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饲用油脂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饲用油脂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仔猪早期断奶技术是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快速推广使用的新技术,但早期断奶会使仔猪尚未发育成熟的消化系统经受巨大的心理、环境和营养应激的影响,最主要是后者影响,即仔猪由原来吮食气味、营养俱全的液态母乳转向了采食香味差、坚硬、营养成分不同的植物性饲料。仔猪采食营养物质所获得的消化能由母乳的22.18MJ下降到饲粮的13.8MJ-14.2MJ,进而仔猪最直接的表现是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生长停滞或负增长。这是由于仔猪肠道发育还不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和活性低,对饲料养分的消化吸收能力差,最终导致早期断奶仔猪能量摄入不足,体脂损失,造成仔猪抵抗力差,成活率下降。为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营养需要,需给断奶仔猪提供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帮助其顺利从采食营养丰富的母乳过渡到固体饲料。

    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脂肪的目的:一是断奶仔猪消化道容积小,采食量少,这一能量水平不能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必须提高日粮中的能量浓度,而添加脂肪是最有效的措施;二是为改善适口性和饲粮品质,尤其是在仔猪开食料和断奶后前两周的日粮中添加脂肪,能提高适口性和制粒效果,减少粉尘。然而,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尽管高脂肪饲粮可以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但早期断奶仔猪前两周添加脂肪的饲喂效果并不理想。人们逐渐认识到,消化母乳中的脂肪与消化饲粮中的动物或植物油脂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找到适合早期断奶仔猪肠道消化的脂肪源,并提高早期断奶仔猪对脂肪的利用率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1油脂的营养作用

    油脂能量价值和生物学价值高,在断奶仔猪营养中起重要作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油脂,一方面除可提高饲粮的能量浓度外,还可延缓食糜在胃肠道中的流速,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通过消化道的时间,进而提高其消化吸收利用率;此外,油脂也是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消化吸收的载体。另一方面,断奶仔猪日粮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奶制品,添加油脂对保持奶制品的质量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添加高水平的奶制品日粮中。

    1.1供能

    饲用油脂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代谢能价值上。添加油脂可以提高饲粮的能量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油脂本身固有的高能量、易吸收利用的特性;二是油脂提高了其他组分的能量利用。添加油脂提高整个日粮的代谢能是因为其增加食糜通过消化道的时间,降低了饲料在食道中的排空速度,从而使得日粮的消化和吸收利用变得更加完全。

    1.2提供必需脂肪酸

    添加油脂是畜禽获取必需脂肪酸的重要途径。必需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其主要作用是参与磷脂代谢。其缺乏症的表现:动物皮肤角质化、血管破裂、生长受阻。

    1.3促进维生素的吸收

    添加油脂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色素的有效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必须溶于油脂才能被肠道吸收。如果日粮中油脂添加量不足,会影响维生素的吸收效果,进而会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

    1.4降低热增耗

    饲粮中脂肪热增耗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低:脂肪5-10%,碳水化合物10-15%,蛋白质30%。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畜禽日粮中添加脂肪,热增耗降低,散热负担减少,减轻热应激对畜禽生长的不利影响。

    1.5其他作用

    畜禽日粮中添加油脂可增加颗粒饲料光泽,减少粉尘;可改善饲料适口性和外部感官,提高采食量;改善饲料物理特性及转化率,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能减少饲料机械磨损,防止饲料组分分级,保证其质量和混合均匀度。

    2影响油脂消化吸收的因素

    2.1脂肪酸碳链长度

    脂肪酸吸收速度与碳链长度呈负相关,碳链越短的脂肪酸越容易消化吸收。仔猪对短链、中链、长链脂肪酸的利用率分别为86-96%、70-90%和37-78%。有研究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C14的方法测定了油酸甘油酯(长链脂肪)和辛酸甘油酯(中链脂肪)在初生仔猪消化道的吸收速度,分别达到1.83±0.36g/kg和2.77±0.29g/kg代谢体重。仔猪对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酸的消化率见表1。




    2.2脂肪酸的饱和度

    早期断奶仔猪对脂肪的消化吸收速度与脂肪酸不饱和程度呈直线相关。一般地,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更易消化吸收。据测定,豆油中不饱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86.35%、11.43%,牛油中的分别为39.18%、41.76%,不饱和脂肪酸豆油明显比牛油高,这就是仔猪对豆油的利用率高于牛油的主要原因所在。虽然椰子油中的饱和脂肪酸高达80%以上,甚至比牛油中的高,但大多是短链和中链脂肪酸,因此在仔猪肠道中消化率也非常高,饲用效果比动物脂肪好。

