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6种传染性仔猪腹泻病及其防治

6种传染性仔猪腹泻病及其防治

     在养猪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猪场内的疾病也在发生变化,2种甚至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取代了原来的单一病原感染,使得猪场发生的疾病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并且更难净化。近年来,初生仔猪腹泻在我国部分地区的规模化养猪场中迅速蔓延,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并因其高致死率而逐渐成为导致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疾病之一。

     初生仔猪腹泻的主要侵害对象是哺乳仔猪和断奶早期保育猪,处于该阶段的仔猪,其母源抗体保护力下降、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消化系统功能不完善,更是断奶、混群应激和饲料的更替时期,此时的仔猪极易发病。初生仔猪腹泻是一种由病毒、细菌、寄生虫、不良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发病率一般为30%~80%,死亡率为10%~100%,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以腹泻、脱水、厌食、迅速消瘦为特征。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大致可分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3类。病毒性病原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腺病毒、猪呼肠孤病毒等;细菌性病原包括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菌等;寄生虫性病原包括球虫、类圆线虫等[1]。另外,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猪舍通风不良、温度变化剧烈、猪群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仔猪腹泻暴发的诱因。

1猪传染性胃肠炎

     1.1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及流行特征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B类疫病中必须检疫的猪传染病。各年龄阶段的猪对该病毒均易感,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较低[2]。猪传染性胃肠炎可表现为流行性、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地方流行性等特征。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和流行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在1—2月。该病毒主要感染猪,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粪便、乳汁、鼻液、呕吐物及呼出气体污染环境、饮水、饲料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群[3]。带毒的犬、猫和鸟类一般不发病,但可能作为带毒者传播该病毒。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5~18h,少数为2~3d。哺乳期仔猪发病突然,首先出现呕吐症状,继而频繁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白色,常夹杂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严重脱水,体重迅速下降,日龄越小,病症越重,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的仔猪在发病后的2~7d内死亡,病愈仔猪则发育不良;成年猪一般不死亡,通常仅表现为食欲不振,少数病猪出现呕吐和水样腹泻。

     1.2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釆取综合防治措施。应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不从疫区引种,以免病原传入。怀孕母猪可在产前20~40d经口、鼻和乳腺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从而使出生后的哺乳仔猪获得母源抗体。猪感染该病毒后,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补充电解质和营养物质,进行对症治疗。

2猪流行性腹泻

     2.1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及流行特征

     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其基本特征为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各年龄阶段的猪均易感。该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

     2.2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该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目前,疫苗免疫接种是对其进行预防的主要手段。由于仔猪发病日龄小、发病迅速、病死率高,无法依靠自身主动免疫,因此大多通过给母猪注射疫苗,依靠初乳中的特异性抗体来给仔猪提供保护[4]。在该病的流行地区,可用病猪粪便或肠内容物对分娩前2周的怀孕母猪进行人工口服感染,以刺激其产生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从而为仔猪提供天然被动免疫。

3轮状病毒腹泻

     3.1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及流行特征

     轮状病毒是引起多种新生动物和幼龄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目前,在大多数养猪国家均有轮状病毒的流行,并且由该病毒引发的腹泻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患病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毒通常存在于肠道内,随粪便排出,排毒持续期为1~14d,平均为7.4d。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呈地方性流行,其是否可经呼吸道传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病毒主要诱导细胞免疫,但免疫期不长,故痊愈动物可再次感染。轮状病毒感染1~5日龄的无菌猪或未吃乳仔猪后,可导致严重腹泻。人工感染12~24h后,仔猪精神不振、厌食、不安,偶尔呕吐;严重者在1~4h后排水样黄白色稀粪,并含不同程度的絮状物;腹泻可持续3~7d,在7~14d内逐渐恢复;腹泻仔猪脱水,在发病2~5d后死亡,死亡率达50%~100%[5];随日龄的增大,死亡率有所降低,14日龄以上的猪很少出现死亡。猪自然感染轮状病毒通常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呈隐性经过,且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可引起幼龄仔猪胃壁弛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肠壁变薄,内容物呈液状,有时小肠黏膜出现条状或弥漫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小肠绒毛萎缩、变短,顶端剥离,由肿胀或损伤的鳞片样上皮细胞覆盖,隐窝细胞增生,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

