始产品(活鸡、鲜鸡蛋),而且以本地消费为主,属于典型的“自产自销”,养殖具有盲目性,生产方式原始,精深加工产品匮乏,附加值较低,副产品的利用率低。 而且,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养鸡企业为数不多, 虽然有湖北欣华、蕲春李时珍、谷城荆山源等公司及合作社在进行规模化生态养鸡生产, 但这些企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缺乏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品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生态养鸡生产过程中存在各自为营的现象,千家万户面对市场,养殖户间常常发生抢占市场的纷争, 尚未形成生态鸡养殖、饲料生产、特色加工、销售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1.10 疫病防控难度大
引起生态养鸡疫病防控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生态养鸡所选用的鸡种一般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在疫病预防控制方面存在认识误区,没有提前预防的意识,缺乏有效的免疫程序, 甚至出现病鸡和健康鸡混在一起的错误养殖方法,使疾病的控制难度加大;其次是生态养鸡的生产设施简陋、粪便无害化处理程度低、产品以鲜活产品上市为主, 这些应当是造成生态养鸡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再次是受畜禽养殖大环境影响,家禽疾病种类增加,旧病未除,又添新病,继发感染、并发感染、混合感染或共同感染严重,很多传染病的病原发生抗原漂移或变异, 导致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非典型化,不易诊断,防治难度加大。 另外,地方鸡种源性疾病(鸡白痢、禽白血病等)净化工作没有普遍开展,影响生态鸡的健康生长发育,鸡的死亡率较高,养鸡生产效益降低。
2 应对措施
2.1 加强地方鸡育种
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丰富,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的有 107个,生产类型多种多样,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资源,地方优质鸡育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以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地方鸡进行产业化选育, 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鸡种的优良基因, 其生产性能必然会大幅度快速提高。 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培育专门化新品系,不同品系间进行配套生产,在新品种(系)培育时,要从体型外貌、生产性能以及产品品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或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商业化育种, 可适当导入高产蛋鸡的血统,提高产蛋性能。
2.2 选择优良鸡品种
一方面, 在品种的选择上,应根据鸡在野外的适应性和市场需求来确定,一般应选择适应性强、抗病力高、觅食能力强、耐粗饲、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地方良种鸡或以土鸡血统为主的土杂鸡。 这些鸡种有对环境要求低、活动量大、采食能力和抗病力强、肉质好、市场售价较高等优点,比较适合放牧养殖。 从羽色外貌上宜选择黑羽、红羽、麻羽或黄羽青脚等地方鸡种特征明显的鸡种。 湖北省拥有江汉鸡、洪山鸡、双莲鸡、麻城绿壳蛋鸡、郧阳大鸡、郧阳白羽乌鸡、景阳鸡等优良地方鸡品种,这些鸡种均具有适应性强、品质优异、风味好等优点,深受消费都欢迎;另一方面,对鸡苗的选择,雏鸡和种蛋应来自有种鸡生产许可证,并有产地动物防疫检疫部门检疫合格证,无特定疾病(如禽流感、鸡新城疫、鸡白痢、支原体、白血病、禽结核、马立克病等)的种鸡场,一栋鸡舍、 一个养殖小区和全场鸡只应来源于同一个种鸡场,不能从禽流感禽病疫区购进商品鸡苗。
2.3 科学养殖模式
在各级畜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湖北省生态养鸡生产模式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研究设计出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模式,其基本内涵是: 一群鸡规模不大于 500只,每亩放养地养鸡不大于 50 只,兼顾产蛋,鸡群饲养 300d 左右。 要求选择适宜的放牧场地,建立相互间隔 200m 左右的鸡棚(舍)多个,每个棚舍面积 40~50m2,每棚可饲养生态鸡 400~500 只。 实行小群分散、合理间隔、轮牧饲养。 在“553”养殖模式的指导下, 农户养殖生态鸡只平均收益 40 元左右,放养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见图 5、图6),目前全省规模化生态养鸡规模已近 4000 万只,可见,“553”模式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4 打造品牌
品牌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纽带。实践证明, 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和信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品牌上产品品质的保证。 据报道, 国内品牌鸡蛋的售价比农贸市场同品质鸡蛋的售价高 40%~80%, 这体现出了品牌的价值。生态养鸡的特色就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在其养殖过程中投放的是无公害饲料,严格限制化学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其产品为天然环保食品,生产的鸡肉及鸡蛋产品具有安全、优质、风味上佳的优点,其安全性和食品品质有保障。 所以,生态养鸡的品质与价值呈正比, 应该努力打造并长期维护自己特有的“高品质,好品牌”形象,以不菲的价格进入消费市场。 当前的消费现状是:普遍的高消费能力,价格不是问题, 问题是产品是否有长期的高品质保障。 规模化生态养鸡场宜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则以高价位增值创收, 完全可以弥补生态养殖饲养周期较长的不足。
2.5 建立完善的生产与销售产业链
2014 年,湖北省成立了 “湖北省青山绿水生态放养土鸡专业合作社联社”,这是我国首家专业生产生态土鸡系列产品的合作社联社。 联社的愿景是 “牧者乐其牧,食者享美食”,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美味可追溯的放心土鸡系列产品,为养殖户提供产品销售、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发展规划、宣传推广等专业服务。 联社已与中国惠民(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等连锁超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为联社进一步开展销售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联社的社员均将按照规定的标准养殖生态放养土鸡, 给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 联社成员的基地都将装有高清监控,24h 监控养殖情况。 同时,联社承诺售出的每一枚土鸡蛋“假一罚百”,残次品“以一换十”,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放心,让消费者安心。 联社的成立标志着湖北省生态鸡产品生产与销售产业链已然形成。
2.6 做好疫病防控
野外放养鸡的活动范围广,疾病防治难度大,因此要从预防隔离、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免疫接种、药物预防等方面,全面抓好鸡场的综合防病工作。 生态养鸡疫病防控应该选择自然界的中草药,通过加工调制,以保健食品的形态进入日粮,达到食疗、保健、防病等多个目的,并有利于提高生态鸡产品品质。 饲养过程中,应经常清除粪便、排除污物,保持清洁、干净的饲养环境; 定期交叉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药对鸡舍进行消毒,对鸡群进行喷雾消毒和饮水消毒,切断病源的传播。 生态养鸡疾病防范难度大,免疫工作要求质量高,按照免疫程序,逐羽免疫注射。 发现病鸡应隔离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实行轮牧,以达到生物自净的目的。 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全进全出。另外,要防止天敌和兽害,如老鹰、黄鼠狼等。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动物胚胎与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潘爱銮,申杰,蒲跃进,汪宏才,皮劲松,吴艳,孙静,张昊;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蔡传鹏,蒲跃进)
上一篇: 春季规模鸡场消毒管理关键控制技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