    2.3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前者键能高于后者,促进后者的分解代谢。Young(1963)研究指出,在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存在的情况下,长链饱和脂肪酸的吸收增加,因而可认为脂肪的利用率取决于整个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U)与饱和脂肪酸(S)的比率,仔猪对脂肪的消化率与U/S值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并指出若U/S>1.5,仔猪对油脂的消化率可高达85%-92%,若<1.5,则消化率直线下降。但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的消化率与U/S无关,因为它们易形成脂肪微粒。营养学家做了大量试验,将脂肪酸组成不同的油脂混合,利用脂肪酸组成的互补性提高脂肪的消化率,使混合油脂的添加效果优于单一油脂。

    2.4脂肪添加量

    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脂肪,可以克服仔猪消化道容积小的局限,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有研究表明,在2-4周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3%的饲用动物油脂或向日葵油,仔猪日增重可提高10-14%,每千克增重耗料可节省8%-10%,死亡率减少一半。一些研究表明,断奶仔猪日粮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为2%-4%,一般认为不宜超过6%,但当添加量为5-10%时,由于刚断奶仔猪的消化道发育不完善,仔猪很难消化吸收大量的油脂,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随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脂肪的利用率降低。所以在畜禽生产中,脂肪的添加量要适宜,以提高其饲喂效果。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高水平脂肪是否适宜有待进一步研究。

    2.5脂肪添加时间

    21日龄断奶仔猪对脂肪的利用能力很有限,尤其是断奶后前2周。Tokach等(1989)研究了高营养浓度日粮中脂肪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取21日龄断奶仔猪,在试验第一阶段分别饲喂含0、3%、6%、9%的油脂,结果表明,提高日粮脂肪水平对断奶后0-2周的仔猪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有许多研究表明,在刚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脂肪虽不能显著提高断奶后0-2周内仔猪的日增重,但能提高断奶后3-4周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也能显著提高。据报道,仔猪断奶后1-4周对大豆油的消化率分别为72.8%、79.1%、89%和88.7%,对玉米油消化率分别为79%、80%、89%和89%。以上研究说明随仔猪断奶日龄的增加,其对脂肪的有效利用能力逐渐提高。目前,脂肪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应用多数学者所持观点是仔猪断奶后1-2周内对脂肪的利用效果较差,2周后利用率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利用脂肪效果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是早期断奶仔猪胰脂肪酶活性低、恢复慢和胆汁分泌不足。

    2.6饲用油脂本身的因素

    一般地,植物性油脂饲用价值好于动物性油脂,主要原因是植物性油脂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大豆油、玉米油等,其中部分是必需脂肪酸,并且代谢能价值变异较小。而动物性油脂由于本身的组成和加工回收等多方面因素导致饲用价值变异较大。植物性油脂中棕榈油是个例外,其含有高度饱和脂肪酸,代谢能价值并不太高,但质量较稳定。椰子油是唯一含有大量中链脂肪酸的天然油脂,易被幼龄动物吸收和利用,适于用作乳猪料和断奶仔猪料中。不同动物性油脂的质量差异也较大,一般单胃动物来源的油脂优于反刍动物来源的油脂,优质猪油的价值接近植物性油脂。鱼油有其独特的价值,添加到饲粮中可以使饲料产品有鱼粉的腥味,并表现出一定的诱食效果,但不适宜在肉鸡和肉猪的后期使用,用量过高可使肉中具有强烈的鱼腥味,且鱼油本身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容易氧化。动植物油脂间存在着协同效应,混合添加可改善饲料转化率,提高经济效益。

