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饲草饲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在“六五”计划期间,贵州省织金县开始引进种植优质人工牧草饲养畜禽;“七五”开始,又将以光叶紫花苕为主的绿肥鲜草直接饲喂畜禽或调制业技术推广工作成青干草品养畜与销售,探索出一条喀斯特山区种草养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织金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饲草饲料产业作为保障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物质基础显得越加重要[1]。
1织金县饲草饲料资源
1.1饲草资源
织金县拥有基本草原面积3.91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64%。其中天然草原3.75万hm2,占基本草原总面积的95.91%,利用率92%,年产鲜草25.88万t。33.33hm2以上的连片草原有245片2.26万hm2。还有附连林地1.01万hm2。牧草种类主要有禾本科、豆科、菊科、莎草科、蓼科等11个科,具有金色狗尾草、百脉根、金雀花等259个品种。主要灌木及半灌木有马桑、过路黄、榛子等14个科116种。其他不可食草类主要有蕨菜、艾蒿、火绒草等。从1982年开始,先后引进种植多年生牧草(主要以白三叶、红三叶、百脉根、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等为主)累计面积达1.49万hm2;种植一(越)年生牧草(主要以光叶紫花苕、一年生(多花)黑麦草、十字马唐、燕麦等为主)累计面积达16.24万hm2。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0.32万hm2,鲜草产量为0.75×104~3.3×104kg/hm2;一年生人工草地鲜草产量为2.2×104~3.6×104kg/hm2。2012年,全县种植多年生牧草0.06万hm2,一年生牧草1.62万hm2[2]。
1.2秸秆资源
织金县秸秆资源丰富,年可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秸秆51万t。
1.3饲料资源
全县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兼种小麦、油菜、豆类、薯类及其他谷物。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30.22万t,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287.26kg,其中玉米总产量11.49万t,稻谷总产量16.40万t;其他主要用于饲料精料的作物还有油菜总产量1.29万t,豆类总产量1.78万t,马铃薯总产量(折粮)7.63万t,年精料资源量约为15.23万t。
1.4工业饲料
全县无注册饲料加工企业,养殖场用料都是自配解决,部分农户采用家庭式机械加工饲料。年推广引进的工业饲料为1.24万t,引进以玉米为主的饲料原料达4.63万t。
2饲草饲料生产现状
2.1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
先后引进光叶紫花苕、紫花苜蓿、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等28个优良饲料作物和牧草品种,经过多年筛选、区域试验,选出适合耕地种植的高产饲料作物和牧草品种有饲用玉米、甜高粱、苏丹草、菊苣、串叶松香草等;适合冬闲田土种植的牧草品种有光叶紫花苕、箭舌碗豆、肥田萝卜、紫云英、多花黑麦草、十字马唐等;适合改良天然草场的牧草品种有白三叶、红三叶、鸭茅、高羊茅等;适合建植优质人工草地的牧草品种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等。这些饲料作物和牧草在织金县推广种植,改良效果好,适应性强,产量高,饲喂效果明显[3],受到广大种养殖户的欢迎。
2.2耕地种草
随着国家产业化科技扶贫牛羊养殖项目的进一步实施与巩固,利用耕地种植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和收贮秸秆,已逐步成为牛羊养殖场(户)的自觉选择。全县2012年共利用耕地种植饲草饲料448.20hm2,刈割鲜饲8600t,收获青贮2.44万t,青贮秸秆11.32万t。如织金县华成农牧场将饲用玉米在乳熟期刈割经揉丝加工后打包青贮80t,与其它饲草搭配,解决500~600只肉羊冬春饲草需要。
2.3冬闲田土种草
全县2013年利用冬闲田土种草2.42万hm2,占冬闲田土总面积的62.05%,1次刈割总产量41748万kg,相当于全县3.91万hm2基本草原年总鲜草产量24885万kg的1.68倍。除用于翻压还田,解决全县25%~30%耕地用肥外,还为冬春家畜提供鲜草供应和制作青干草900t。
2.4天然草场改良
“六五”期间,织金县实施天然草场改良。土地处理方式:一是全垦。对恶劣杂草清除较彻底,种子选择范围广,用种量低,肥效损失小,成苗率高,但人工投入大。二是重牧。组织大批量牛、马、羊放牧,对欲改良地块实施反复啃食和踩踏,最大限度破坏草地的植物学组成与土壤结构后播种,该法人工投入小,但组织牲畜难度大,用种量较多。三是划破草皮。通过耕犁或锄具对草地的表层土壤进行选择性破坏,破坏范围占改良面积的30%~60%,在草场坡度平缓地带,也可通过在钉齿耙上加重20~40kg,让耕牛在改良草地上反复拉动3~5次后播种。四是免耕直播。用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在草地上喷撒,待植株枯死烧掉冷却后播种。到2013年,全县共改良天然草场3110hm2。
2.5人工草地建设
人工草地几乎都用退耕地、撂荒地、25°以上坡耕地建植。根据不同的利用目的可分为刈割草地和放牧草地。到2012年,全县共建人工草地1.49万hm2,留床面积为0.32万hm2。人工草地产草量高,草质柔嫩,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人工草地产草量比天然草场高3~6倍,利用年限根据所播品种和管理利用目的不同一般为2~5年,最高达30年以上。
2.6果茶园、幼疏林种草
在果茶园还未完全正式投产或投产初期,幼疏林还未完全覆盖地面前种草,可以减少地表裸露,降低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果草、茶草、林草结合。2009年,县林业、畜牧部门利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在官寨乡屯上等村还未正式投产的桃园内种植人工牧草55.33hm2,采取刈割鲜草利用方式饲喂牛、猪、羊等畜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存在的问题
3.1天然草场退化严重
由于长期忽视对天然草场合理利用与保护,特别是重牧、毁草开荒、铲烧草皮,砍挖根茎,改变了草场的植物学组成,土壤结构也随之遭到破坏,导致优良牧草数量逐渐减少,劣质、恶性杂草数量逐渐增多,草场生产能力降低,产草量下降,适口性差,满足不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2人工草地利用率不高
伴随着国家产业化养畜项目的实施,人工种草已被列为实施项目的必备条件。许多农户为了争取项目,都按相关规定种植了人工牧草,但是只种不管,只管不用或滥用现象尤为突出,导致大量人工草场尚未达到可以开始利用时间就被人畜重度践踏而毁灭。一些人工草地比较偏僻,人畜不易到达,造成了生物资源的极度浪费;有的则重度放牧或刈割,不除杂,不施肥,造成草场严重退化。
