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圈舍条件对东北林蛙生殖休眠的影响
东北林蛙(Ranadybowskii)是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东北林蛙的人工养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养殖品种[1]。东北林蛙雄雌交配产卵后进入较短的蛰眠状态,称为生殖休眠[2],生殖休眠是雌、雄东北林蛙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工养殖的东北林蛙生殖休眠死亡率在70%以上[3]。试验研究养殖圈舍和拟自然生境条件对东北林蛙生殖休眠的影响,探索东北林蛙适宜的休眠生境,为东北林蛙生态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试验动物
室外试验地点位于佳木斯江口镇佳林东北林蛙养殖场。佳木斯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无霜期为13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510mm左右,年平均气温为2.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43h,年活动积温平均值为2521℃。2008年,大棚和围栏圈舍休眠的雌性林蛙为3年龄东北林蛙,体重为(19.31±5.24)g,其与野生林蛙产卵时间基本一致。
1.2养殖圈舍条件对东北林蛙生殖休眠的影响
试验分别在围栏圈舍内和大棚圈舍内进行,每个围栏圈舍有东北林蛙3000只,每个大棚圈舍有东北林蛙2000只,围栏圈舍的面积为100m2,大棚圈舍的面积为64m2。春季气温升高,越冬池内的水深为20~30cm,露出石头,使东北林蛙在越冬池内抱对、产卵,再将东北林蛙移入圈舍中。试验过程中定期查看和记录死蛙数量。
围栏和大棚圈舍的构造参考杨名赫等[4]的方法。围栏和大棚圈舍变态池周边土地上遍铺稻草(厚5~15cm),变态池半径为1.5m,平均水深为20cm,在圈舍发现产卵,则将卵捞出,水质不佳则换水。圈舍内的土地不进行疏松处理,东北林蛙入池前将土地和稻草加湿,试验过程中,前10d不喷水加湿,自然光照。试验时间为2008年4—5月份。
1.3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件和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作图和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各组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养殖圈舍的环境条件
2.1.1养殖圈舍的温度、湿度条件
大棚圈舍较围栏圈舍有较高的空气湿度,温度较高,升温较快。围栏和大棚圈舍日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地面温度的变化幅度低于气温的变化,大棚圈舍内地面温度高于围栏圈舍(见图1)。
Ⅰ.围栏圈舍平均气温;Ⅱ.大棚圈舍平均气温;Ⅲ.围栏圈舍最高地面温度;Ⅳ.大棚圈舍最高地面温度。
图1大棚与围栏圈舍的气温和地面温度环境较封闭,使春季的强风不能吹到东北林蛙,圈舍内的土壤和空气湿度保持较好。大棚圈舍中平均相对湿度为(83.25±11.48)%,显著高于围栏圈舍[(74.95±16.18)%]。空气温度影响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越高,空气相对湿度就越低。围栏和大棚圈舍湿度变化基本一致。一般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5%左右,然后先下降再升高,但大棚圈舍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5%的时间较围栏多3h。大棚圈舍相对湿度最低点在60%左右,围栏圈舍相对湿度最低点在40%左右。
2.1.2养殖圈舍的风等环境条件
风是最具有随机性和多变性的指标,风对东北林蛙的生产有重要影响,林蛙出蛰期间因强风的吹袭而失水导致死亡。大棚围栏环境较封闭,使春季的强风不能吹到东北林蛙(见图2)。
2.2养殖圈舍环境条件对东北林蛙生殖休眠死亡率的影响
东北林蛙在围栏圈舍中初期的死亡率较高,东北林蛙在大棚圈舍内中后期死亡率较高;至进食,东北林蛙在围栏圈舍中死亡率为96.10%,在大棚圈舍中的死亡率为92.98%,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东北林蛙在大棚圈舍中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在围栏圈舍中的死亡率(见图3)。
2.3养殖圈舍环境条件对东北林蛙生殖休眠行为的影响
通过观察,产卵后的林蛙在光照强的地方十分活跃,而在阴暗处则活动较少。大棚圈舍中的东北林蛙在圈舍中分布位置比围栏圈舍中分散,在围栏圈舍中的东北林蛙大多集中于圈舍的草丛中。在陆地土中休眠(上无隐蔽物)的东北林蛙死亡率高于在土中(有隐蔽物,草下)休眠的东北林蛙。在水中休眠的东北林蛙死亡率高于在陆地上休眠的东北林蛙,而进入水中的东北林蛙则濒临死亡。
3讨论
东北林蛙生殖休眠受自身生理状况与周围环境的影响。生殖休眠的内部机制与进化密切相关,低代谢使动物能在不良环境中生存下来。经过越冬的东北林蛙,体内贮存的营养消耗很大,再经过生殖活动,体能几乎被耗尽。东北林蛙生殖休眠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风、光和植被等条件。在影响林蛙存活的条件中,湿度、光、风、隐蔽物和食物是重要的因素。庆等[5]研究表明,因温室的增温作用使在大棚圈舍中出蛰的东北林蛙有更高的存活率,而相同环境条件却不适宜东北林蛙的生殖休眠。可见对于1年龄(体重在5g左右)的东北林蛙其体质较生殖后成熟的东北林蛙要强,更具有环境适应能力。东北林蛙生殖之后有些林蛙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可能是由于越冬环境不适宜而造成机体虚弱,导致在产卵后由于内因造成的死亡,也可能是在产卵后由于疾病造成的死亡[3,6]。
满足进食温度的条件下,出蛰的东北林蛙并不是马上进食,而是经过7~10d充分休眠后才能进食,可能是东北林蛙消化、吸收和内分泌等功能的调整[5],而生殖休眠的东北林蛙则要经过更长的休眠时间才能进食。
利用大棚圈舍可以模拟适宜林下林蛙生长的生境,可以在温度、湿度、植被、郁闭度、通风和微生等多方面进行调整[7]。在圈舍上设置遮阴网使光线散淡,郁闭度和光周期的条件与自然环境也基本一致;但大棚圈舍环境条件不是东北林蛙适宜的休眠环境条件,大棚圈舍能够将气温提高,可能是提高的幅度过大,温差过大,使东北林蛙生殖休眠阶段不适应这样的温度环境。
林蛙陆地阶段生活需要较高的湿度,因此在大棚及围栏圈舍中需要每天对其进行喷水保湿,在休眠期间内大棚圈舍中的平均相对湿度为(83.25±11.48)%,围栏圈舍中的平均相对湿度为(74.95±16.18)%,由于春季气候干燥,东北林蛙生殖休眠阶段不适应这样的湿度环境。在大棚圈舍中种植高低错落的植被,仅放置一些养殖用的隐蔽物,未松土,放置树叶等隐蔽物未能创造出适宜的栖息微生境。
(黑龙江省合江林业科学研究所,佟庆,崔立勇,梁成斌,王闯)
上一篇: 兽医人员在动物生物制品使用和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