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引导饲料行业新思路
———2014年饲料行业形势分析会暨饲料工业“十三五”规划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14年12月22日,2014年全国饲料行业形势分析会暨饲料工业“十三五”规划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农业部畜牧业司王俊勋副司长,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郑友民副站长、副秘书长,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王晓红处长、李大鹏副处长,农业部畜牧业司监测分析处辛国昌处长,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闫奎友主任,以及各省级饲料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王晓红处长主持。
会议对2014年全国饲料工业生产形势进行了分析。会议指出,2014年饲料工业再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面对低迷的消费市场行情,饲料企业努力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提升产品品质,加快产业链布局,带动整个农牧产业实现了由量到质的提升。饲料行业运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产量预计较2013年小幅增长、企业运营成本继续攀升、集中换证加速企业联合、大型企业扩张势头不减、企业通过加强战略合作提升产业链价值、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行业中应用出现新形式等。
王俊勋副司长在对各省(区、市)促发展和重行业监管工作的突出成绩予以肯定的同时,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和“十三五”期间饲料工业应在注重养殖和饲料关联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顶层设计;二是推动《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执行,引导饲料生产的规范化转型升级;三是关注消费环境变化,研究消费和养殖、饲料产能方面的关系。关于饲料行业监测数据,王俊勋副司长认为,应在当前统计数据基础上,通过加强指标设置研究,一是考虑饲料工业和养殖行业的关联性,同时加强成本因素分析;二是从饲料工业自身的工业属性出发,加强库存指标、订单指数等内容;三是紧跟当前形势,加强对大原料等数据的关注。
郑友民副站长、副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饲料是养殖业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直接推动力。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然影响到各个行业,我国饲料工业也步入产能相对过剩时期,行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复杂的环境,我们应该认清当前饲料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促进我国饲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他认为,目前我国饲料原料仍然缺乏,进口数量较高,“十三五”规划中,应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加快饲料科技发展为重点以适应当前我国饲料需求。
王晓红处长指出,2014年饲料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是企业数量减少但生产总量未减。管理部门充分运用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的监管手段。“事前”主要是指行政许可,此环节是推进行业管理的手段,但不是限制企业的杠杆;“事中”指《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这既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新要求,又是监管的规范;“事后”即监测和监督,这既是进行饲料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又是推动执法工作全面深化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预警监测和风险监测是质量监管体系重要事项。
辛国昌处长、闫奎友主任分别就2014年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形势作了介绍。会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分别对当地全年饲料发展基本情况、饲料行业运行特点、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作了简要汇报,并对“十三五”规划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丹丹,晓陆)
上一篇: 外媒:台湾地区经历十年来最严重禽流感疫情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