     3.2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治疗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特效药。推荐采取一般的支持疗法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内分泌药物、吸附剂、液体电解质等。通过改善管理措施来减少易感猪病毒的负载量,加强被动免疫,降低死亡率。加强卫生管理,猪舍在引入新一批次的猪群时,应对其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以减少猪群的感染。

4呼肠孤病毒腹泻的发病及流行特征

     呼肠孤病毒科是一个庞大的病毒科,拥有数百个病毒成员,分属于现有的9个既定属和2个拟定属,可广泛地侵染自然界中的多种生物,并可导致机体产生各种病理反应。其中,根据宿主种类、抗原特性、血凝素和引起细胞融合的能力,正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又可分为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6]。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通常称为呼肠孤病毒,主要感染人和哺乳动物,具有广泛的致病性。2005年,曾智勇等从疑似“冬痢”的仔猪腹泻粪样中检出了猪呼肠孤病毒,提示该病毒可能与仔猪腹泻有关。截至目前,已知的猪呼肠孤病毒共有3个血清型,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对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研究表明,仔猪感染人呼肠孤1型病毒后,可使其体温迅速升高,同时粪样中可检测出病毒,且病毒仍具有感染性。

5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腹泻

     5.1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腹泻的发病及流行特征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可引起新生仔猪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造成其脱水并迅速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其程度与毒力因子、仔猪日龄和免疫状况有关,严重时临床表现为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甚至死亡,有时幼龄猪会在未出现腹泻时即发生死亡。该病潜伏期短,仔猪出生后12h即可发病,表现为严重腹泻、排黄色稀粪、严重脱水,病程短、发病快;肠道膨胀,含大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散性出血点。仔猪白痢又称为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可引起仔猪食欲下降、消瘦、被毛粗乱,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味腥臭,肠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该病病程较长,仔猪康复后有可能成为僵猪。

     5.2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腹泻的防治措施

     该病呈急性经过时往往来不及采取救治措施,仔猪即发生死亡,故对该病的控制应重在预防。目前,针对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主要的防治措施有:①使用抗菌药物,但由于大肠杆菌耐药株的流行越来越广泛,使得疗效不佳;②釆用该菌菌苗或工程苗免疫妊娠母猪,通过初乳将抗体传递给仔猪,可为仔猪提供有效的保护,但母源抗体所提供的被动免疫保护难以长期维持;③口服特异性外源抗体,可以直接对仔猪进行免疫保护,但该制剂的生产技术要求高、成本昂贵且产量较低。

6猪等孢球虫腹泻

     6.1猪等孢球虫腹泻的发病及流行特征

     猪等孢球虫病是由寄生于猪肠上皮细胞内的等孢属球虫引起的仔猪消化道疾病。该病的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具有严格的宿主和寄生部位特异性。猪等孢球虫是对仔猪致病力最强的猪球虫之一。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已将猪等孢球虫列为引起7~14日龄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特别是在一些集约化的饲养场,超过20%的仔猪腹泻是由猪等孢球虫引起,这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研究表明,母猪不是仔猪等孢球虫感染的主要来源,但至今仍未探明猪等孢球虫感染是如何在猪场中建立、流行起来的。

     6.2猪等孢球虫腹泻的防治措施

     通过在仔猪饮水中添加抗球虫药,或将药物混于口服的铁制剂中,对治疗猪球虫病有一定效果,但该方法并不能保证每头猪都能得到足够的给药剂量。目前,对猪等孢球虫有效的抗球虫药物还尚未确定,氨丙啉、呋喃唑酮和莫能菌素均不能有效防治新生仔猪球虫病。研究表明,抗球虫药对断奶仔猪或育肥猪球虫感染的治疗效果不能用来预测其对哺乳期仔猪的抗虫效果。重视环境卫生是目前减少由新生仔猪球虫病引起损失的最好方法。做好产房的清洁工作,彻底将产房中的组织碎片清除,用浓度不低于50%的漂白粉或氨水复合物熏蒸消毒数小时;限制饲养人员进入产房,以防止通过鞋或衣物等带入卵囊;同时也应采取灭鼠措施,以防鼠类机械性传播卵囊;分娩后应对猪舍进行再次消毒,以减少新生仔猪发生球虫病的概率[7]。

(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哈大图牧场兽医站,包猛)

上一篇: 广东省饲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