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杀牛”愁云笼罩乳业困局亟待消解
近期,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接连出现的“卖奶难”现象愈演愈烈,部分地方甚至发生“倒奶杀牛”事件,国内乳业正在经历着新年的第一个寒冬。为何出现“卖奶难”?奶荒、奶剩现象缘何频繁交替发生?深陷怪圈的中国乳业如何走上坦途?乳业困局再次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1进口奶源强势而入
业内人士指出,此番“卖奶难”现象直接原因是短期内价格低廉的国外奶粉进口激增,使国内原奶生产遭受冲击和打压,所谓“过剩”完全是假象,其根源是国内乳业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稳定,养殖与加工脱节,产业链利益关系失衡等深层次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存在国内生鲜乳和进口乳制品两个池子,且二者是互通的,乳企可以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随时调换使用。2013年9月,整个行业出现奶源告急,甚至一度波及到终端消费市场,出现超市断供,其原因就是新西兰奶源价格攀升及“肉毒杆菌”事件导致进口受限,企业采购大包粉成本高企转而加大对国内原奶的采购力度,导致了企业抢奶和囤积乳粉。但之后的形势则发生逆转。在新西兰“肉毒杆菌”乌龙事件调查结果出炉后,占全球乳业贸易三分之一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下调了其对2014年产奶季原奶价格的预期,之后2014年的1~10月,新西兰进口奶粉价格从4.2万元/吨猛跌到2.1万元/吨,跌幅达到50%。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世界奶业主产国普遍增产,全球原料奶收购价格持续走低。
由于国际市场奶源充足,在品质和价格上又都占据优势,物美价廉的进口奶源大量涌入,对国内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目前进口奶粉的价格在2万元/吨,比国产奶粉便宜1万元,原奶的价格在3元/千克左右,而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某些原奶价格只有2元/千克,在目前竞争相对激烈的市场格局下,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显然企业都会选择便宜的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
如今,各种进口超高温灭菌常温牛奶正在以每天1000吨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进口乳制品已占据国内整体乳品消费量的1/3。因此,目前并不是国产乳品过剩,而是整个上游养殖业市场空间被人为挤压得一再萎缩。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进口大包粉已成为企业首选,但凡可以以大包粉取代生鲜乳的原料成分,都会用其替代,致使国内多数乳企大包粉库存过高,集中囤积的现象非常明显,而这些库存要全部消化完至少需要9个月的时间。因此,目前乳企降价收购乃至拒收原奶现象在所难免,这样下去必将对国内鲜奶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国内奶牛养殖业再次遭受重创。
2养殖、加工严重脱节
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逢低吸纳本无可厚非,奶价有涨有跌亦属正常,但频繁大幅涨跌的“过山车”现象,及奶荒和杀牛不断交替上演的现象,则暴露出产业基础的极度脆弱以及产业链条的断档缺失。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乳业上游养殖业与下游加工业以及消费市场对接失衡。
由于我国奶业先天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稳定,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严重脱节,乳品企业和奶农利益机制尚未理顺,乳品企业管加工,他们掌控着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只能养牛,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常常遭遇朝令夕改的霸王条款”,奶少时抢奶、奶多时限收拒收已成为行业多年的内部矛盾。
据了解,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散养户逐步退出养殖业,规模化养殖成为趋势。当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奶牛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在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开始建立养殖小区和奶牛合作社,将原来散户奶农的奶牛集中起来统一饲养、统一挤奶和收购。毋庸置疑,这不失为一条正确路径,但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在磨合期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显然没有得到行业的足够重视。业界专家王丁棉称,目前养殖小区及奶牛合作社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产业链“系统性”成本高,奶农加入合作社后并没有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奶量增产不多,养殖水平没有提高,养殖规模也没有扩大,他们感到非常困惑,养殖积极性严重受挫。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现象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国内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已经连续数年近乎停滞不前。
而乳企对于奶牛养殖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亦有诸多抱怨,这些因素也在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壮大。
