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适度规模养羊发展方式及综合配套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养羊业存在着养殖分散、科技水平低、饲养管理水平落后、疫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饲养品种杂、经济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笔者就农村适度规模养羊发展方式及综合配套技术进行探讨,期望对改变农村养羊现状,使农村养羊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实现健康养殖,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1农村发展适度规模养羊的方式
1.1公司(专业合作社)加适度规模户
利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在资金、养殖技术、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农户在土地、圈舍、饲草、农副产品、劳动力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以公司(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发挥规模效益、创立品牌效益,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1.2标准化“1235”养羊模式
“1235”养羊模式是国内发展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发展模式,是比较适合于农村发展适度规模养羊业的模式,也适合于公司(专业合作社)加适度规模户。标准化“1235”养羊模式的具体内容是:1个养殖户建设1栋100m2的标准化圈舍,饲养20只能繁母羊,种植3亩优质牧草,年出栏商品肉羊50只以上。这种模式的推广和发展在我国农村前景广阔。
2农村标准化养羊综合配套技术
2.1标准化羊场建造原则和羊舍建筑及设施设备
2.1.1标准化羊场的规划原则(1)养殖设施要配套,达到“六分离六配套”的标准。人羊分离,配套建设生产区与生活区;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排粪沟、雨水沟;粪尿分离,配套建设沼气池、干粪发酵棚;母子分离,产仔圈配套建设羔羊补饲栏;料水分离,配套建设饮水槽和饲料槽;病健分离,配套建设消毒设施和隔离舍。
(2)标准化羊场的建设应符合羊生物学特性,创造优良环境条件。羊是喜干燥、清洁,厌潮湿和污秽的生存环境。一般认为,羊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气温在15~23℃之间,相对湿度在50%~70%,空气新鲜。
(3)标准化羊场的规划,应遵循科学合理、经济节约和环保的原则。标准化羊场的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综合当地的地形、气候及社会条件,使羊舍达到通风、防湿及保温;在土地和建设上要节约;废弃物处理要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做到对环境无污染。
2.1.2标准化羊舍的建筑及设施设备(1)羊舍修建根据资源条件,确定发展规模,从而确定羊舍面积。每只羊需占圈舍面积:公羊(单饲)4.0~6.0㎡,公羊(群饲)2.0~4.0㎡,母羊1.5~2㎡。青年公羊1.0㎡,青年母羊1.0㎡,育肥羊0.8~1㎡,断奶羔羊0.5㎡。产羔舍面积按照产羔母羊圈舍面积的35%修建。
(2)羊舍结构为半开放双列式。半开放双列式圈舍,房顶盖夹有保温隔热泡沫的彩钢瓦,这种圈舍通风好,采光强,结构简单,成本低。冬季,气温低时,用塑料编织布遮住半墙和运动场,进行保温;夏季,阳光强时,用遮阳网遮住半墙和运动场,能防止阳光直射,达到降温的效果。这种羊舍结构适合于农村发展适度规模养羊。
(3)羊床。采用高床离地饲养,羊床一般用木条,宽5㎝,厚4㎝。木条间隙小羊1.0~1.5㎝,大羊1.5~2.0㎝,以不卡脚为宜。羊床离地80~100㎝,羊床下地面硬化,坡度为15%~30%,下方接粪尿沟,粪尿沟深30~40㎝,宽40㎝,倾斜度为5%左右,粪尿沟可以加一个水泥做的漏缝板,把粪尿沟分为上、下两层沟,便于尿液从下层沟流出,流入沼气池,羊粪在上层,做到干、湿分离,便于清扫羊粪。
(4)劲枷。劲枷可采用木制、钢材焊接,劲枷宽度应做成可调节的,根据羊只大小进行调节,以羊只便于采食和不能穿到饲槽内为宜,一般成年公羊20~25㎝∕只、成年母羊15~20㎝∕只、羔羊15~18㎝∕只。
(5)隔栏。羊舍内羊床上隔栏可用钢材焊接或用木条钉,栏高1.1~1.2m,隔栏根据所关羊只大小,确定隔栏稀密,以能关住羊只为宜,一般隔栏间隙成年公羊15~20㎝、成年母羊10~15㎝、羔羊5~10㎝。隔栏前设置饲槽、水槽或饮水器。
(6)通道。羊舍内饲喂通道宽度为1.8~2m,通道地面为混凝土。通道两侧地面到羊床之间,用砖砌来密封,防止粪尿沟内氨气和异味串到圈内