    3饲用油脂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

    新生和断奶仔猪饲粮能量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新生仔猪胰脂酶的活性和小肠上段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活性很低,哺乳期两者虽逐步增加,但断奶时胰脂酶活性和脂肪酸结合蛋白活性均显著下降,导致新生和断奶仔猪很难消化饲料脂肪;二是普通的饲料脂肪,如大豆油、玉米油、动物油脂和普通脂肪粉等在脂肪类型、粒度、乳化程度及脂肪酸组成等方面与母猪乳脂差别很大,很难被断奶仔猪消化吸收,更有甚者会引起仔猪营养性腹泻。由此可见,饲粮能量水平及利用效率是限制仔猪发挥最大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学者为选择适宜仔猪生产的最佳脂肪源做了大量研究。Gera等(1989)用稳定化猪脂、玉米油、牛羊脂单独或混合添加饲喂仔猪,结果表明,添加稳定化猪脂组仔猪断奶后每周和整个试验期内增重明显,饲料效率也表现最好。李德发等(1990)将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豆油和短链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椰子油混合添加在21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结果发现,饲喂混合油的仔猪比单独饲喂豆油或椰子油的仔猪小肠绒毛长度更长、腺窝更浅。关于两者的比例问题,他认为50%豆油、50%椰子油对仔猪有最高的日增重及饲料效率。朴香淑,李德发等(2001)研究表明,和单一油脂相比,牛油与豆油或玉米油以1:1比例混合添加可以促进早期断奶仔猪采食,促进其生长。穆玉云等(2007)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饲料脂肪源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生产效益的影响,试验中所选用的脂肪源包括大豆油、膨化大豆、磷脂强化型棕榈脂肪粉和富含磷脂的仔猪专用脂肪粉,通过5个独立试验对这四种常见的不同脂肪源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进行研究,并综合试验平均结果做了经济效益评估,试验结果表明,与大豆油、膨化大豆和磷脂强化型棕榈脂肪粉相比,富含磷脂的仔猪专用脂肪粉在提高早期断奶仔猪日增重、改善饲料转化效率和仔猪健康状况、降低仔猪腹泻率和淘汰率等方面更具显著优势。苏继影(2006)在提高早期断奶仔猪脂肪利用效果的研究中提出一种筛选脂肪源的方法:根据母乳脂肪酸的组成,将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长链饱和脂肪酸和短链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几种油脂按不同的组合和比例配制出几种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长链脂肪酸与短链脂肪酸的比例接近母猪乳脂的脂肪酸组成,最终综合饲粮的养分消化率和酶活的结果筛选出两种表现最优的两组:豆油:棕榈油:椰子油=3:6:1和豆油:棕榈油=1:3,在此基础上再添加脂肪酶和卵磷脂等促进脂肪消化的物质,最后得出结论:(1)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豆油:棕榈油=1:3的油脂组合时,添加脂肪酶可以提高并补充断奶仔猪胰脂肪酶的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断奶应激对仔猪肠道组织形态的损伤,促进早期断奶仔猪对脂肪的利用;(2)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豆油:棕榈油:椰子油=3:6:1油脂组合时,添加卵磷脂促进了脂肪的乳化作用,弥补早期断奶仔猪胆汁分泌的不足,提高了仔猪对脂肪的利用。Mountzouris等(1999)研究结果表明,由不同动植物脂肪配合,模拟母乳脂肪酸组成配制日粮脂肪,如果经济可行,可有效地作为断奶仔猪和生长猪饲料脂肪补充物。冷董碧(2007)研究了不同来源油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所选油脂有豆油、猪油、鱼油、混合油(豆油与猪油1:1混合),综合仔猪日增重、日均采食量、料肉比等生产性能指标及干物质、粗蛋白表观消化率等指标得出:添加4%的鱼油组饲喂效果最佳;随仔猪日龄的增加,到断奶28天后,仔猪脂肪酶活性已达到正常水平,添加油脂对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董森(2008)研究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水溶性微胶囊脂肪粉比豆油的促生长效果更好仔猪日增重和采食量显著提高32.3%和18%,料重比降低10.93%;说明水溶性微胶囊粉是配制早期断奶仔猪饲粮的良好脂肪源。刘桂武(2012)研究了不同脂肪粉、脂肪酶水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奶仔猪日粮中1%的脂肪粉和0.03%的脂肪酶搭配添加效果最佳。根据不同脂肪对仔猪饲料报酬、增重和血液尿素氮的影响,吴世林、蒋宗勇建议按下列顺序选择脂肪种类:椰子油+豆油(1:1)>椰子油>椰子油+玉米油(1:1)>豆油>玉米油>猪油。

    4小结

    随着油脂在断奶阶段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不再局限于单一油脂的添加,转而研究不同形式的油脂组合、研制其他功能性脂肪产品或在添加油脂的同时添加促进脂肪消化的物质等,以达到提高断奶仔猪饲喂效果的目的。虽然营养学家对仔猪脂肪源的选用做了大量研究,但并未获得人们的一致认可,因此有必要对油脂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应用做进一步探索研究。

    (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研发部,田冬冬,张颖,刘志强,肖淑华)

上一篇: 肉仔鸡“肺水肿”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