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鄂西南民族地区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

鄂西南民族地区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该地区占地面积30563km2,占湖北全省面积的16.0%;户籍人口474万人,占全省的7.7%。该地区贫困人口集中度较高,10个县(市)均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自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以来,该地区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尚不充分,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还未充分发挥。本文着眼于鄂西南民族地区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分析其重要意义、基础条件和障碍因素,并提出促进该地区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1鄂西南民族地区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意义

     1.1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养殖业的附加值

     养殖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各产业的界限,将养殖业的产业链条向下游的食品加工业、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延伸,同时还能带动上游的饲料加工业和相关产业,如建筑、农业用具制造等的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有利于构造“产供销、养工旅、科工贸”的生产协作分工体系。在养殖和旅游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养殖业和旅游业的产业链条均得以进一步延伸,养殖业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1]。例如在鄂西南民族地区开发养殖业旅游产品时,可将该地区养殖业的初级产品生猪、家兔、家禽、鱼虾等加工为受游客欢迎、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养殖业产品在由初级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的过程中,产业链条变长,产品附加值随之提高。因此实现养殖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养殖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提高附加值。

     1.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耕地等级低,鄂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同时,该地区位于武陵山区,是国家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该地区长期被“第一产业水平不高、第二产业极不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所困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难以就地转移,而且即使在本地就业也很难获取较高的收入。而发展养殖旅游,就是一条重要的解决途径。一方面,养殖业、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扩大了养殖产业的需求,直接增加了养殖业的就业容量;另一方面,养殖旅游的发展,也会产生更多的服务岗位需求,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再就业。

     1.3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升区域旅游吸引力

     随着大众旅游的深入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和普通的度假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的旅游需求。在鄂西南民族地区开展养殖旅游,应利用其现有的养殖业资源、旅游要素资源,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方式。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需要,甚至可以满足“望子成龙”的旅游者带领子女了解生物知识、体验农村生活抑或进行“吃苦教育”的愿望。与此同时,养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养殖旅游活动的开展,能让传统的养殖业者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切实体会到专业知识和乡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乐于传承鄂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

     1.4优化产业结构,化解旅游风险

     从一定程度上说,旅游业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产业,极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经济萧条、暴力事件、汇率波动、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事件、质量事故以及周边竞争者的壮大等,都可能对旅游地造成冲击。如果将旅游业视为支柱产业的旅游地只是单纯地发展旅游产业而不关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那么一旦上述风险因素出现,就会对旅游地造成很大的冲击。反之,如果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如养殖业互动融合发展,不同产业间的联系能够削弱外部风险因素对旅游地的不利影响。换言之,养殖业与旅游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能够加大鄂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弹性,降低、化解风险因素对该地区的消极影响。

2鄂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养殖业互动发展的基础

     2.1养殖业基础

     鄂西南民族地区的养殖范围主要包括家畜、家禽、水生动物、特种动物等。其中家畜养殖以猪、牛、羊为主;家禽养殖以鸡、鸭为主;水生动物养殖以草鱼、鲢鱼、鲤鱼为主;特种动物养殖包括蜜蜂、珍稀特禽、鹿、海狸鼠、果子狸、野猪、蛇、海豚、黑豚、貂等[2]。1983年以来,该地区的养殖业逐步实现了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养殖业向市场养殖业转变,由粗放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1/3,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恩施自治州而言,2012年全州出栏生猪481.78万头、山羊73.64万只、家兔3.32万只、家禽1108.39万只。淡水养殖面积达2019hm2,其中池塘853hm2、水库1085hm2、河沟27hm2;水产品产量6790t,其中淡水捕捞1377t、淡水养殖5413t。

     2.2旅游业基础

     鄂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民族风情浓郁,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交通落后,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难以发挥。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部署,鄂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恩施自治州为例,2012年,全州接待旅游者2198.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8%、38.30%;接待入境旅游者35.73万人,实现旅游创汇4647.91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总值达到24.79%,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尤其是恩施市、利川市和巴东县,旅游产业已经实现规模化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见表1。
   