(7)饲槽和水槽。饲槽可用固定式的水泥饲槽或活动式的木材饲槽,槽表面应光滑。槽上口宽40㎝,底部宽35㎝,内侧高20㎝,外侧高25㎝。每个圈设1个水槽或自动饮水器。
(8)运动场。运动场面积为羊舍面积的1.5~2倍,运动场栏高1.3~1.5m,运动场用全砖铺、半砖铺或混凝土,表面作防滑处理,地面坡度为5%。
(9)兽医室及消毒通道。兽医室面积为6~15㎡。消毒通道设车辆消毒通道和人员消毒通道,车辆消毒通道长8~10m、宽4~5m、深20~40㎝;人消毒通道长5~10m、宽2m,消毒通道内应配备相应的消毒设施和设备。
(10)药浴池。药浴池砖混结构,深1~1.2m,长5~10m,池顶宽60~80cm,池底宽40~60cm,入口处设漏斗形围栏,出口有一定倾斜坡度的小台阶,羊走出药浴池时,身上流下的药液能流回池内。
(11)饲料和饲草储存、加工车间。饲料和饲草储存、加工车间地面要求干燥、通风、利于饲料和饲草的装卸、储存、加工。地面和墙体要做防潮处理。面积要满足饲养规模对饲料和饲草储存、加工需求。
(12)排污设施。雨水沟和污水沟分离,粪和尿分离,污道和净道分设,互不交叉。修建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或三级沉淀池。
(13)干粪发酵棚。干粪发酵棚采用棚式或吊角楼式建设,面积与饲养规模相适应。
(14)设施设备。首先是饲料和饲草加工设备,饲料加工设备有粉碎机、搅拌机等;草料加工设备有青干草铡切机、秸秆揉搓机、秸秆打包机等。其次是青贮和氨化设施,青贮池和氨化池应建在地势高、干燥、地下水位低、土质坚实、离羊舍近的地方,为圆形或方形,砖混结构,大小根据饲养规模,便于密闭和取用。青贮和氨化设施。
2.2饲养优良山羊品种
农村标准化规模养羊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繁殖率高、生长性能好、肉质好、经济效益高的肉羊品种,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羊的关键技术措施。
2.2.1母羊选择标准
母羊应选择体型外貌特征符合该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繁殖率高、母性好、泌乳性能好、性早熟、适应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如川南黑山羊、川中黑山羊等。
2.2.2公羊选择标准
公羊应选择品种纯度高、体型外貌体征符合该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体型大、早熟性好、繁殖力强、生长性能好、有肉用型羊的特征、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净肉率高、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川中黑山羊、南江黄羊、波尔山羊等。
2.2.3采用经济杂交,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用本地优良地方品种作为母本,引入优良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所产羔羊作为肉羊生产,能提高生长性能、繁殖力、羔羊成活率,同时能改善肉品质。
2.3饲草、饲料配制技术
饲料、饲草是养羊的物质基础,羊必须依赖饲料、饲草营养物质来满足维持自身、生长、繁殖、产肉、产奶等的需要。饲料、饲草在规模养羊中占总饲养成本的50%~70%,因此饲草、饲料的合理利用,是直接影响规模养羊经济效益的要因之一。
2.3.1饲草配制技术(1)青草。养羊饲用青草主要靠人工种植的牧草,冬春两季以黑麦草为主,夏秋季种以高丹草、饲用玉米桂牧一号、牛鞭草等为主。可利用野生杂草、灌木树叶,农作物秸秆花生秧、红薯藤等。青草进行切短2~3cm,直接饲喂。也可以晒制成青干草,粉碎后加配入饲料中,或进行青贮,用于冬季饲喂。
(2)农作物秸秆利用。农作物秸秆如高粱杆、玉米杆、大豆秸、豌豆秸、干花生秧、红薯藤、农作物副产物等,可以揉搓后,用于青贮、微贮、氨化处理后进行饲喂,或用于枯草期,饲草补充。
2.3.2配合精料
根据不同阶段羊的营养需要和饲喂青、粗草料营养情况,配制所需的精料补充料,做到合理利用饲料饲草资源,饲料多样性,保证日粮的全价性和满足羊的营养需要。同时又能提高羊对饲料和饲草的利用效率。精料补充料中能量饲料占60%~70%,蛋白质饲料占20%~30%,其他微量元素、多维、钙磷、食盐、添加剂等占5%。
2.4综合疫病防控技术
规模羊场要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重于防”疫病控制理念,通过正确选择场址、严格执行防疫制度、搞好养殖环境卫生、做好引种管理、加强羊的饲养管理、做好羊群保健、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等措施,提高羊群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羊的生产水平,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羊肉质量安全。
