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高职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GMP”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GMP”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区域行业产业特点,产教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我国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不断加快,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以立足泰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为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确立了“源自产业、依托产业、服务产业”的专业建设路径,校企合作,在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创新实践中购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GM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1“GM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施行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如何构建适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为增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培养行企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学院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行企调研,进一步明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借鉴建构主义的“实践教学”理论、杜威的职业“主题”轴心论、行动导向论和体验性学习等理论,以及CBA模式、双元制等教育模式,依托“校中厂”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与南京福润德动物药业、江苏长青兽药等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GM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模式中,G(Geartopost)是指本专业的适应岗图1

     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GM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位,即兽药生产岗位和兽药营销位;M(ModeandMechanism)是指在整个专业教学活动中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机制;P(Platform)是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与实践平台。“GMP”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在哪儿培养人”的三个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根本问题。

2“GM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2.1基于“岗位”和“任务”,构建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此,学院根据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围绕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通过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和专题研讨,明确了现阶段兽药企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校企共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根据相关职业资格“应知、应会”要求,重构核心课程内容,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预期的课程标准,从而使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接轨,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融通。

     2.2依托“校中厂”和“厂中校”,探索并实施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

     2.2.1推行“双岗双职一体化”管理体制

     依托“校中厂”,学院创新实践了由药学院院长兼任倍康药业总经理,教研室主任兼生产部和销售部副职,骨干教师兼车间副主任;倍康药业部门经理、车间主任和技师既是学院兼职教师,又是学生“企业导师”的深度融合的“双岗双职一体化”管理体制。该体制的建立,有效解决了教学与生产、教师科研与企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校中厂”的教育功能。

     2.2.2组建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建设理事会

     为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合度”,动物药学院与江苏省兽药监察所、南京福润德动物药业等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了专业建设理事会,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实施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指导、协调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相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相适应。

     2.2.3推行“项目经理”制度

     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和“双师工作站”,借助“企业导师”的技术优势,学院对兽药生产技术、兽药营销等职业核心课程组建了课程项目教学团队,由“项目经理”(1企1校)领衔,以团队形式共同开展项目教学实践活动。“项目经理”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有效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岗位操作能力。

     2.2.4实施“双师三证”制度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学院实行“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师”制度,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校企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双证”制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基础上,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在模式实施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获得由专业建设理事会考核颁发的“岗位技能考核合格证”,以岗位技能考核合格证书强化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2.3依托“中心”和“平台”,完善并优化教学实训条件

     2.3.1引入真实情境,建设生产与营销教学实训中心

     学院紧扣兽药生产与营销工作岗位和所对应的工作任务,按照兽药GMP和兽药GSP要求,校企合作建成了兽药生产实训中心和兽药营销实训中心,其中,兽药生产实训中心建有片剂、注射剂、粉剂和液体制剂等4条生产线,兽药营销实训中心建有兽药营销、兽药GSP模拟和技术服务等3个实训室。实训中心的建设,为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为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

     2.3.2引入服务产业意识,搭建兽药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医药城的产业集群优势和专业的人才优势,学院建立了兽药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分为兽药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兽药安全性评价、兽药代谢与残留检测、兽药临床试验研究和兽药应用技术等子平台。平台的建立,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3“GM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根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3年《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2012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三项指标均位居全校各专业之首。同时,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项,7名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

     三年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4门核心课程资源库、8本具有职业特色的项目化教材,其中获省级精品教材2部。基于该模式研究与实践形成的成果,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三年来,教师承担各级教科研课题36项,发表论文60多篇;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3项,申请发明专利3件。2名教师在全国说课竞赛中获奖,5名教师在全国学生操作技能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同时,承担企业委托的兽药研发服务项目15项,联合开发兽药产品13个,完成技术人员培训372人次。实践表明,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郑义,黄陈)

上一篇: 高温对赣西地区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