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稻田养鱼现状与发展对策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鱼,达到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改造,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力”。稻田养鱼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共生系统中,水稻是主体,不仅为鱼提供清新荫凉的水体[1,2],水中滋生的杂草、浮萍及大量的浮游生物、细菌絮凝物等又为鱼提供天然饵料[3],而鱼则可捕食害虫,控制水稻无效分蘖,并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水稻病害发生;在觅食过程中,鱼搅动田水和土壤,促进养分的有效转化与流动;同时,鱼饵料残渣及粪便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稻田养鱼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贵州稻田养鱼现状
贵州稻田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调动了广大农民养鱼的积极性。稻田养鱼不仅在黔东南等传统养殖地区迅速发展,铜仁、遵义等新区也迅速得到推广。1983年全省稻田养鱼遍及63个县971个公社(乡),养殖面积达7.26万hm2。1984年起,参加18省市稻田养鱼协作组,推广高产技术,养殖品种包括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罗非鱼、革胡子鲇等,并相继出现田凼结合、垄稻沟鱼、厢沟养鱼等养殖新方式,单产有很大提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水产、土肥、农业技术推广等多部门多学科的协作,先后制定了《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和《垄(厢)沟式稻田养鱼技术规范》。1987年建立稻田养鱼高产示范片,在示范片的带动下,全省稻田养鱼得到了迅速发展[4]。从1998年贵州省推广多种类型的稻田生态渔业技术,至2003年底,全省在80个县(市)557个乡镇的2593个村(组)发展养殖面积1万hm2,共有8.85万农户的34.18万农民参加实施。实施结果,每667m2稻田产鱼103.2kg,水稻520.9kg,生态带上的瓜、果、菜或畜禽的收入172.00元,平均新增产值768.88元,净收入370.58元。参加实施的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63.07元[5]。近几年我省在稻田养鱼方面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养殖模式,在原有养殖品种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养殖品种,如湄潭县养殖青田鲤,遵义市、黔东南州推广养殖福瑞鲤。稻田养殖了水产品,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产的稻谷销售价格高,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
2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
贵州省有些乡镇仍存在田埂加高加固不到位,常有渗漏垮塌,水蛇、田鼠打洞等现象。此外,鱼沟鱼凼开挖不合理,一方面,有些养殖户存在开挖鱼沟鱼凼会减少稻谷种植面积的想法,导致沟凼开挖过窄或直接将鱼投放在鱼凼中进行池塘式养殖,丧失了稻鱼共生的价值;另一方面,有些养殖户过于夸大稻田养鱼中鱼的作用,以致沟凼开挖过宽过大,造成了稻田的浪费。
2.2养殖技术不成熟
一些养殖户思想转变不充分,还存在人放天养的传统稻田养鱼观念,认为把鱼放到稻田中,等到收割稻谷时捞出即可,缺少专业、规范的养殖管理方法。在饵料选择上,大多养殖户以米糠、麦麸、菜饼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投喂,此类饲料营养成分不平衡,加之投喂规律性差,很难满足鱼类快速增长的需求,最终导致鱼的养殖产量低,养殖效果差。
2.3销售渠道不畅
由于主要销售途径是自食和零售,稻田养鱼品牌效益不明显,市场销售渠道狭窄。
2.4产业化程度低
山区稻田面广分散,农民稻田占有率低,稻田养鱼基本以户为单位,处于分散、自发、随机状态。加之稻田养鱼需要较为细致的日常管理,单位精力投入较多,影响了群众养鱼的积极性和养殖管理的规范性,导致养殖产量较低,不同地区稻田养鱼发展不平衡。
3解决对策
3.1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山区稻田大多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遇洪水田埂容易垮塌,造成漫水逃鱼;另一方面,鱼沟鱼凼是鱼类活动场所,开挖情况直接影响稻田养鱼产量及效益[6]。稻田养鱼是促进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提高稻田效益、增加收入相结合的好措施、好项目、好工程、好产业,应把稻田综合种养列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政府出台稻田养鱼优惠政策,增加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加高加固田埂,完善进排水设备是保障稻田养鱼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
3.2发展山区稻田规模化精养,提高稻田利用率
养鱼的稻田一般在5—6月投放鱼苗,11月左右即捕捞销售。稻谷收割后,田块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稻田地力的浪费。将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相结合,摸索更加适合的养殖模式,延长养殖周期,充分利用稻田剩余空间,最大限度提升稻田地力。根据实际条件选用适宜的田块,将稻田养鱼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养殖基地,规范养殖管理,整合劳动投入,开展连片作业,规模经营,实行合作化企业化,降低管理成本。
3.3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变
围绕市场需求,注重与效益结合,在放养品种、规格上突破原有模式,在养殖鱼、蟹等常规品种的基础上,发展形成鱼、虾、蟹、螺、蛙等多品种搭配混养,综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加大放养密度,提高水体利用率,增加效益和单产,实现立体开发,开发养殖新格局。
3.4成立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由单一养殖向深加
工工业发展在稻田养鱼发展较好的乡镇成立稻田养鱼协会,由协会培训一批稻田养鱼科技户,利用稻田养鱼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规模经济,通过社员的共同参与,使山区小块的梯田成为优质稻鱼生产基地,提高稻田养鱼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引进项目资金,鼓励创办鱼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打造无公害稻谷品牌,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包装体现品牌文化,在开辟产品销路的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种稻养鱼的综合效益。
3.5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部门应与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对新时期稻田种养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对养鱼、种植、农机、加工等稻田种养综合技术进行协作攻关,指导解决产业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生产和技术问题。抓好稻田养鱼科技培训工作,采用理论培训与现场技术操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养殖技术培训力度,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养殖技术含量,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引进先进的稻田养鱼新技术和养殖价格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推广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稻田精养高产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杜绝和防止水域污染,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养殖,提升稻田养鱼的水产品品质。
4发展前景
4.1贵州稻田养鱼提高单产和效益空间大
以湄潭县为例,2013年全县稻田养鱼平均产鱼22kg/667m2,而最高产量达50kg/667m2,单产水平差异悬殊。由于高产田面积有限,低产田面积多,导致全县单产整体水平不高。通过改善稻田基础设施,推广养殖技术,全省平均稻田产鱼40kg/667m2,稻谷550kg/667m2不成问题,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空间大。
4.2稻田养鱼为市场提供绿色产品,市场前景好
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农产品必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消费品。贵州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为发展稻田养鱼绿色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稻田生态渔业,打造绿色健康鱼产品品牌,贵州稻田养鱼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稻田养鱼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养殖模式,而且具有明显的养殖优势,带动了贵州生态渔业的发展。在稻田养鱼稳粮的同时,充分发挥贵州稻田养鱼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及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稻田养鱼技能,进行规模化管理,轮作、共生结合,延长鱼类养殖时间,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提高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贵州稻田养鱼逐渐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1.贵州省水产研究所,李正友,王艳艳;2.贵州省湄潭县水产站,李世华;3.贵州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罗永成)
上一篇: 海南饲料市场的巨无霸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