2.4.1羊只的引进
规模羊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若需引种,到正规种羊场进行引种,引入后进行隔离观察饲养30d,确认健康后,对重大疫病进行加强疫苗注射、驱虫后,经兽医检查确定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
2.4.2做好养殖场环境卫生和消毒
做好养殖场入口的车辆和人员消毒,入圈舍人员消毒,定期对羊舍内、外环境清扫和消毒,定期灭蚊、蝇、老鼠等害虫。养殖场内不养犬、猫等其他动物。发现异常羊只,及时隔离,观察治疗。粪污和病死羊只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2.4.3做好羊只的免疫注射
根据当地疫病的发生情况,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一般春、秋两季做好羊三联苗(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传染性胸膜肺炎、羊痘、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传染性脓疱病等疫苗的注射。
2.4.4定期做好驱虫和药浴
在春、秋两季,用伊维菌素、丙硫苯咪唑、吡喹酮等驱虫药进行两次彻底驱虫。在春、秋两季进行两次药浴,防止发生体表寄生虫病。
2.4.5做好保健措施
羔羊3d注射右旋糖酐铁,7d注射维生素E亚硒酸钠,防止缺铁、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添加剂(消食平胃散、黄连解毒散、扶正解毒散等),微生态制剂能够维持羊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的平衡,促进羊只消化吸收,中药能清热解毒,有益于羊的健康。
2.5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
2.5.1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种公羊要有适度的放牧和运动时间,在圈养的公羊每天应运动不低于3h。营养需要,维持在较高的营养水平,保持中等膘情,饲草饲料要做到多样性,青饲料全年均衡供给,同时要保证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合理补充。注意合理配种。
2.5.2种母羊的饲养管理
母羊是养殖场发展的基础,也是养羊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母羊饲养可分为空怀期、妊娠期和哺乳期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母羊应根据不同的生理状况和生产性能,按饲养标准给予合理营养,以满足各阶段母羊的营养需求,提高繁殖性能和种用价值。
2.5.3羔羊的管理
羔羊出生后,吃好初乳,做好保暖工作。做好哺乳母羊饲养管理,保证充足奶水。做好保健,3d注射右旋糖酐铁和7d维生素E亚硒酸钠,做好疫苗注射,保证圈舍卫生和消毒。加强羔羊诱食,10~15d开始补充优质代乳料和青干草,让羔羊尽早采食,能促进胃肠功能健全,能提前断奶,断奶后适应性强。
2.5.4青年羊的饲养管理
青年羊是指断乳后到第1次配种的公母羊。断奶后的青年羊,全身各系统和各种组织继续在旺盛的生长发育,要喂足青、干草料,配合精料也要随着增加,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样培育出来的青年羊,体格健壮,采食量大,消化力强。留作种用的公羊,补给的精料应适当比母羊多一些,补饲牧草应以青干草为好。要做到合理分群,公母分开,强弱分开,选做后备种羊的要满足营养的同时加强运动和选育。做为商品肉羊的,要加强营养,满足长膘的需要,减少运动,适时出栏。
3小结
农村发展养羊,根据各种资源条件,走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牧草种植水平,圈舍标准化、品种良种化、饲草、饲料配制全价化、饲养管理科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疫病防控制度化。通过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走适度规模羊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把生产、服务、加工、销售、流通有机结合起来,达
到资金、技术、服务、人才和物资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布局区域化、产品生产优质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
上一篇: 抗生素药物在猪病防治中的正确使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