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肉食、商品猪两个终端延伸
中国种猪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行业的动荡加剧,这也加速了种猪行业的洗牌进程。在这样的局面下,种猪企业需要探索寻求新的方向和着力点。
中国的种猪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种猪业得以迅速扩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种猪企业鳞次栉比,各种规模的种猪企业跃跃欲试,也不断地出现在行业中,形成了一个激烈竞争的格局。然而近年来生猪市场的不景气,这样的格局在行业大变动的形势下,大有被大浪淘沙的势头。有专家预言:未来中国的养猪业将呈现哑铃型格局。吴珍芳教授甚至提出:“目前我们的种猪场有7000~8000家,将来估计只剩下1%,现在全世界没有几家育种公司,说明大部分人都没有专业做育种这个事情。将来肯定只有少部分人来做。”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在行业阵痛来临前,已经有一些种猪企业开始有所改变,尝试新的发展道路。
行业变动来袭
现阶段,我国种猪企业有7000~8000家之多,2014年年底母猪存栏量为4400万头左右,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很多养猪企业自身繁育体系的日趋完善,生猪产业的发展和母猪生产性能的逐渐改善,造成了目前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市场已不需要那么多的能繁母猪。其次,我国现存的很多定位为“种猪育种”的企业,其本身的遗传资源着实有限,在育种上面几乎是没有优势的,失去了“育种”的意义,只是为了选育而选育。另外,目前的猪业行情仍不乐观,特别是在2014年持续了一整年的亏损状态让很多猪农伤透了心,有的甚至坚持不下去而选择退出,在这样的态势下母猪存栏还会进一步缩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我国种猪企业下游所提供的商品猪的品质似乎距离市场终端所需求的猪肉还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如今食品安全的把控不太确实,如此种种的因素叠加起来,足以让这个行业的动荡进一步加剧,很多所谓的“种猪企业”面临关门大吉,加速着行业洗牌的进程。
在这样的局面下,种猪企业需要探索寻求新的方向和着力点,扩大自己的盘子,力争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其中就有不少种猪企业尝试拓宽自己的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比如发展商品猪养殖、涉足肉食、联合办饲料厂等。例如河南新大牧业,从2012年开始尝试做商品猪和肉食,目前的规模为年出栏20万头的商品猪,旗下还有饲料厂和冷鲜肉加工、销售,逐步做一些产业整合方面的工作。
育种服务于两个终端
“种猪育种不是单纯的为了育种而育种,它是为肉猪服务的,种猪和肉猪的使命都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美味的猪肉”,河南新大牧业董事长李长青在谈及育种时这样说,“目前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促进了产业一体化的进程,育种和商品猪的生产本身就属于一个产业链,如果两者不同时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相当于一条产业链被割裂,也就不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了”。反观我国种猪业的现状,无疑是陷入了“引种-退化-再引种”的循环怪圈中,这对于我国种猪业是极为不利的。当引进的猪退化时没有追根求源去问为什么,只一味地认为是水土不服的缘故,却没有从生产管理的细节找原因,而是通过不断地引种试图提高生产效率,其结果可想而知。再加上国人对肉的营养、风味和口感等的特殊需求,很多外来的猪并不一定能满足。所以以市场为导向反过来改善育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常州康乐农牧总经理黄小国也曾表达过自己对于中国种猪业的看法:“做育种也要考虑市场,选育的品种要适合大众口味,而不是围绕自己的目标群。中国的种猪行业定的目标,往往只是适合卖种猪的目标。而养猪是为了终端猪肉销售,所有的育种工作都应该围绕终端需求定目标。”
产业链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不可能单独脱离出来而存在,企业做长产业链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和食品安全的管控。商品猪和肉食产业紧紧与市场终端连接,把握住了市场终端的需求,才能为种猪育种的方向提供有价值的思路。而如何做好商品猪和肉食?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有自我监管的意识,能承担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的责任心,有能生产出安全食品的能力。2)有全面处理市场反馈的信息的能力,将信息有效转化,反过来为育种做服务。在谈及“商品猪和肉食对育种是否具有反哺作用”时,李长青也指出,这不单单是反哺,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消费者对肉食的需要。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嗅到这块儿的市场机遇,开始把一些精力放在商品猪上。所谓“顾客是上帝”,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猪肉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提供该猪肉的商品猪才有价值,种猪育种也才有意义,它们是环环相扣的,源头的种猪育种一旦出现偏差,市场不认可,那么育种也就没有意义了。
以终端需求引导育种
王立贤(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理事长):“随着中国人对肉类的多元化需求日趋明显,对猪肉的需求由量逐渐向肉质和口感转移,这种消费导向都将促使育种企业更加重视对瘦肉率和肉的品质(色泽、口感)的选育。”以终端需求引导育种是未来中国种猪企业将要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新大牧业李长青也说到:“比如推广一个小麦品种,如果产量高,做出来的食物好吃,它的价值就有体现,自然能推广开。养猪也是同样的道理,成熟的市场经济是要靠消费者来评价猪肉的好坏,进而来调育种方案”。所以以终端消费来引导育种远比以育种来引导消费得到效果所需的时间要少一点。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要么具有成本优势,要么实行差异化战略,以便在细分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所以说,在这个行业大变动来袭的时候,千万不要墨守成规,死磕到底。“穷则变,变则通”,那些遗传资源不够丰富的或者是规模太小、技术含量较低的种猪企业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的,做肉食就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既可以避免由于遗传资源匮乏导致的育种效率低下,又可以把握住市场终端的需求信息,一举两得。黄小国认为,“超市的需求,第一是屠宰率,只有出肉率高才能挣钱。第二是肉质,中国人喜欢好的肉质。所以今后的育种应该关注这两个方面。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参考指标”。而未来要想让肉食板块为企业助力,还需要具备的条件有:1)约束好企业自身,做好食品安全措施。2)要有前沿技术做指导,提高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加快培育出满足市场的品种。虽然现在没有国家层面的具体而有效的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但笔者相信,它肯定是未来在这个行业立足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终端消费来引导育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肉食,故而是一条现阶段大多数种猪企业必须要走的路,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要尽快地在产仔数(因为传统方法很慢)、测定生长速度、瘦肉率等方面有所突破。2)要懂得应用前沿的养猪技术,科学、合理地管理猪群,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未来的养猪产业链,除了猪肉的营养、风味,我们还有一些新的期待,真正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猪种、抗病力与生产性能兼顾的猪种,符合中国人口味受欢迎的猪种。这不仅仅需要种猪企业的努力,还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参与和引导。希望在这场变革中,种猪企业在探索的道路上能早日寻找到新的契机,实现完美蜕变!
(本刊记者,余欢欢)
上一篇: 如何使用B超进行妊娠诊断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