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浅谈奶牛泌乳周期与情期的关系及提高繁殖率的对策

浅谈奶牛泌乳周期与情期的关系及提高繁殖率的对策

     繁殖率是实际繁殖母畜数与应繁母畜数之比,是影响养殖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型奶牛场产犊间隔的延长,意味着空怀饲养天数的增加和牧场经济效益的降低[1]。随着养牛业日趋发展与饲养成本的不断上升,每个牧场都希望母牛在产后能尽快配种并受孕,从而缩短产犊间隔。一般规模化奶牛场产奶量较高,而产奶量与发情持续时间呈负相关[2]。高产奶牛妊娠率偏低,流产率偏高[3],发情时间缩短及表现不明显,妊娠率低与流产率高会增加高产奶牛繁殖工作量。因此,为了提高繁殖率,研究人员采取多种方法和理论,如应用生殖激素来调控发情周期,根据激素研究结果改进繁殖操作程序缩短了空怀奶牛配种间隔时间,利于提高单个生产周期内的产奶量。

1泌乳周期变化对发情的影响

     荷斯坦奶牛从产犊泌乳到泌乳高峰直至干奶,这个过程是奶牛生产的一个周期。了解奶牛泌乳周期的产奶规律,合理划分生产周期各个阶段,将有利于奶牛的泌乳和提高生产性能,有目的地加强各阶段的饲养管理,采取有效的饲喂、防病等技术措施。奶牛泌乳曲线见图1。
  
     由图1可见,产后3~7周是产奶高峰期,产奶注:2X和3X表示每天2次和3次挤奶的平均产奶量在30kg以上。高峰期过后产奶量缓慢下降,而每天挤奶3次的奶牛产奶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上[4]。
     
     1.2泌乳量与发情持续时间关系

     H.Lopez等[5]用热感应系统监测了一组泌乳奶牛每天24h内所有被爬跨奶牛及每个奶牛的发情持续时间。牛群平均奶产量为39.5kg,发情时间为(6.2±0.5)h,比低产牛短(10.9±0.7)h,(P<0.01),初产牛表现与经产牛相同。奶牛平均发情表现明显持续时间为18h,见图2。由图2可见,泌乳量在30kg以上的奶牛平均发情持续时间比泌乳量25~30kg奶牛变化幅度大。平均发情时间少于10h的奶牛占观察奶牛总数的92.86%,少于6h的占47.43%。
      
2提高繁殖率对策

     2.1提高发情揭发率

     发情揭发率是单位时间内发现的发情母畜与实际发情母畜头数之比。24h内观察发情次数显著影响发情揭发率,观察2次比观察1次发情揭发率提高20%以上[6],观察4次比观察2次提高10%~20%。且每次观察时间要不低于20min。如果间隔12h观察发情则发情持续时间短于10h的奶牛正好在间隔时间段内发情而不会被揭发,发情时间越短的奶牛不被发觉的概率越高,见图3。
    
     2.2定时配种

     奶牛正常发情周期中发生2个卵泡波,每个卵泡波大约持续10d,第1个卵泡波不会形成优势成熟卵泡,第2个卵泡波发生优势卵泡并排卵。而定时配种程序是利用激素诱导第1个卵泡波形成成熟卵泡,缩短输精时间10d。定时配种计划能有效提高奶牛繁殖率[6],参与定时配种计划的奶牛是泌乳天数达到75d未发情配种的所有无明显异常的奶牛。由于定时配种程序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需要确定最大人工授精泌乳天数。第75个泌乳天开始进行定时配种程序,则第85个泌乳天进行配种,因此泌乳85d是最晚配种天数,定时配种程序见图4。
    
     具体操作是:第75个泌乳天执行定时配种计划后观察发情,发情即配。如不发情则第85个泌乳天进行配种并肌肉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同时可用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复合注射液除以上定时配种程序外还有多种激素诱导发情方案,可根据实际条件使用。总之,要先确定最晚配种时间,然后与配种程序相结合,最后决定定时配种的开始时间。

     2.3孕检及补配

     利用超声波能提前进行孕检日程。开始定时配种后的第1次注射激素是在上一个定时配种程序执行配种之后32d比较理想,此时未进行孕检。

     P.M.Fricke等[7]研究显示,配种后32d注射GnRH对第1次配种受孕无影响,而第33天用GnRH比第19天和第26天效果稍好,见图5。
     
     由图5可见,该日程中对配种后32d未孕检牛进行GnRH注射,比孕检之后开始进行定时配种要缩短输精间隔时间7d,前后2次输精间隔是42d,利于提高平均泌乳天数。

     而目前内蒙古地区规模化奶牛场普遍于配种之后40d通过直检进行孕检,对于未孕牛再次进行定时输精,前后2次输精间隔是50d。

3小结

     奶牛产后适配期泌乳量最高,而产量越高奶牛发情表现明显时间越短。缩短发情观察间隔时间和改进定时配种程序是缩短空怀期提高繁殖率的有效方法。对于生产性能高、机体消耗和代谢较快、生产压力大的阶段采用生殖激素类药物调节促进发情是缩短空怀期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产后泌乳高产阶段的有效观察发情的时间间隔和缩短空怀天数提高繁殖率的方法,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查斯图,李云章)

上一篇: 兽药市场检查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