此外,由于目前国内奶牛养殖70%左右都是小规模养殖,养殖环节与乳品加工环节并未充分融合,没有实现利益协同。乳企跟养殖者之间往往是一个压一个,乳企是相对强势方,双方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奶价议价权很大程度上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上游养殖业的利润不到10%,奶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利润分配不合理。而对于乳企来说,如果不与上游养殖者建立起合作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发展合作模式,目前这种国产奶源逐年萎缩的现状将会持续下去,整个中国乳业都将受制于外资而丧失话语权,国内乳品加工企业也将陷入被动发展的局面,当国外奶源出现重大变故时,将会失去产业支撑,蒙受更大的损失。
3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专家表示,原奶收购这场上下游之间的博弈,既表现出中国奶业结构调整的阵痛,又暴露出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同时也给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因此,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进优质乳创新工程,加快民族乳业全面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奶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奶业发展不仅是养殖环节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养殖、加工和消费整个产业链全方位的创新升级。目前世界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利润分配较为合理,因此养殖数量、产量和质量也比较稳定。从我国来看,近年来养殖环节经过整顿和振兴,生鲜乳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已有质的提升,但加工和消费环节并没有实现同步转型升级,这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奶业整体转型升级形成了“短板效应”。对此,专家建议,在上游养殖环节方面,要特别加强对散养户和小规模户的技术培训,推动散户入区入园和旧奶牛养殖小区改造升级,大力推动奶牛养殖技术升级,引导奶农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向转型,保障优质原料奶的稳定生产和供给。同时要积极扶持奶牛大户、联户经营、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将上游系统产业全面建立起来,大力推进优质乳创新工程,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养殖成本,让奶农得到优质回报,从而有助于提升上游议价能力,与下游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博弈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
下游加工环节要在优化产品结构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目前,我国液态奶中常温奶约占70%,低温奶仅占30%,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利润,又不断增加高端产品的生产(原料多数是进口奶),这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为进口奶粉大量使用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据了解,近年来在进口奶粉的低价刺激下,国内液态复原乳(即用大包粉还原制作常温奶)重新抬头,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国内乳企对原奶的消化量。
据业内人士介绍,与国外多数国家巴氏奶(低温鲜牛奶)是乳业消费大头不同,国内乳制品行业一直是"重常温奶轻巴氏奶",尽管二者营养价值究竟孰优孰劣目前业界尚有争议,但巴氏奶是拉动生鲜奶源和养殖业的主要动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与常温奶既能选用奶粉也可以选择原奶作为加工原材料不同,巴氏奶只能使用生鲜乳加工,无疑大力推广巴氏奶生产消费,对于推动国内乳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专家认为,应从政策上对国内乳品结构加以引导和调整,对巴氏奶的生产予以补贴,在进口奶粉以及不同级别奶粉的加工用途上予以明确区分,鼓励企业多使用生鲜乳作为原材料。通过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提高巴氏奶、酸奶等低温奶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及中低端产品的市场份额,来推动国产原奶的消费需求。当然,乳企在国内奶价如此低廉的情况下加大中低价位产品的生产,无疑会降低利润,这尤需企业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消费环节上可从两方面入手,一要提高乳制品消费量,二要培养科学饮奶的习惯。广大消费者还没有养成鲜奶鲜饮的习惯,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仍以消费奶粉和常温奶为主,要逐步扭转这种不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
针对进口奶粉的冲击,专家认为,在国内奶业市场秩序尚未有效建立之前,一味放任市场,只会加大价格波动。目前国内奶牛养殖规模与国外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不控制进口奶粉的数量,将无法彻底解决“卖奶难”问题,今后还会出现更多“倒奶杀牛”的极端事件,不但使奶农利益遭受损害,也直接危害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失序的情况下政府不能失位,当前要切实加强对进口乳制品的管理,控制进口奶粉的数量。同时严格落实液态奶标识制度,认真执行有关液态奶标注“鲜”、“纯”和“复原乳”的规定,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来自进口乳品的冲击仍然难以遏制,国产乳制品消费仍难快速提升,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仍然难以回调,生鲜乳收购价格仍然不容乐观,奶牛养殖仍将面临阶段性低谷,如果不从根本上重视这一事件,不采取落地生风的解决措施,倒奶风波很可能继续发酵乃至引发国内整个乳业的严重危机。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上一篇: 新牧分析:4月猪价欲涨声雷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