3鄂西南民族地区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障碍

     尽管鄂西南民族地区已经具备实现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其良性互动的障碍性因素。

     3.1观念滞后,动力不足

     就旅游业而言,主要关注的是传统的核心吸引物(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综合体等)的建设,而对农业旅游产品特别是养殖旅游项目的开发不够重视;就养殖业而言,还未认识到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意义,自觉开发养殖旅游产品的意识尚未形成,更谈不上养殖旅游产品的深度化、特色化发展。即便是现有的一些其他类型的农业旅游项目,尚未充分展示农业旅游的内涵,旅游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也有待提高。

     3.2目标不明,规划缺位

     由于发展观念滞后,鄂西南民族地区尚未形成养殖旅游发展的明确目标,仅个别县市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计划或报告。但在现有的规划、计划或报告中,对养殖旅游的地位、发展目标、开发路径缺乏清晰的认识。由于发展目标不明,发展规划缺位,鄂西南民族地区即便进行养殖旅游项目的开发,也极有可能出现布局不合理、产品雷同、功能失调、无序竞争等问题。

     3.3层次不高,功能有限

     现阶段,鄂西南民族地区养殖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仅在少量的农业旅游项目中有所体现,如农家乐项目中的垂钓活动,开发层次不高,远未形成包括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度假娱乐、科学普及、商品销售的综合性养殖旅游产业链条。这种浅层次的发展,既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综合性的旅游需求,也难以延长养殖业、旅游业的产业链条,不能充分增加养殖业产品的附加值、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

     3.4人才匮乏,素质偏低

     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鄂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对外交往相对缺乏,现有养殖从业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养殖旅游发展的要求。从旅游业来看,从业人员在服务意识、技能、理念等方面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能够符合养殖旅游发展需要的、既懂技术又会服务的专业化人才还十分匮乏。

4鄂西南民族地区养殖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4.1转变发展观念,强化养-旅互动发展的意识

     养殖业和旅游业的经营者要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根除对养殖业、旅游业的片面认识,认识到养-旅互动的重要意义,了解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养殖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要确立以养促旅,以旅助养,养旅互动、互利、互兴的理念,借助旅游业拓展养殖业的市场空间,借助养殖业开拓新的旅游产品。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也要认识到养-旅互动对区域养殖业产业链条延伸、旅游业产品类型拓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养-旅互动的氛围和条件。

     4.2科学合理定位,制定养殖旅游发展规划

     鄂西南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会同养殖业、旅游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养殖旅游业发展规划,或在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开辟专章,对养殖旅游的发展进行合理部署。通过发展规划,对养殖旅游进行合理定位,加强对养殖旅游发展的宏观引导,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和无序发展。

     4.3提升发展层次,促进养-旅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提升养殖业、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层次,为养殖业、旅游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养-旅互动的突破口,接通养殖业、旅游业的产业链条,实现养殖、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养殖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充分发挥养殖旅游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

     4.4培养专门人才,打造养殖旅游专门队伍

     为了养殖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员素质[3]。一要加强养殖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养殖业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养殖业的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二要对养殖业中与旅游者有直接接触的人员进行文明礼仪、服务规范、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三要对相关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农业理论、养殖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之成为能够适应养殖旅游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5加大政策支持,推进养殖旅游快速发展

     鄂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搭建养殖旅游的融资平台,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区在地方立法、宏观政策制定方面的自主权,加大对养殖旅游项目发展所需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新办养殖旅游企业施行一定的税费优惠;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大、发展势头好的养殖旅游龙头企业,通过他们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促进当地养殖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1.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詹丽,邓念梅;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谢梦琳)

上一篇: 广东:一纸严令禁“吃活鸡” 能否防控H7N9疫情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