3.3种管技术有待提高
农户对牧草种植随意性大,整地粗放,种子乱丢乱扔,基肥施放不均,不补播,不间苗,不追肥,不中耕除杂,致使所播牧草植株纤细,竞争力弱,产草量不高。
3.4调制加工利用技术力量薄弱,综合利用率低
从1988年开始,在《草粉生产技术研究》、《绿肥青干草自然干燥与加工贮藏技术》、《农村秸秆粉碎养畜技术———以锤片式粉碎机为例》等饲草饲料调制加工利用项目的带动下,项目区域农户已普遍掌握了人工牧草调制青干草的自然干燥与人工快速干燥技术、青干草及其产品养畜技术、秸秆粉调制养畜技术,但因项目区域小,基础设施滞后,组织化与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带动能力弱,辐射速度慢,掌握该类技术的农户仅占全县农户数的13%左右,掌握饲料作物、牧草及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调制技术的农户更少。饲料作物、牧草及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
3.5缺乏龙头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带动
虽然传统的养殖方式已逐渐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型,但规模养殖场(户)还是不能足够带动饲草饲料产业的发展。由于农户没有严格按照生产优质草产品的程序从事生产,产品在色泽、质地、纯净度含水量等基本感观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部分优质产品又分散于千家万户,贮藏条件千差万别,容易引起养分较快损失,而且数量有限,没有草品企业分级加工、规格包装与对外联络,难以形成对饲料企业和养殖场(户)的吸引力。优质产品销不出去或卖不出好价,群众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发展信心受挫。
4发展对策
4.1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与培训,引导鼓励农牧民投身饲草饲料产业
建立健全饲草饲料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保障与监管体系,配备结构和人数合理的科学技术人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饲草饲料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科技人员提供进修深造机会,分期分批组织专门针对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的饲草饲料生产技术培训,把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创业者列为重点培训对象,把培训作为提高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手段。积极引导鼓励农牧民发展饲草饲料产业,对创业者提供资金优惠改策与技术扶持,以激励更多的人从事饲草饲料生产。
4.2加大饲草饲料科学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提高饲草饲料产业化生产水平,增加从业人员收入,重点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与攻关:(1)优质饲草饲料品种引种栽培选种选育研究。(2)优质饲草饲料品种混播比例筛选研究。(3)海拔高度对播种期的影响。(4)饲草饲料种子生产技术研究。(5)饲草饲料常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6)退化草场复壮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7)草地草畜平衡监测暨管理技术研究。(8)秸秆调制应用技术研究。(9)青干草调制与加工贮藏技术研究。(10)林(果、茶)—草、粮—草、粮—经—草套作高产技术研究等。进一步强化全县饲草饲料产业技术建设,开展试点示范研究,依托现有科技力量与科技资源,建设从试点示范—大田生产—工厂加工—养殖场(饲料企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相互紧密衔接的现代化饲草饲料产业技术体系,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4]。研究制定并执行饲草饲料种植、管理利用技术方案与青干草地方标准。技术浅显易懂,使所有生产者都能掌握使用。
4.3广辟生产收贮途径,为家畜越冬度春提供丰富的饲草饲料
(1)在5—9月高温高湿季节,正是饲草饲料生产旺季,产品除供家畜鲜饲利用外,尚有大量剩余,应选择在饲用玉米乳熟期、禾本科牧草拔节至孕穗期、豆科牧草孕蕾至初花期刈割调制贮藏。(2)充分利用好田好土种贮高产饲料作物和牧草。(3)把冬闲田土种草作为解决家畜冬春鲜草供应的重要手段。(4)注重收贮人畜未踩踏弄脏、干净未变质乔灌木落叶和高产野生牧草。(5)制作青干草,解决草畜季节性、地区性不平衡矛盾。
4.4加大优质豆科饲草饲料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
豆科牧草是家畜最主要、最经济、最优质的“粮食”,也是家畜营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扩大优质豆科饲草饲料品种的引种栽培面积,加大豆科牧草的播种比例,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有效增加畜产品产量,降低饲养成本,推动草食动物的市场经济化,促进“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5]。
4.5扶持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完善饲草饲料产业链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展当地饲料企业,保障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制定政策措施,在土地、融资、电力、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种子、化肥、机械等方面给予补贴,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与补贴规模,建立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6]。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草饲料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综合利用率。把农牧民增收与企业增效相结合,促进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饲草饲料产业化发展。
(贵州省织金县饲草饲料工作站,郭太雷,李应红)
上一篇: 战略性使用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以促进幼龄猪的肠道健康及发育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